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 張秀芹
(陜西省第二人民醫(yī)院,(1.手術麻醉科;(2.泌尿外科,陜西 西安 710005)
全身麻醉,作為手術麻醉的一種,因其安全、可靠、可控性強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老年患者的手術中[1]。老年患者由于各臟器都發(fā)生了退化,體溫調節(jié)功能較為衰弱,加之可能存在室溫較低、手術時間長、大量補液或庫存血輸入、術中體腔暴露、腹腔內較冷的液體沖洗及麻醉藥對機體調節(jié)功能的抑制等因素,眾多患者術后蘇醒時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低溫現(xiàn)象[2]。研究[3]顯示,若患者術后長時間處于低溫狀態(tài)下,可對麻醉藥物的代謝率產(chǎn)生一定影響,導致其新陳代謝率緩慢,若未對患者實施針對性治療及護理,可嚴重危及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因此為該類患者提供針對性護理方案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保溫護理模式逐漸應用于臨床,且被眾多學者實施于全麻蘇醒期患者中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應激反應,降低不良癥狀發(fā)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4]。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全麻蘇醒期患者1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90例。觀察組男49例,女41例;平均(67.14±5.13)歲;麻醉時間(2.67±0.22)h。對照組男52例,女38例;平均(67.23±5.62)歲;麻醉時間(2.71±0.25)h。納入標準:患者基礎信息完整,參與整個實驗步驟;ASA級別處于Ⅰ~Ⅱ級之間;具備全麻手術適應癥;手術時間在3~6 h;術前體溫均正常、無發(fā)熱、無感染癥狀。排除標準:存在手術或者麻醉禁忌癥;認知功能存在異?;颊?;中途因各種原因無法繼續(xù)接受相關治療而退出者。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均經(jīng)過患者知情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實施保溫護理干預:(1)提前加溫手術沖洗液及液體,并將手術期間采用的靜脈液體及沖洗液提前放入40℃溫箱加熱后使用。患者在麻醉蘇醒期間需選擇電毛毯實施加熱,并嚴密觀察患者體溫狀況,需維持其體溫在正常范圍內,若患者體溫出現(xiàn)在37.5℃以上,需及時給予其針對性護理措施,并將加熱設備關閉。(2)對患者液體實施加熱,在對患者實施血液或體液實施輸入時,需選擇電子加溫儀器實施相應的加熱處理,需將加熱設備溫度維持在37℃,且沖洗液需放在保溫箱中實施預熱。(3)麻醉恢復室也維持患者適宜的環(huán)境溫度,必要時給予電熱毯保溫。術后減少患者暴露,加強保溫處理,必要時加蓋棉褥。
1.3觀察指標 分別在術前,手術開始后30 min、1 h、術畢時測定所有實驗對象的體溫水平。比較兩組護理后應激狀況,包括C反應蛋白(CRP)、去甲腎上腺素(NE)、腎上腺素(AD)。比較兩組氣管拔管時間、完全蘇醒時間、麻醉后監(jiān)護室(PACU)滯留時間。
2.1不同時間段的體溫變化 術前兩組的體溫相比差異無顯著性(t=0.530,P>0.05),手術開始后30 min、1 h、術畢時觀察組的體溫明顯高于對照組(t=15.886、13.051、6.879,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體溫變化比較
2.2應激狀況 觀察組CRP(6.41±0.65)mg/L、NE(340.32±34.63)nmol/24 h、AD(61.54±6.45)nmol/24 h,顯著低于對照組CRP(9.68±0.97)mg/L、NE(572.64±57.41)nmol/24 h、AD(79.65±7.12)nmol/24 h(t=26.568、32.873、17.883,P<0.05)。
2.3蘇醒狀況 觀察組氣管拔管時間(21.36±2.52)min、完全蘇醒時間(42.36±4.41)min、PACU滯留時間(48.66±4.52)min,顯著短于對照組氣管拔管時間(37.56±3.41)min、完全蘇醒時間(73.65±7.74)min、PACU滯留時間(88.65±8.46)min(t=36.246、33.323、39.553,P<0.05)。
全身麻醉期間低體溫屬于常見臨床癥狀,由于該癥狀易導致中樞系統(tǒng)出現(xiàn)一定損害,且降低患者機體新陳代謝功能,同時對術后指標及術后恢復造成較大影響,從而降低臨床手術效率,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5]。以往臨床以常規(guī)護理方案為首選措施,由于該護理模式缺乏針對性,且無法達到最佳臨床效果,只單一維持手術溫濕度,未對其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使其術后極易產(chǎn)生低體溫,從而誘發(fā)應激狀況,降低臨床治療效率[6]。因此為該類患者提供科學性、適宜性、針對性以及全面性護理干預至關重要。
本文結果顯示,手術開始后30 min、1 h、術畢時觀察組的體溫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應激狀況指標CRP、NE、AD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氣管拔管時間、完全蘇醒時間、PACU滯留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保溫護理屬于一種全新、創(chuàng)造性的護理模式,可有效彌補以往傳統(tǒng)護理的缺陷,該護理模式主要針對不同低體溫因素患者,采取適宜性、針對性護理措施,通過保溫毯、加熱輸注液體等方式,達到最佳保暖效果,可有效降低術后殘存肌肉松弛劑,避免體溫過低,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促進病情快速恢復。誘發(fā)低溫因素存在多種,因此需分別選擇加熱輸注體液、縮短手術之間、加熱手術臺以及覆蓋患者機體等措施,從而維持患者機體體溫正常,縮短其術后恢復時間,提高臨床治療效率,降低對心肺功能的損害,從而減少應激狀況發(fā)生。因此,對全麻患者采取保溫護理后可顯著改善患者蘇醒期應激狀況,能夠有效穩(wěn)定患者體溫,促進術后盡早復蘇,可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