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JAS160065)。
摘? 要:德國女作家沃爾夫的小說《美狄亞聲音》以復調敘事和交叉驗證的獨特方式,徹底顛覆了古希臘悲劇作家歐里庇得斯所塑造的美狄亞形象;給讀者留出足夠的卷入空間,也是解構主義理念成功的嘗試。
關鍵詞:美狄亞形象;解構;復調敘事;交叉驗證;讀者卷入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1
美狄亞是西方文學中最古老的母題之一。古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在著名悲劇《美狄亞》中,將她塑造成為報復丈夫背叛而殺死親子的惡魔形象。此后這樣的美狄亞形象影響連綿數(shù)千年,后世改寫者也多以此為藍本。德國現(xiàn)代女作家克里斯塔·沃爾夫(Christa Wolf)的小說《美狄亞 聲音》于1996年問世,對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做了顛覆式的改寫,成為美狄亞母題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回響。小說以獨特的“復調”方式寫作,主要角色分別成為敘述主體,不同主體“多聲部”之間相互碰撞融合,不露聲色地解構了歐里庇得斯的權威“聲音”和西方文化對美狄亞形象的傳統(tǒng)認知。
一、復調敘事解構作者權威
在歐里庇得斯劇作中,當年作為科爾喀斯公主的美狄亞,愛上前來科爾喀斯盜取金羊毛的阿爾戈英雄伊阿宋,為了追隨他,殺死自己的親弟弟。遭遇丈夫背叛后,她設計毒殺了情敵,科林斯公主格勞刻以及格勞刻的父親、科林斯國王克瑞翁,隨后殺死自己的兩個兒子。惡毒、嗜血,是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留給觀眾的印象。
沃爾夫的小說里,事實變得撲朔迷離。成見、偏見、利益及認知能力等讓人們對同一事件得出不同的認知。眾說紛紜是一種不確定的狀態(tài),而人類對于確定性有著本能追求,“權威”或者“邏各斯中心”就出現(xiàn)了。在這個意義上,歐里庇得斯正是“邏各斯”的代言人。
沃爾夫選擇了復調小說的敘事形式,摒棄了歐里庇得斯這個“權威聲音”,也摒棄了(至少在形式上)作者這個“權威”,取而代之的是事件的參與者和目擊者的聲音,而傳統(tǒng)寫作中,角色的聲音往往只是作者權威意志的發(fā)聲筒。沃爾夫的寫作方式無疑解構了作者的權威地位。
二、交叉驗證與讀者卷入
此外,沃爾夫還凸顯了文本閱讀中讀者這個“角色”的重要性。讀者一直在場,也一直被忽略,沃爾夫把不同的視角以第一人稱呈現(xiàn)出來,彼此觀點時有沖突;該如何判斷,讀者有了決定權。讓讀者解構作者,其實也只是把一個人們一直視而不見的事實原樣呈現(xiàn)出來而已。
美狄亞的惡名來自她在歐里庇得斯劇中的數(shù)次殘酷殺戮。但事實到底如何?當真相撲朔迷離,讀者必須扮演起“偵探”的角色,盡力找出“真相”;而“交叉驗證”正是沃爾夫在不同視角里提供給讀者的“追蹤器”。
小說中共有6個人物分9次登場敘述他們的所見所感。按照距離中心事件的遠近,可以分為三組人物:第一組是事件的直接當事人,包括美狄亞和丈夫伊阿宋,以及美狄亞的“情敵”,科林斯公主格勞刻;第二組包括科林斯國的首席天文師阿卡馬斯以及美狄亞的女弟子阿佳梅達—事件的幕后操縱者,“假相 ”的炮制者;第三組則是觀察者,被權力中心邊緣化的科林斯第二天文師拉奧孔。
(一)美狄亞孩子之死
為什么美狄亞會以殺子惡母的形象留存在人們代代相傳的記憶中呢?主要原因是科林斯人每七年一次,從科林斯童男女中各選取七名送去赫拉神廟居住一年,以紀念“被母親美狄亞親手殺死的孩子”。然而拉奧孔卻說,當年他親眼見到一群人從神廟方向來到廣場,激昂地說他們投石砸死了美狄亞的孩子,因為他們相信這樣做可以將科林斯從瘟疫中解脫。為何殺死美狄亞的孩子再紀念他們?美狄亞對此進行了解讀:“他們想讓后來者也稱我為虐殺親子的人?!?/p>
(二)格勞刻之死
阿卡馬斯宣布,格勞刻因為穿上美狄亞送的有毒衣服而灼傷皮膚,為尋涼爽栽倒井里死去。但是拉奧孔卻從格勞刻的女傭嘴里聽到這樣的故事:格勞刻在得知美狄亞被放逐后,精神變得異常;美狄亞被逐當天,格勞刻穿上美狄亞送給她的結婚禮服,安靜下來,然后投入井中。
(三)阿布緒爾托斯之死
科林斯流傳著美狄亞殺死親弟弟的傳言,這成了美狄亞“邪惡”的鐵證。觀察者拉奧孔冷靜地評述道:這個謠言起于阿卡馬斯的辦公室,又從這里傳播出去。但阿卡馬斯并不是 流言的杜撰者。根據(jù)阿佳梅達的敘述,這個流言是她提供給阿卡馬斯以攻擊美狄亞的“武器”,以報復美狄亞對自己的“冷落”。在美狄亞自己的敘述中,是科爾喀斯國王、她和阿布緒爾托斯的父親埃厄特斯,為了繼續(xù)占有最高權力而授意殺死自己的兒子。美狄亞是當年科爾喀斯政變的支持者,而這場政變最終被國王利用,阿布緒爾托斯因此成為“犧牲”。美狄亞因此認為,她對弟弟的死負有責任。
事實如何作者始終沒有言明,卻通過交叉驗證給讀者留出了空間自行判斷。作家不再是作品的唯一“創(chuàng)造者”,作品中人物以及讀者都卷入“創(chuàng)造”之中,使得這部作品成為解構主義世界觀的絕佳注腳。
三、結語
解構主義拒絕不經(jīng)思考地接受被視為傳統(tǒng)的一切。當美狄亞成為一個符號,像其它 所有符號一樣,都加入了等待解構的行列?!睹赖襾?聲音》以獨特的復調敘事方式顛覆了歐里庇得斯塑造的美狄亞“惡女”形象,對傳統(tǒng)的美狄亞形象進行了徹底解構;不同以往,這次顛覆者并無意成為新的“權威”,小說給讀者極大的參與空間,尊重閱讀的自然過程,這正是解構主義者在文學領域所想要達到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歐里庇得斯:歐里庇得斯悲劇(中)[M].張竹明、王煥生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年。
[2]克里斯塔·沃爾夫:美狄亞 聲音[M].朱劉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3]楊慧:永恒的她者 歷史闡釋中的美狄亞[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