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昆明廣播電視臺品牌民生新聞欄目——《街頭巷尾》為例,作者用自身經歷,通過幾個或被拋棄、或急需救助孩子的采訪案例,來論述現場報道中如何敏銳觀察,掌控全局,抓住細節(jié)、找出亮點,從而吸引觀眾的眼球,緊緊抓住觀眾的心。
【關鍵詞】現場報道;出境記者;長鏡頭;同期聲
電視現場報道產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多見于當時的戰(zhàn)地報道中。在和平環(huán)境中,現場報道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不僅可以第一時間為觀眾呈現突發(fā)現場的真實狀況,記者還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現場解說、現場調度等方式傳達給觀眾,最大限度滿足觀眾的需求。在現場報道中,長鏡頭的使用,現場同期聲的捕捉,都可以抓住現場最精彩、最感人的瞬間,不僅能吸引觀眾的眼球,更能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下面筆者將通過幾個遭遇不幸孩子的采訪案例,逐一展開在現場報道中捕捉亮點的幾個瞬間,和大家分享現場報道的魅力所在。
1. 現場解說及時到位? 扣人心弦震撼人心
現場報道是一種直觀的報道形式, 記者不能只知道“說”,更要學會用眼睛去“看”,學會用“心靈”去感受,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善于抓住現場感人的瞬間,從而使報道與眾不同,深入人心。
一個炎熱的夏天,欄目組接到消息:一個嚴重燒傷的小女孩被送進醫(yī)院后,父母就消失了,再也聯系不上了!
我和攝像來到某醫(yī)學院燒傷科時,醫(yī)生并不怎么配合,讓我們隔著玻璃拍了一下躺在病床上的孩子王會興,告訴我們:可能是因為醫(yī)療費用的問題,父母拋棄了孩子,這種情況在醫(yī)院里不是第一次發(fā)生了。
當晚,我以《燒傷兒童小興? 急尋親生父母》為題,報道了事件的始末,同城紙媒也紛紛跟進??墒牵∨d的父母還是沒有出現。第二天,我和攝像再次來到醫(yī)院,對值班醫(yī)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后,醫(yī)生同意我們換上“白大褂”,近距離與小興面對面。
走近小興時,只見她全身幾乎都被紗布包裹著,只露著圓圓的小臉蛋,大大的眼睛瞪著天花板。奇怪的是,小興一動不動,既不哭也不鬧……我示意攝像趕緊抓拍孩子發(fā)呆的表情,并拿起話筒,現場與醫(yī)生開始了對話:
記者:孩子的傷情嚴重嗎?
醫(yī)生:很嚴重,全身三分之二燒傷。
記者:我聽說燒傷是非常疼痛的,為什么孩子不哭也不鬧?
醫(yī)生:昨天還哭鬧得厲害,今天不知為啥,可能哭累了吧。
此時,我突然意識到,小興并不是哭累了,而是盼望父母回到她身邊,一天一夜的等待讓她有些絕望。我示意攝像把鏡頭推上去,并及時配上現場解說:“此時的小興不哭也不鬧,看到我們也面無表情。也許,比起全身三分之二燒傷的疼痛,小興的心更疼更痛,她多么希望父母回來,陪她一起度過這生命中最難熬的時刻!”
當晚的報道出來后,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熱心觀眾紛紛伸出援手,捐款為孩子治病,而孩子的父母也終于出現了。他們懺悔道:因為家庭困難,面對巨額的醫(yī)療費,實在沒有辦法才出此下策。當他們從電視中看到孩子不哭不鬧,絕望地瞪著天花板時,再也忍不住了,哭著跑到醫(yī)院、回到了孩子身邊。
在這個案例中,記者通過現場的仔細觀察,用“心靈”去感受,捕捉到孩子全身三分之二燒傷卻不哭不鬧這一細節(jié),從而延伸到孩子的內心活動,現場采訪隨機應變,現場解說更是及時到位,達到了扣人心弦、震撼人心的效果。
2. 長鏡頭的大膽運用?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長鏡頭是電視的一種拍攝手法,它用比較長的時間,對一個場景、一個畫面進行連續(xù)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不僅能表達記者的特定構思,也可以沖擊觀眾的聽覺和視覺,達到一種情感的堆積,進而感染觀眾、感動觀眾。
在某家幼兒園里,有個名叫小通的男孩,母親把他送到幼兒園全托后,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幾個月過去了,費用早就到期,但這位母親留下的聯系電話卻無法接通。無奈之下,園長撥打了我們欄目的熱線電話,希望幫孩子找到母親。
小通皮膚白皙、濃眉大眼,看上去機靈可愛。除了性格有點孤僻,其它一切正常,沒有任何疾病,也沒有任何缺陷。
這么好一個男孩,為什么會被父母拋棄呢?這或許是新聞的切入點,但現場報道的過程并不順利,小通不和小朋友玩,不說話,也不搭理任何人,總是一個人默默擺弄玩具,偶爾把玩具亂扔一氣,偶爾發(fā)發(fā)呆。
當晚的新聞播出后,反響平平,小通的親人并沒有現身。為了幫孩子找回親人,我們不愿放棄,決定繼續(xù)跟蹤報道。
為了增進和孩子的交流,我把女兒的玩具拿到幼兒園,小通也不客氣,來者不拒,自己玩得不亦樂乎……漸漸地,孩子不再拒絕我,見到我時會笑一笑,有時我還可以抱抱他。園長說:孩子把你當親人了,你不在時,還會跑到門口張望,估計是等你來呢……
隔天,我?guī)е鴮iT為小通買的玩具槍出現時,他張開雙臂、飛快地朝我跑來……抱起小通的瞬間,感覺就是抱著自己心愛的孩子,而意外也發(fā)生了,小通緊緊抱著我,親了又親,一會兒臉一會兒脖子,久久不愿放手,我趕緊示意攝像用長鏡頭跟拍……在后期的剪輯中,我大膽使用了這段長達25秒的鏡頭,而這段感人的畫面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熱心觀眾紛紛要求領養(yǎng)小通,而小通的母親也終于現身,她說,看到小通把記者當親媽時,心里十分難過,也非常自責。她承諾,縱然孩子的生父不認他,自己一個人背著“未婚先孕”的罵名,也要把孩子撫養(yǎng)長大。
縱觀整個追蹤報道,事件的轉機是因為一個長鏡頭的使用,盼望親情的小通把記者當成了親人,性格一向孤僻的孩子,突然抱著記者親了又親,久久不肯松手,這震撼人心的一幕,感動了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喚回了孩子母親的心!長鏡頭的使用,不僅表達了記者的特定構思,也完美呈現了記者的審美情趣,達到了以情感人的理想效果。
3. 現場畫面與同期聲的完美結合
現場報道為觀眾提供的是最鮮活的現場見聞,同期聲的使用,不僅能加大說服力度,更能客觀地表現事件本身,比單純的畫面配解說更具有說服力、感染力。通過現場同期聲的恰當運用,能最大限度地縮短現場與觀眾在時間、空間、情感上的距離,充分展現聲畫統一的魅力。
因車禍嚴重受傷的小尋,被醫(yī)生救回一命后,卻因為疤痕體的原因,沒法正常排尿。為此,小尋做過多次切割手術,初期效果不錯,但隨著孩子的傷口復原,新的疤痕就會再次長出來,慢慢堵住孩子的尿道,每次排尿都痛苦萬分。
我們來到小尋家面對面采訪孩子母親時,意外傳來小尋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原來,我們趕上了孩子痛苦撒尿的瞬間,采訪當即被打斷,我示意攝像不要關機,繼續(xù)記錄孩子的哭喊聲,而鏡頭則對著淚流滿面的母親。后期制作過程中,我又加上小尋痛苦的面部表情。節(jié)目播出后,立刻引起巨大反響,一家私企主動聯系我們,愿意出資讓小尋前往上海一家可以治愈疤痕體的醫(yī)院治療。
現場報道中,記者在與被采訪者進行交談時,現場的同期聲成為畫面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記者和當事人進行的是面對面交流,觀眾自然而然也介入其中,產生一種置身現場的參與感。這時記者不僅要完整記錄受訪者的談話內容,還要記錄下現場的環(huán)境音響,如小通撕心裂肺的哭喊聲,這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同期聲,能夠使觀眾對現場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具有身臨其境的視覺和聽覺沖擊。
結束語:在自媒體滿天飛,傳統媒體被嚴重擠壓,新媒體競爭激烈的今天,現場報道已經成為新聞報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每一個現場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的,如何在現場報道中抓住觀眾,不僅考驗著每一位現場記者的應變能力,也考驗著現場記者對全局的掌控能力和駕馭能力。
參考文獻:
[1]戴成云.淺析同期聲在電視節(jié)目中的作用和運用-《新西部(理論版)》-2012(6)
[2]夏令.紀錄片中的“再現語體”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作者簡介:張翠華(1970.12-)女,漢族,籍貫:云南,大學本科學歷,主任編輯,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