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珍 夏 亮 劉海燕
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無痛胃鏡技術(shù)具有高準確性的特點,在消化內(nèi)科臨床診治中被普遍地應(yīng)用。而無痛胃鏡檢查雖然可以減輕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感,但也會帶來一系列并發(fā)癥,其中消化道反應(yīng)是最常見的副作用。對此,筆者采用半夏止吐方穴位貼敷療法預(yù)防和緩解無痛胃鏡造成的惡心、嘔吐、呃逆等消化道反應(yīng),獲效良好。
選取2018年4月1日~2018年9月30日期間,在本院接受無痛胃鏡檢查的患者300例,年齡在18~65周歲之間,并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合并有心衰、心肌梗死、肝腎功能不全、白血病、凝血功能障礙、精神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隨機法分成兩組,各150例。其中治療組中男70例,女80例;年齡48.2±10.8歲;身高 162.5±6.8cm;體重 63.6±10.2kg;心率78.4±6.2次/分。對照組中男73例,女77例;年齡 47.9±10.6歲;身高164.1±7.1cm;體重62.3±11.3kg;心率77.6±6.9次/分。兩組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治療;治療組采用半夏止吐方穴位貼敷療法。半夏止吐方組成:姜半夏5g,丁香、柿蒂各2.5g,在無痛胃鏡檢查前半小時貼敷于病人的中脘和神闕兩個穴位,6小時后觀察療效。
3.1 療效標準:根據(jù)NCIC常見毒性分級標準,消化道反應(yīng)分為0~IV級。0級:無惡心、嘔吐。I級:惡心不影響進食及正常生活。Ⅱ級:嘔吐可自行控制,影響正常進食和生活。Ⅲ級:嘔吐需要治療,明顯影響進食和生活。Ⅳ級:難控制的嘔吐不能進食,需臥床休息。惡心、嘔吐控制在0級和I級為顯效,Ⅱ級為有效;Ⅲ級、Ⅳ為無效。
3.2 兩組消化道反應(yīng)分級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消化道反應(yīng)分級比較
3.3 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未見明顯毒副作用,治療組中有5例皮疹,2例輕度皮膚瘙癢,不影響治療。
胃鏡是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檢查治療手段,但在操作中病人常有咽喉不適、咳嗽、惡心、嘔吐等痛苦感覺,無痛胃鏡的整個過程病人雖無痛苦,但仍會在檢查后有惡心、嘔吐、呃逆等不適反應(yīng),有臨床報道顯示,惡心、嘔吐發(fā)生率可達10.0%[1]。胃鏡后消化道反應(yīng)可歸屬于中醫(yī)學(xué)中“嘔吐”“胃痞”范疇,病位在內(nèi),與脾胃密切相關(guān),主要是器械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胃氣上逆,形成消化道反應(yīng)。半夏止吐方穴位貼敷療法是通過中藥貼敷刺激中脘和神闕等穴位,可止嘔惡降胃氣,對惡心、嘔吐、呃逆等消化道癥狀具有特有的作用和優(yōu)勢。方中姜半夏具有降逆止嘔功效,常用于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丁香溫中、暖腎、降逆,主治呃逆、嘔吐、反胃;柿蒂味苦降泄,專入胃經(jīng),善降胃氣而止呃逆,為止呃要藥,對胃氣上逆所致呃逆有確切療效。中脘屬奇經(jīng)八脈中的任脈,是人體任脈主要穴位之一,通過該穴位治療腹脹、腹痛、腹瀉、腹鳴、嘔吐、便秘等均有顯著效果。而神闕亦為任脈穴,位于臍中,為經(jīng)絡(luò)總樞,經(jīng)氣匯集,胃腸盤曲會聚之所,通過經(jīng)絡(luò)上聯(lián)心肺、中經(jīng)脾胃、下通肝腎,將藥物直接作用于神闕穴對腸胃蠕動和機體修復(fù)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本臨床觀察結(jié)果表明,采用半夏止吐方穴位貼敷治療可有效減輕無痛胃鏡后的消化道反應(yīng),不良反應(yīng)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