劉立夏
(河南護理職業(yè)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正常人體解剖學是醫(yī)學教育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門基礎課,是醫(yī)學新生入學第一學期學習的重中之重。但是如何教好這門課和如何學好這門課,卻困擾著廣大解剖教師和大學新生,一方面,這門基礎課很難“學”、很難“懂”;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學生又很難“管”,與教師的教學配合不好。因此,如何有效地把握學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教好這一門課,是解剖教師經常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1]。
筆者從2012年擔任人體解剖學課程以來,在解剖實驗課的教學工作中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文擬從解剖實驗課入手,探討護理操作技術在解剖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2017級大專護理專業(yè)學生,生源均為高中畢業(yè)生。入學時通過電腦隨機分班,實驗組為大專護理1班,共計64人,對照組為大專護理2班,共計66人。其中,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學習成績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
兩組學生的課程學時和任課教師均相同。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的模型演示、標本展示的方法進行實驗課教學。實驗組除了進行傳統(tǒng)的模型演示、標本展示教學方法外,同時結合塑化標本和人體整尸進行簡單的護理操作技術演示,之后讓學生動手練習。
1.3.1 實驗課考試 學期末,兩組均進行實驗課考試以作為主要研究指標之一,考試包括活體觸摸和標本指認兩部分,兩項各占50分,滿分100分,60分記為及格。結果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
1.3.2 問卷調查 設計調查問卷,以調查兩組學生對各自所在班級授課方式、提高學習積極性等方面的主觀感受和真實體驗,從而了解其對該教學方法的認可程度。
結果顯示,實驗組平均成績(93.0±3.56)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平均成績(82.5±3.01)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考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P人數(shù)64 66-平均成績93.0±3.56 82.5±3.01<0.01
為了更好地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感受,特設計了調查問卷。發(fā)放調查問卷130份,收回13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問卷從以下7個方面進行調查:(1)相對理論課而言喜歡實驗課學生的比例;(2)喜歡現(xiàn)行實驗課授課方式的學生比例;(3)認為現(xiàn)行的實驗課能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學生比例;(4)認為現(xiàn)行的實驗課對解剖理論課的學習有幫助的學生比例;(5)認為有助于將來專業(yè)課學習的學生比例;(6)認為可提高解剖課學習效率的學生比例。兩組調查結果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解剖實驗課調查問卷結果(%)
人體解剖學是醫(yī)學課程學習的重要基礎,但是由于內容繁雜,偏重記憶,學生學起來索然無味,記起來比較困難,很容易導致一些學生學習勁頭不足,甚至出現(xiàn)厭學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解剖課的學習效果[2]。并且,目前的高職高專院校護理專業(yè)的解剖教學多以系統(tǒng)解剖學為主,不能充分體現(xiàn)護理專業(yè)的學科特點,也不能適應新世紀護理人才的高素質、高技能要求。但我們可以以解剖學實驗教學為突破口,把與護理操作技術關系密切的知識點作為實驗課教學的重點將護理操作以任務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并以其為載體,融合系統(tǒng)解剖學、局部解剖學和應用解剖學知識于具體任務中,來填補解剖學與護理臨床應用之間的知識缺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強化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護理技能的培養(yǎng)[3]。
本研究中,護理操作技術組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組,說明了融合護理操作技術對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調查問卷也反映出雖然傳統(tǒng)教學組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喜歡上實驗課(97%),但是在“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將來專業(yè)課的學習”等方面明顯不如實驗組,說明在枯燥的解剖課程中融入一部分專業(yè)課的知識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一方面學生學習了解剖知識,另一方面學生也彌補了護理專業(yè)課程中輕操作過程、重操作后護理的不足;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學有所用”的學習目的,懂得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理,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人體解剖學課程一般是在大一的第一學期進行,該階段的學生基礎和臨床知識均知之較少,因此,在學習解剖知識的同時,為了把護理操作技術一并講解,應引入病例,但病例的導入又不能涉及太多的臨床知識和輔助檢查,以避免將臨床中的大病歷完全照搬過來,這樣一則有喧賓奪主之嫌,二則容易加大學生的學習難度。最好是在解剖知識講授的過程中水到渠成地插入簡練病例,從而明確某些護理操作的必要性,同時將該操作的解剖學基礎及操作過程一一說明,也可以將該器官的毗鄰關系講清楚,讓學生明確如何防范操作失誤。典型病例和操作技術的選擇應簡單、典型、常見,最好讓學生印象深刻甚至終生難忘。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工作的責任心[4]。
護理專業(yè)是一門技術性和操作性極強的學科,護理操作技術對解剖學知識的依賴性較強。護理專業(yè)作為一門起步較晚的學科,基礎醫(yī)學尤其是解剖學對其的支撐并未完全建立起來,目前我國的解剖學教學和解剖學的教材均是依賴于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而構建的,并未形成支撐護理專業(yè)的解剖學學科,故目前解剖學教材和教學內容并不完全適用于護理專業(yè)。劉伏祥等[5-6]的調查表明,現(xiàn)有教學內容的30%~40%均需要精簡,其與護理專業(yè)工作本身關系不大,而且還有20%的內容需要強化和補充,以適應護理專業(yè)的需求。因此,明確護理專業(yè)的實際需求,提煉基礎醫(yī)學(特別是解剖教學)的內容,建立護理專業(yè)的基礎醫(yī)學課程體系是目前迫切需要進行的工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