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慶,孫道成,彭娟,張于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人民醫(yī)院口腔科,江蘇揚州 225200
舌下腺囊腫屬于唾液腺出現(xiàn)的一類黏液囊腫,由于舌下腺處在口底粘膜下,存在的腺小葉和導管共有8~20個,所處位置表淺,導管可以在口底黏膜開口,所以出現(xiàn)囊腫的可能性較大[1-2]。舌下腺囊腫的臨床治療多為通過手術將舌下腺及囊腫摘除,但如何選擇具體術式以保證手術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非常重要[3-4]。該研究通過對該院2016年1月—2019年2月中收治的72例舌下腺囊腫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探討治療的有效方法及效果,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該院中72例舌下腺囊腫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男 24例、女 48例,年齡:3~74歲,平均年齡(46.63±20.17)歲;病程最短 3個月,最長 7個月,病程平均(5.23±0.84)個月;患者囊腫直徑在 1.5~3.1 cm 之間,平均直徑(2.02±0.53)cm。觀察可發(fā)現(xiàn)口底黏膜部位有囊性腫物突出表面,顏色為半透明或淺紫色,囊腫表面僅存在薄層黏膜、囊壁,經穿刺能夠抽出粘稠液體,似蛋清樣。72例患者中36例接受手術治療為觀察組,36例接受注射療法為對照組,兩組年齡、病程、囊腫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經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口內型,口底舌下區(qū)存在囊性腫物,直徑超過1 cm,顏色為半透明或淺紫色,穿刺能夠抽吸到蛋清樣粘稠液體。排除標準:口外型舌下腺囊腫、出血性疾病、全身疾病、影響傷口愈合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凝血功能異常。
觀察組患者接受改進舌下腺摘除術治療,順著囊腫表面將口底黏膜切開,切口保持平行下頜牙弓,注意不切破囊壁。先對黏膜實施鈍性分離,然后將舌下腺及囊壁剝離,然后將舌下腺及囊腫徹底摘除,斷端進行結扎處理,避免舌動靜脈、舌神經、頜下腺導管受損,最后進行止血處理,進行術野沖洗,引流并留置引流。
對照組患者接受經典舌下腺摘除術治療,于舌下皺裂外作一切口,先分離出大部分腺體,再分離神經導管,也可以在切口后部第一磨牙遠中舌側深面分離舌神經,再分離腺體導管。
治愈標準:手術結束后沒有囊腫,口底黏膜恢復正常,舌能夠自由活動,能夠實現(xiàn)通暢引流,沒有異物感,患者能夠直接用手觸到舌下腺,且術后沒有復發(fā)。
復發(fā)標準:術后達到治愈標準后再次形成囊腫,擠壓囊腫不消失,必須再次接受治療。
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n(%)]表示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后的治愈率為94.44%,明顯高于對照組治愈率77.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治愈率比較[n(%)]
觀察組治療后復發(fā)率為2.78%,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復發(fā)率1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復發(fā)情況比較[n(%)]
舌下腺囊腫屬于粘液性唾液囊腫的一類,因為舌下腺導管分支細,位置比較表淺,加上外傷、局部感染、異物滯留、結石擁堵等各類因素的影響,使得腺管阻塞或者出現(xiàn)縮窄,進而引起唾液無法順暢排出,導管逐漸膨脹,甚至發(fā)生破裂,導致囊腫。臨床認為治療舌下腺囊腫的方法應該是將舌下腺、囊腫摘除,將粘液漏出的來源阻斷,實現(xiàn)治本斷源[5-7]。當前發(fā)現(xiàn),針對舌下腺囊腫能夠達到根治目的的方法主要為舌下腺、囊腫摘除術,不過手術操作存在比較大的難度[8]。假設手術進行中沒有有效控制出血,則術中出血會使醫(yī)生無法獲得清晰口底視野,不能保證操作的準確性,同時還可能使舌神經、下頜下腺導管出現(xiàn)損傷[9]。如果舌下腺的頭部在舌下腺導管口部位的黏膜附著,則口底黏膜容易被撕裂,出現(xiàn)瘢痕,對舌的運動形成限制[10-12]。
經典舌下腺摘除術治療存在一定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位置深、視野小,舌神經和頜下腺導管分離困難,受損傷可能性大,解剖所需時間較長,切口外側粘膜薄,容易回縮,另外鉆膜縫合困難較大,撕裂風險高。該研究觀察組選擇的術式為改進舌下腺摘除術,類似報道應用改進舌下腺摘除術治療30例患者,無一例出現(xiàn)術中,術后出血及神經損傷,隨訪兩年無1例復發(fā)。另外有報道進行袋形縫合術和囊腫摘除術的療效比較,發(fā)現(xiàn)兩者在療效上并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認為,改進舌下腺摘除術在實施中必須保證將舌下腺完整摘除,這是治愈舌下腺囊腫的重點,如果能夠完整摘除舌下腺,則幾遍殘留囊壁,復發(fā)的風險也非常低。另外針對突入頜下的囊腫,可以經口內摘除,并擠壓頜下區(qū)將囊液抽吸出,最后對頜下區(qū)進行加壓包扎,同樣能夠獲得良好效果。大部分情況下囊腫在治療后即可消失,部分患者會有囊腫復發(fā)表現(xiàn),不過對于復發(fā)的患者,一般也不需要實施二次手術,囊腫就能夠消失[13]。不過臨床也有極少的患者囊腫需要甚至1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消失。該組觀察組36例舌下腺囊腫患者接受治療后的治愈率為94.44%,術后復發(fā)率為2.78%,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愈率77.78%、復發(fā)率16.67%(χ2=4.180 6、3.956 0,P<0.05)。類似研究顯示[14],40例口內單純型舌下腺囊腫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的治愈率為85%,術后復發(fā)率為15%,顯示有良好效果,該研究與之具有一致性,表明手術方法能夠有更明顯效果,同時治療安全性更有保障,但該研究與之在結果具體數據上有一定差異,分析是因為納入對象差異性導致。
另外雖然舌下腺囊腫治療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比重較低,不過因為口內手術視野較小,小兒配合度較低,所以仍可能出現(xiàn)舌神經、舌深動靜脈、頜下腺導管受損的可能,因此仍需要重視并發(fā)癥的預防,可能出現(xiàn)風險較高的并發(fā)癥包括頜下腺炎、出血。①頜下腺炎:做好舌下腺主導管的識別主要是避免對頜下腺導管形成誤傷,導管容易于舌下肉阜黏膜下找到,不過應該注意繼續(xù)剝離出共同開口的舌下腺大導管,同時要做好鑒別工作。其中舌下腺大導管一般處在前外方,多較短,走形向外側,長度一般在13 mm左右,其后即為舌下腺位置。頜下腺導管相對更長、更粗,基本處于內后方,走形向深面、后方,交叉舌神經后進入到頜下腺。提示臨床操作中不能只要發(fā)現(xiàn)導管就認為是頜下腺導管,防止由于保護出錯使真正頜下腺導管被誤傷。②出血:舌下腺深面前部存在分支血管,假設沒有加強重視,沒有做好這一血管的處理,則會由于術野小、位置深,斷端縮入口底肌肉,導致止血難度增加。手術操作中進行腺體深面剝離時必須實施鈍解剖,對于血管要先鉗后切,最后結扎,以最大程度控制出血風險。另外舌下腺摘除后必須觀察創(chuàng)面有沒有滲血,出現(xiàn)彌漫滲血者通過紗條進行填塞。
綜上所述,舌下腺囊腫患者接受改進舌下腺摘除術治療效果明顯,安全性高,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