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 李磊
摘 要:從資助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入手,通過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資助、物質幫扶和精神幫扶等方面進行分析,建立健全資助體系。加強誠信、感恩教育,將物質幫扶、精神幫扶和素質幫扶相結合,建設勵志工程、成長工程、成才工程,建立“五位一體”資助模式,從多個方面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資助。
關鍵詞:新時代;經濟困難;學生;資助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1-0118-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649.2 ? ? ?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實現了“應助盡助”,有效地保證了教育公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指出,教育要負擔起“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責任,讓貧困家庭子女能接受公平、高質量的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要求高校應做好就業(yè)指導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
目前,高校已經落實了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特困補助等多項資助政策,有效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yè)。但是,資助工作仍存在著很多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1]。
1 ?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1.1 ?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難度大
由于部分高校面向全國招生,各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與收入水平不同,各地區(qū)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存在一定差異。地方行政部門對于在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中的具體要求、地位和責任意識不到位。一方面,不能確保鄉(xiāng)(鎮(zhèn))民政部門蓋章的真實性,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的真實性較難鑒定。另一方面,部分民政部門不同意給學生蓋章,學生難以拿到貧困證明。經濟困難證明的真實性缺失,學生提供的家庭經濟狀況調查表很難體現真實信息,導致認定難度大,認定結果不真實。
1.2 ?資助力度小,形式單一
大部分高校勵志教育、感恩教育等工作的效果不太明顯,形式也比較單一,甚至出現了“重資助,輕育人”現象。主要原因有3點。
第一,資助機構單一,工作人員少,且工作繁重,導致資助育人形式單一,效果不明顯。
第二,學生拿到資助資金后,學校沒有約束學生的行為,高校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不明顯。
第三,資助育人各活動之間的關聯性小,沒有統(tǒng)籌規(guī)劃整體的資助育人工作。
1.3 ?經濟困難學生存在物質、精神“雙貧”問題
資助工作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生活中的困難,但缺乏對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教育與精神幫扶。一方面,經濟困難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節(jié)約,且經濟拮據與學習壓力會導致部分學生出現自卑感。另一方面,目前國家和學校的資助都屬于無償性,容易使部分學生產生重權利而輕義務的心理,個別學生甚至貧困作為“資本”[2]。
2 ?關于資助問題的思考
2.1 ?資助工作要以準確認定為基礎
要想落實各項資助政策,就必須緊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建立相對科學、翔實的經濟困難學生檔案。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應具有針對性,然后才能開展資助工作。近幾年,學校高度重視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實施“兩個階段、四位一體”的認定模式,建立了比較真實的經濟困難學生檔案。
2.2 ?資助工作要結合思想政治教育
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必須堅持物質幫扶與精神幫扶、成才幫扶相結合,不僅要保障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世界。這就要求資助工作要緊密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經濟困難學生的成才教育、誠信感恩教育,使這些學生在順利完成學業(yè)的同時,還能夠回報社會,形成良好的品質[3]。
2.3 ?資助工作要公平公正公開
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必須要保證各項資助政策落到實處。這就要求資助工作有法可依,操作規(guī)范,充分體現公平和公正。因此,高校必須依據國家政策規(guī)定,緊密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涵蓋國家和學校獎助學金、學費減免、勤工助學等資助工作的制度體系,保證各項制度具有科學性,能夠與時俱進。
3 ?資助工作路徑
3.1 ?建立健全資助體系,把握家庭經濟情況
輔導員要深入學生食堂、寢室、課堂,重點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各方面的狀態(tài),提高資助工作的針對性。對經濟困難學生實施精準化“認定”,通過采取“學生申請、材料證明、生活調查、家庭走訪”四位一體的工作模式,結合學生一卡通消費、助學貸款、繳納學費等情況,詳細地掌握每名申請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判斷學生的經濟困難程度,為各項資助政策的落實奠定基礎[4]。
3.2 ?建立檔案庫,加強誠信感恩與勵志教育
高校要根據認定結果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庫,以便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詳細情況和在校表現,使資助工作更加精細化、科學化、信息化和規(guī)范化,實現精準資助。結合認定工作,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誠信、感恩、勵志教育,以資助為手段,以育人為目的,全面推動保障型資助向發(fā)展型資助轉變,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著力培養(yǎng)受助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每一個經濟困難學生都成為有用之才[5]。
3.3 ?將物質幫扶、精神幫扶、素質幫扶相結合
將物質幫扶、精神幫扶、素質幫扶相結合,聯系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特征,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每年舉辦勵志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強自立精神和優(yōu)秀品質,著力提升就業(yè)技能和就業(yè)心理素質。通過搭建技能培訓、實踐創(chuàng)新、就業(yè)服務、心理援助等服務平臺,幫助學生提高職場競爭力,克服自卑心理,保持良好心理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成長[6-7]。
參考文獻:
[1]孫媛媛.高校精準資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7(4):133-134.
[2]董志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業(yè)經濟,2017(3):179-181.
[3]張遠航.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J].思想理論教育,2016(1):108-111.
[4]鄧沛棲.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模式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17):50-51.
[5]劉金明.當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成效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7):88-90.
[6]周玉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8(11):153,152.
[7]劉莎.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管理觀察,2016(3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