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喬
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人類文明的延續(xù)就是通過閱讀來實現(xiàn)的,通過閱讀,才會有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的傳承。從微觀的角度來說,閱讀不分尊卑貴賤,是每個人都應該享有的一項基本的文化權利。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于2019年“世界讀書日”期間公布了2018年中國未成年人閱讀狀況調(diào)查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我國17周歲以下的青少年平均閱讀率為80.4%,其中8歲以下的閱讀率為68%,9-13歲的閱讀率為96.3%,14-17歲的閱讀率約為86.4%;O-17歲的未成年人人均閱讀書籍為8.91本。
青少年閱讀是整個人生的基礎,0-8歲更是被視為閱讀的“養(yǎng)成期”。然而,在這段時期,閱讀往往會因為家長的意識不到位、學校課業(yè)繁重等因素而被忽視。在幫助孩子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具體行動中,家長和老師又會面臨不同的困惑與焦慮。本刊記者專訪青島全民閱讀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青島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閱讀研究領域?qū)<覐埼膹?,請她談談青少年的閱讀是如何養(yǎng)成的。
問:如何解讀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的這個數(shù)據(jù)?
張文彥:首先,80.4%這個數(shù)據(jù)指的是純課外閱讀,不包含教材教輔。其次,這個數(shù)據(jù)只能說明整體的閱讀情況,但在分析具體數(shù)值的時候,就會看到很大的問題。青少年的閱讀其實是非常不均衡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地域性、家庭間的不均衡,由于家庭的收入、環(huán)境、父母的閱讀狀況、當?shù)氐墓参幕O施等因素,青少年之間的閱讀差距是很大的,80.4%這個數(shù)據(jù)看上去不低,但不能遮蔽其背后的巨大差距。
除了不均衡的問題,還要看具體年齡分段的閱讀狀況。0-8歲的孩子閱讀率比較低,只有68%,這就比較嚴重了,0-8歲恰恰是兒童閱讀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為什么9歲以后閱讀率會上升,是因為9歲以后的孩子進入到了學校教育體系,我們國家現(xiàn)在從語文教育、校園教育的角度大力倡導閱讀,列了很多課外必讀書目,這樣的舉措就把很多孩子吸引到了大力閱讀的軌道之上。0-8歲這個年齡段,雖然幼兒園也在提倡閱讀,但不像小學那樣成體系、成規(guī)范地提倡,影響0-8歲孩子閱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其次是周圍的公共文化環(huán)境。這個年齡段的閱讀率低,意味著中國家庭包括整個社會對于兒童閱讀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從閱讀量方面看,人均閱讀書籍一年不足10本。這是什么概念?0-8歲的主要讀物是繪本,一本繪本有20多頁,讀完一本,少則幾分鐘,多則十幾分鐘,城市里很多家庭里的孩子,一晚上就能讀三四本,一個星期就能讀幾十本。但平均到全國來說,孩子的平均閱讀量是10本以下,就顯得特別少了。
小學到中學這個階段的閱讀率在上升,這跟整個國家目前的教學改革有莫大的關系,展現(xiàn)了政策的力量,但仍需要具體分析。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0-8周歲,還是9-13周歲、14-17周歲,閱讀率在反復震蕩,而不是線性上升或者線性下降,震蕩幅度還很大。這意味著,只要外界發(fā)生一些意外事件,就會對閱讀率有影響,比如某一年有超級兒童暢銷書,數(shù)據(jù)可能一下子就上去了。這讓我們開始思考,多年來我國的閱讀推廣究竟有沒有滲透到家庭?去除了這些意外事件,我們發(fā)現(xiàn),并不是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兒童閱讀就真的實現(xiàn)上升了。
問:為什么說0-8歲這個時期的閱讀很重要?
張文彥:0-8歲是閱讀的打基礎的階段,主要是要讓孩子培養(yǎng)起閱讀的品位,知道什么是好的,有基本的閱讀能力,能夠從海量資料中理出基本的思路,這種能力是未來學習的基石。
對于兒童的早期閱讀,目前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政策導向,社區(qū)書屋里沒有足夠的適合早期兒童閱讀的讀物,家長這方面的意識也有所欠缺,這些都造成了我們在打基礎的這個階段是欠缺的?,F(xiàn)在的很多孩子生活在豐富的媒介當中,尤其是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了補償孩子,給孩子配備了電視、手機等設備,這讓孩子在還沒有形成閱讀習慣以及比較堅實的閱讀能力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其他媒介爭奪走了。到了上小學的時候,再想給孩子養(yǎng)成閱讀習慣,那就不是養(yǎng)成而是改變了,就會事倍功半。錯過了0-8周歲,很多孩子有可能就再也不會是熱愛閱讀的人了,這些人也許就會越來越被淺閱讀所侵占。
問:對于O-8歲這個閱讀的養(yǎng)成期來說,親子閱讀很重要,親子閱讀的困難在哪里?
張文彥:首先是家長們沒有早期閱讀、親子閱讀這樣的觀念。孩子早期閱讀的觀念太重要了,如果家長沒有這個觀念,上了小學之后也意識不到學前對閱讀的忽視會對后期造成多大的影響。更加嚴重的問題在于,有些家長意識到了之后,反而會采取錯誤的親子閱讀方式,比如會用聽書來代替閱讀。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有很多有聲書,不是說不能聽,但如果用它來代替閱讀,可能就會出問題。為什么強調(diào)親子閱讀,因為母親的聲音是一種媒介,幫助孩子在聲音、圖片與文字之間建立一個聯(lián)系,這是一個解碼的過程。如果只是聽書,就把原本多維的聯(lián)系,變成了單維的聯(lián)系,孩子對文字的敏感性依然不能提高。
其次,很多家長往往不知道如何進行親子閱讀,就讓孩子自己閱讀。舉個例子,市面上有注音版的《西游記》,如果讓一個一年級剛剛學拼音的小學生自己用拼音朗讀出來,這對孩子來說是比較辛苦的事情,讀完以后,孩子不僅沒有感受到私人閱讀的快樂,還會覺得這是一種家庭作業(yè),會傷害孩子的閱讀興趣。
還有一個方面在于家長對親子閱讀內(nèi)容選擇的盲目。不適合的書目是不能進行有效的親子閱讀的,在兒童閱讀發(fā)展得比較先進的一些國家,已經(jīng)有了非常嚴密的分級體系——剛生下來的嬰兒讀什么書,一兩歲的孩子讀什么書,上幼兒園的孩子讀什么書,都有對應的讀物,這是建立在西方的兒童心理學研究之上的。但是在這方面,我國最近幾年才逐漸開始發(fā)展。如果家長把兒童的讀物和大人的讀物混淆起來了,就會認為兒童是不需要閱讀的,因為兒童還不認字,也沒有長時間的興趣聽大人去讀一個故事。
問:我們國家在兒童分級閱讀方面為什么會落后?
張文彥:我們大部分人還是沒有閱讀的意識,即使是很多高學歷的人,如果自己沒有閱讀的習慣,他們在初為人父母的時候,也不知道孩子應該閱讀。早期閱讀的培養(yǎng),需要國家的一些基礎工程。就像是打疫苗,隨著國家的普及,父母就會知道孩子幾周歲時應該打什么疫苗,到哪里打。如果在閱讀領域有了類似的基礎工程,父母在醞釀這個孩子的時候就知道,孩子生下來我應該給他讀什么樣的書,我從哪里獲得這些書,這有助于改變觀念,解決一些根本性問題。
問:現(xiàn)在國家在建設這樣的基礎工程了嗎?
張文彥:我們國家目前出現(xiàn)了一些地域性的嘗試。比如深圳的愛閱公益基金會,基金會跟政府合作,向深圳每一位新出生的孩子提供一個閱讀書包,等到孩子幾周歲大的時候,又會有新的閱讀書包。北師大、南師大,都一直在進行兒童早期閱讀、分級閱讀的研究。但是目前,我們國家還沒有推出成熟的、標準的、可以普遍推廣的產(chǎn)品體系。這個工程耗資巨大,需要各方合作,打通創(chuàng)作、生產(chǎn)、發(fā)放各個方面。
為什么強調(diào)親子閱讀,因為母親的聲音是一種媒介,幫助孩子在聲音、圖片與文字之間建立一個聯(lián)系,這是一個解碼的過程。如果只是聽書,就把原本多維的聯(lián)系,變成了單維的聯(lián)系,孩子對文字的敏感性依然不能提高。
問:為什么強調(diào)青少年閱讀?
張文彥:一方面,青少年閱讀是整個人生的基礎。長期以來,我們國家就有各種青少年的讀書活動,現(xiàn)在只不過是對過去的延續(xù)。如今,有了更多針對青少年的讀物,有了更多的相關研究和推廣機構,家庭對青少年閱讀的投入也有所增加,所以青少年閱讀的推廣會比過去更加波瀾壯闊一些,政策層面也更加重視了,本來青少年閱讀就應該得到這種重視。
另一方面,這與青少年閱讀的產(chǎn)業(yè)發(fā)展也有關系。在整個閱讀推廣產(chǎn)業(yè)體系當中,青少年閱讀的產(chǎn)業(yè)體系是最成熟的,能夠變成系列的服務產(chǎn)品,直接能夠保證一些機構的安身立命。也就是說,我們社會的服務分工之中,有了專門針對這一領域的服務分工,這在過去,只是有觀念而沒有分工。
問:對于青少年來說,閱讀的意義是什么?
張文彥: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閱讀就是人的理解能力,是否具備理解人類的文明和文化、理解事態(tài)變化的能力。人類文明的延續(xù)就是通過閱讀來實現(xiàn)的,通過閱讀,才會有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的傳承。
從微觀的角度來說,閱讀不分尊卑貴賤,是每個人都應該享有的一項基本的文化權利。但是從我國目前的發(fā)展階段來說,很多人由于閱讀資料的匱乏,沒有辦法行使這項權利。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推進立法、推進國家的制度,來讓每個人擁有這項平等的權利,使大家擁有成就自身的能力。
問:一個愛閱讀的孩子的養(yǎng)成過程中,家長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老師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張文彥:老師需要改變一個觀念。原來的觀念中,閱讀的教育是語文老師的職責范圍,可是閱讀不僅僅只是在語文的大框架之下,它變成了整個教育的基石。這首先對語文老師是個很大的挑戰(zhàn),以前的教學是以記憶為主的,現(xiàn)在就變成了以理解和啟迪為主了。對于其他學科的老師來說,以前是教學生怎么解題,現(xiàn)在就也要考慮到閱讀了。
這個轉(zhuǎn)變,對老師自己的閱讀素養(yǎng)和閱讀教育技能提出了很高要求,并不是所有教師都能夠?qū)崿F(xiàn)這種閱讀教育的轉(zhuǎn)型,很多學校在“閱讀校園”“書香校園”的建設方面也處在一個不斷嘗試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會有很多從事閱讀教育的專家,給老師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方案。比如青島全民閱讀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員李一曼,北師大附小、中科院附屬幼兒園等學校專門請他去給學校里最熱衷于閱讀教學的老師進行培訓。青島全民閱讀研究院也在青島金門路小學成立了李一曼工作室,希望他為青島的教師進行培訓。
問: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閱讀什么類型的書?
張文彥:孩子一開始的閱讀是從繪本開始的,讓他們走進閱讀的世界,感受閱讀的趣味。二三年級識字量逐漸增加的時候,就要進行童話的閱讀。在青春期的階段,根據(jù)西方的相關研究,最好讀魔幻、科幻的作品,打開孩子的想象,讓他們在進入成人世界、世界觀固化之前,知道世界有很多的可能性,這樣孩子就可能永遠存留著一種想象、創(chuàng)造的精神,這個社會就有了不竭的創(chuàng)新動力。再大一些,孩子就要對這個社會有所了解了,要廣泛地涉獵歷史、哲學、政治等方面的知識,各個門類都要齊頭并進地去了解,這個階段的廣泛閱讀會形成孩子未來在大學里選擇專業(yè)、選擇自己人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