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正安
一個故事,令我想起幾十年前祖父對我講過的一段話。
一位成功人士回到家鄉(xiāng),某一天出門辦事,在政府一樓大廳里看到一位他熟悉的朋友。這位老兄二話不說,三步并作兩步,走到那位朋友的背后,一把將他抱起來,原地旋轉了一圈。當時正是上班高峰期,他的行為引得很多人觀看。那位朋友不知所以,站定后,尷尬地掉轉身,瞥一眼,招呼沒打一聲就走開了。這位老兄還嘀咕:什么玩意兒。
事后,這位老兄憤憤地講那位朋友的不是,說什么認識多少年了,至于那么擺譜嗎?抱他是說明我們感情不一般。
但有人對此表達不同的意見,你與朋友熟悉是事實,但不能因為熟悉就不顧場合,不考慮方式。那天畢竟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有那么多下屬看著,朋友會感到面子下不去,不發(fā)火就不錯了,怎么可能再對你表示什么好感呢。熟人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也要講禮。
想起小時候,我常侍候在祖父身邊。祖父是個文化人,待人謙恭熱情,家里少不了客人。有些人幾乎每天必到。因為熟悉了,我常常做些小動作,比如用粉筆在人家衣服背后寫字,把人家的帽子藏起來,有時甚至大名小號地稱呼對方。
祖父見此,只用眼睛瞪瞪我,待客人走后,才好好教育我。祖父說,別以為人家是常客,就不尊重人家,再熟的人,是祖輩就是祖輩,是父輩就是父輩,一點不能馬虎。對待每一個熟人都要像第一次見到那樣,恭恭敬敬,彬彬有禮。你與人家動手動腳大名小號,人家當面不說,背后會說這個小孩不懂規(guī)矩,家教不嚴。
那時還小,祖父的話可能就是春風過驢耳,根本沒往心里去。及至長大走上社會,所見所聞類似文章開頭的故事,真是不少。但大多數人不以為然,以為熟不拘禮,既然是熟人是朋友,要那么多規(guī)矩干嗎,甚至認為,禮多了,反而生分。
正因為這種想法的支配,所以,老熟人老朋友走到一起,大話粗話多了,惡作劇也多了,熟人間因此疏遠者有之,朋友間因此反目者也不鮮見。
現(xiàn)在想來,祖父的那段話,可歸納為四個字:熟人生處。意即對待熟人要像對待陌生人一樣相處。
熟人生處是說給熟人以足夠的尊重。有人說,熟不拘禮。是的,既然是熟人,沒有必要囿于禮;但是,不是不要禮,而是不可以隨意地不尊重對方。有的人,在聚會時,以為是熟人,行為上隨便不說,還動輒揭出別人的短處以至隱私。給熟人足夠的尊重,才能熟而不俗,友誼長久。何況,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你揭別人的短處,別人豈會善罷甘休!一來二去,傷了感情,最終傷了自己。
熟人生處是說,人與人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遠望一枝花,近看稀拉拉,是距離遠近形成的視角差距。不要以為是熟人就得粘到一起,擠到一塊。電話一打就到,信息一發(fā)就回;否則,聲色俱厲,怒火中燒。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熟人也要給對方以時間和空間。
熟人生處是說要對對方持有敬畏感。生活中,遇到陌生人是常有的。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人在陌生人面前夸夸其談,無話不說,問東問西。之所以如此,是雙方對對方保持敬畏感。那么,對待熟人也要有敬畏感,既敬且畏,言所當言,行所當行。如果言不知止,行不得當,必然自討沒趣。
《論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原壤自以為是孔子的老熟人老朋友,在孔子面前吊兒郞當,蹲坐著,不行禮也不打招呼,遭到了孔子呵責。原文云:“原壤夷俟(夷:箕踞,兩腿像八字一樣張開;俟:等待),子曰:‘幼而不孫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哉冗灯涿劇!保ā墩撜Z·憲問》)用手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意思是讓原壤站起來。原壤不知熟人生處,在孔子那里碰了一鼻子灰。
孔子在熟人生處上確實做出了表率。《論語·鄉(xiāng)黨》記載:“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币馑际钦f,孔子見到服喪的人,即使是親近者,也必定改變神色,表示同情。見到戴著禮帽的人和盲人,即使是熟人,也必定禮貌相待。
熟人生處,于人表示出尊重,于己體現(xiàn)出風度。
(選自《南京日報》)
★【語文與人生】賓客禮儀不分生熟,互相尊重、以禮待人才是相處之道。
★【微型寫作】你認為朋友之間、師生之間、父母子女之間怎樣的相處禮儀才最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