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了,不過不少家長卻有些高興不起來。如何將長達兩個月的假期安排得有趣、有料,讓人大傷腦筋,而這還得有一定的經濟條件作支撐。每小時收費1000元的英語課、4萬多元的游學夏令營、數千元的繪畫輔導班……沒有哪一項是輕松的。
去年,“月薪三萬卻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引發(fā)輿論熱議,今年,“暑假不自由”又成為新熱詞。不同的表述背后,是同樣的教育問題和焦慮情緒。在升學的競爭壓力下,不少學生和家長把暑假當成了“第三學期”。養(yǎng)娃這件事,豐儉由人,各家有各法,本無可指摘。但有的家長無視孩子成長規(guī)律,漠視孩子的意愿和選擇,也不值得提倡。
對于各級政府部門來說,應該優(yōu)先思考,如何提供更豐富多彩的暑期活動項目。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由于父母假期均要上班,無法照料孩子,所以只能花高價選擇市面上各種班,將孩子暫時托管。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持續(xù)推行,這一問題未來幾年將會愈加凸顯。
前陣子,山西朔州“蘭老師”帶著11名高三畢業(yè)生騎行1800公里到上海的故事刷屏不少人的朋友圈。這位80后老師扛住重壓,帶領學生一路南下,隨地實景教學,在風餐露宿中體驗人生況味和社會百態(tài)。不少網友感慨,“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雖說不是每個老師都能成為“蘭老師”,也不是每個家長都像蘭老師那么有心,但在追尋“教育該有的樣子”上,顯然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