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東
雨后的路,泥濘不堪。轎夫穿一雙新鞋上路,沾得滿是泥巴,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要命的是在踏進泥水之后,轎夫竟然想道:反正鞋已經(jīng)濕了,那就隨它去吧。由于心靈已經(jīng)失去潔凈的“落腳”之地,于是便不再顧及腳上的新鞋。這種對于錯誤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實在不可取。
眼前浮現(xiàn)出現(xiàn)實的影子。在浮躁的當代,不知有多少人成了現(xiàn)代的“轎夫”,他們起初小心翼翼地守護著自己心靈的純潔,一旦不小心踏進泥水里——賭、毒、偷,從此就不再去理會那雙“新鞋”,認為即使改過也無法再換來心靈的純凈。結果因一次錯誤而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又想起美國著名小說家杰克·倫敦,他年紀輕輕就因《野性的呼喚》等幾部極為精粹的小說佳作而聲名鵲起,然而血氣方剛的他面對成名后金錢、權力的誘惑,沒有用一顆理智的心去對待。起初他只是收些賄賂,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給那些受賄者開些不合規(guī)距的“綠燈”。有朋友勸他回歸到寫作的正路,不要再一味地追求名利,而杰克·倫敦卻以自己早已失去了作家應有的節(jié)操為借口,放棄對心靈之路的重新修筑,終因無法承受生活的壓力和犯罪的處罰而自殺。我們姑且不說杰克·倫敦第一次接受賄賂時為什么沒有義正言辭地拒絕,或許他確有苦衷。但當他自己已經(jīng)意識到身陷泥潭,朋友也極力想救他上來的時候,他又為什么要放任自己,放棄悔過自新的機會呢?我想大概是他的心靈中已經(jīng)沒有潔凈的“落腳”之地所致。
與他相比,馮驥才先生卻截然不同。早有所建樹的他遠離了名利、權勢的泥沼,只期許長久地做一個中國文化的守望者,十幾年、幾十年呵護自己心靈,保證它的純潔。正是因為他有一顆積極耕耘的心,才使他每走一步都是穩(wěn)重而成功的。
永遠不要忘記給自己的心靈一個潔凈的落腳之地,即便一步走錯,也還有足夠多的機會來彌補和挽回。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扎扎實實地走好通向未來的每一步。
(作者系江蘇省泰州中學學生)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