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會
目前高三歷史教學通常采用三輪復習法,其中第一輪是高三復習總體戰(zhàn)略的“第一戰(zhàn)役”,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奠基工程。伴隨著全面推行規(guī)范教學行為措施的實施,如何搞好高三第一輪復習,是廣大高中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下面就“問題與困惑”“思考與策略”“結語”淺談自己的一點體會,請同仁批評斧正。
一、問題與困惑
高三歷史第一輪復習,時間長,占整個高三學習時間的1/2強,復習速度慢,主要是夯實基礎,一線教師普遍感到壓力很大。也常遇到這樣的問題:
問題1:提綱式教學的兩大誤區(qū):一是提綱對知識結構的分析僅僅局限于一個課時,缺乏宏觀認識;二是教師的串講缺乏深度,用三五分鐘串講完畢后,剩余時間就聽任學生復習。這樣做不僅使課堂節(jié)奏散漫,而且學生對提綱的運用僅僅局限于歷史知識的填空。
問題2:在知識拓展方面斷章取義,本著“寧可錯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wǎng)”的精神,查閱不同的版本教材或參考資料,把所有能搜集到的知識一股腦的填塞給學生。整節(jié)課是教師說的口干舌燥,學生記筆記累得手指酸軟。
問題3:為講清楚一個問題,設置了過多的情景材料和問題,學生疲于苦思冥想,教師因為此拖延教學任務而心急如焚。
問題4:忽視了教材中的隱形知識。
問題5:部分高三教師從心理上無法認同新課改對高三教學的指導性,在備課方面忽略學生的主體性,“滿堂灌”的現(xiàn)象不乏其例。
如何處理好時間與任務之間的關系?如何在高三的復習中融合新課改的精神,在高考中穩(wěn)中取勝?這些都是高三歷史教師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
二、思考與策略
針對高三歷史第一輪復習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結合近幾年復課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突破:
(1)登高望遠,宏觀把握,縱橫方向整理模塊內(nèi)容。①以教材為中心,對教材的處理做到“三先三后”先整后理,先做后講,先測后講:由于歷史知識浩如煙海,點多線長面廣。②進行專題內(nèi)知識梳理,抽絲剝繭,歸納每個專題,每節(jié)課的主線。在授課時,首先呈現(xiàn),使學生形成感性認識,初步構建知識體系,從而使雜亂的歷史知識條理化;而對主線的歸納盡量能做到數(shù)字化、口訣化、濃縮化。③再具體剖析考點時,把握兩個基本點:緊扣時代脈動,形成歷史點與現(xiàn)實點的良性互動,樹立縱看是歷史,橫看是社會的常態(tài)思維,盡可能使歷史知識社會化,生活化,原型化。培養(yǎng)孩子們事事、時時、處處學習的能力。拓展其知識面,為此除了自己做功課外,組織學生收看每周的《新聞周刊》。在學生看的過程中,我適時的客串,引導他們關注社會,把握時代脈搏。
(2)這樣的整合既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從農(nóng)業(yè)時代到工業(yè)時代再到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歷程,同時又加強了第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三(近代中國經(jīng)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五單元(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之間的聯(lián)系。
(2)精簡史料、合作探究、鍛煉答題技能。就高考應試而言,每位教師都會關注學生的答題技能。如何從各種材料和情境中準確、全面、有效地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如何能根據(jù)有關信息和知識對歷史問題進行合理的闡釋和評價?小組互動合作探究運用得當可以給高三的歷史教學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小組互動合作探究較好地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為學習帶來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不但使學生學會思考,更重要的是學會發(fā)現(xiàn)、思考和解決問題。在親自參與和親手操作中生成答題技能。
再次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要獨立思考,然后進入集體交流;最后要求學生在回答時不僅要有結論還要體現(xiàn)解題思路解析;在師生的交流中穿插對學生錯誤思路的辯論和教師的有效引導。可以這樣認為該教師不僅很好地把握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而且在小組合作探究中體現(xiàn)了以下流程,問題的設計——個人獨立研究——小組討論——集體交流——師生總結,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絲絲相扣,在合作探究中不僅有效地完成了這一目的教學任務,而且在合作中學生體會到歷史智慧生成的快樂和成就感,這不正也體現(xiàn)了課改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嗎?廣而聯(lián)之,小組合作探究不僅僅是在專門做題時用之,在每一章節(jié)的復習時,當教師在框架構建、縱橫整合中做好引路人的同時何不嘗試拋磚引玉,讓學生親手操作之?
(3)立足教材挖掘隱形知識
隱形知識,是指潛藏于歷史課本中不易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嫉降闹R。我們在進行歷史學科的復習中,要注意五個隱形知識點的挖掘和掌握。目錄標題中的隱形知識、跨章節(jié)中的隱形知識、插圖中的隱形知識、地圖中的隱形知識、注釋中的隱形知識。
(4)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要求學生準備三個本子,即筆記本,糾錯本,作業(yè)本。對每個本子的功能及要求做了具體界定。筆記本是課堂聽課后的反思,對教材的輔助資料的提煉,是一本縮微的教科書,要實用,隔行寫,便于以后的補充完善。(知識的發(fā)酵,同伴的交流,通過做題的新收獲)。糾錯本:(有的同學又叫犯錯本)堅持每天糾錯一道題,用時20分鐘,既包括錯因剖析,又要有具體的考點,若記憶不清,最好在寫一次,不要寫正確選項,隔一月再做一次。
作業(yè)本,知識鞏固與檢測,每節(jié)課三道選擇題?;径际歉呖颊骖},要求具體考點,解析。第二學期以主觀題為主。
總之,高三的歷史教學是一個整體,在一輪復習中如何處理好時間與任務之間的關系?如何在高三的復習中融合新課改的精神,在高考中穩(wěn)中取勝?如何讓我們的學生成為智者?關鍵在于高三教師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關鍵在于教師的創(chuàng)意和發(fā)現(xiàn),只要我們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勇于反思,大膽探索,宏觀把握,刪繁就簡,提綱挈領,突出主干,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答題技能,就一定能夠決勝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