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維娟
摘 要:我國老齡化趨勢不可逆轉,農村作為養(yǎng)老問題的“重災區(qū)”。當前以傳統(tǒng)家庭為主的非正式社會支持主體對農村老年人的支持功能逐漸弱化,而關于農村老年人的正式社會支持網絡尚未完善。這就需要我們從政策制度建設、推進社會服務及重構文化基礎等方面來進行解決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
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據全國老齡工作辦公室關于中國人口老齡化發(fā)展趨勢的預測,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1]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發(fā)展進程中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和城鄉(xiāng)差異,且大多數老齡人口都分布在農村地區(qū)。在社會經濟發(fā)展過程中,與其他群體相比,農村老年人的社會獲益處于最弱勢的地位。隨著農村家庭規(guī)模的小型化,家庭養(yǎng)老等傳統(tǒng)的養(yǎng)老方式已面臨巨大挑戰(zhàn)。與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中老年人作為“權威性”的存在相比,今時農村老年人的家庭地位、社會地位已發(fā)生了很明顯的變化,農村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狀況也相應有所改變,而這些變化帶給農村老年人負面的影響則居多。
一、已有的研究
(一)關于社會支持的研究
當前國內外學者透過對社會支持的定義、分類方法以及相關測量方法等對社會支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張文宏、阮丹青(1999)在城鄉(xiāng)居民社會支持網的比較研究中指出,社會支持作為個人重要的社會資源,是人們從社會關系網絡中所得到的、來自他人的各種幫助。[2]賀寨平(2006)對于何種社會角色提供何種社會支持而對社會支持的類型進行細致的劃分,其中包括在做重要決定時提供的、家庭出現矛盾時提供的、心情壓抑郁悶時提供的三個方面的情感支持,以及家務上的實際支持、生病時的照顧支持、經濟上的支持、借取物品的支持、幫助看信的支持、訪問支持等類型。[3]卜長莉(2008)概述了社會支持的定義與內容,將社會支持界定為一個人從社會中得到的、來自他人的各種幫助。其包括有形的物質支持和無形的精神支持兩個方面的內容。[4]關于社會支持的測量方法通常采用自我敘述法和調查問卷兩種方式。也有學者編制了進一步研究社會支持的相關量表,如SSRS量表:由學者肖水源綜合國外優(yōu)秀研究成果和我國實際的情況下編制的。[5]
(二)關于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的研究
賀寨平(2002)在社會經濟地位、社會支持網對農村老年人身心狀況影響的研究中,發(fā)現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的數量、質量及關系強度老年人的身心狀況有顯著關系。[6]周悅、崔煒(2013)從社會支持網絡視角出發(fā)將社會支持網絡按其內容和主體去劃分,指出支持網絡的內容包括物質支持、精神支持和照料支持,支持網絡的主體主要有居家養(yǎng)老、社區(qū)養(yǎng)老和機構養(yǎng)老。另外,作者提出了從政府層面如何去構建完善的養(yǎng)老保障體系。[7]聶志平、傅瓊(2014)基于對江西省部分農村地區(qū)的空巢老人社會支持網絡的調查,發(fā)現農村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完善的社會支持網絡,導致農村空巢老人基本都面臨著經濟壓力、缺乏照顧、醫(yī)療救助不全、精神支持缺乏、教育孫輩乏力等等問題。作者也根據調研中空巢老人們的現實,并在綜合分析政府與社會的基本條件的情況下,提出構建農村空巢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的相關政策建議。[8]盧艷、張永理(2015)透過社會支持網絡視角去探討分析構建農村互助養(yǎng)老支持網絡的問題,提出通過引入政府、老年組織、社區(qū)、鄰友等支持主體扮演不同角色,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相應的支持,來共同構建農村互助養(yǎng)老社會支持網絡。作者還指出在家庭功能相對弱化的當下,互助養(yǎng)老在降低養(yǎng)老風險、提高農村老年人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以及提高農村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方面可發(fā)揮一定程度的作用。[9]甘露、王有強(2016)認為農村作為養(yǎng)老“重災區(qū)”,由于不健全的養(yǎng)老支持網絡,農村孤寡老人的養(yǎng)老問題尤為嚴重。作者通過描述農村孤寡老人養(yǎng)老支持網絡缺失的現狀,提出引入社會工作方法作為解決農村孤寡老人養(yǎng)老問題的新思路,補充和彌補農村老人養(yǎng)老過程中缺失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網絡。[10]Mali Jana(2011)指出通過提高老年人對社會支持網絡的認識,以及指導他們學習運用他們的社會支持網絡,是關于老年人社會工作的重要方面,提高老年人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1]Monika Wedgeworth(2017)在研究農村老年人人際關系敏感度、社會支持和生活質量的作用中提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和社會結構的變遷,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滿意度顯著相關。[12]從上述文獻研究中發(fā)現,目前關于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網絡的研究中量化研究居多,而相應的質性研究較少涉及。
二、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A村老年人社會支持現狀
依據社會支持的主體將社會支持分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兩種來分析A村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現狀。A村老年人的正式支持主要來自政府普遍性質的一系列福利政策的設計及實施,而這些社會支持主要是資金支持和物質支持,如最低生活保障金、養(yǎng)老保險金、高齡補貼、免費體檢等,主要目的是滿足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農村老年人的非正式支持提供者主要為家庭、親戚、鄰居和朋友,其中家庭支持是農村地區(qū)最重要的養(yǎng)老方式。非正式支持主要為經濟支持、生活照顧、醫(yī)療保障和精神支持幾個方面。通過訪談調查A村老人的主要養(yǎng)老方式:一種是幾個兒子“輪養(yǎng)”,一種是農村老年夫妻不在一起生活,由獨立生活的幾個兒子分別供養(yǎng)。這其中,幾個兒子“輪養(yǎng)”是A村最主要的養(yǎng)老方式。通過調查可知,D村的老年人,有勞動能力的絕大部分的老年人最主要的一部分收入都是依靠自己的種地勞動、蓄養(yǎng)牲畜所得,不愿給子女添負擔。若老人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則得依靠贍養(yǎng)人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二)存在的問題
正式支持方面,主要存在:一是正式支持的保障力度及覆蓋范圍都有很大的不足之處。在訪談D村老人的過程中,老人們都很認可和開心國家給予他們的各種補貼和支持,但卻無法滿足老年人生活和醫(yī)療等方面的現實需求。二是制度透明度低,出現權利的“潛規(guī)則”。信息的不對稱、不公開透明,使得容易出現暗箱操作等問題,也會導致村委會與村民之間的不信任和出現矛盾。
非正式支持方面,家庭對于農村老年人的支持度逐漸弱化。在當下的農村社會,很多老年人面臨生存需要得不到保障的窘境,精神方面的需求更是得不到滿足。在訪談中發(fā)現,老人的精神需要從來沒有引起過兒女的重視。很多老人抱有“老年人不中用了”的負面思想。
三、對策建議
(1)在政策制度建設方面,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與完善。
第一完善農村老年人的社會救助制度。主要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針對無人供養(yǎng)、無經濟來源和無勞動能力的“三無”人員的五保供養(yǎng)制度,推進和落實與農村老年人相關的社會救助制度。第二促進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的發(fā)展。在現有的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和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項目的基礎上,探索更多貼合農村居民切身利益的社會保險項目,擴大覆蓋面,并鼓勵廣地農民積極參加社會保險。第三,促進農村老年人社會福利制度建設。以期提供社會服務給農村老年人,豐富其生活內容,滿足其生活多層次的需要,提升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在社會服務介入方面,鼓勵發(fā)展農村老年人社會服務事業(yè)。
在此方面,社會工作可以發(fā)揮自己專業(yè)頗大的優(yōu)勢,積極建立農村老年社會服務機構,運用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專業(yè)價值觀和專業(yè)工作方法,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相應的專業(yè)服務,讓農村老年人再獲益的同時亦可發(fā)揮自己的潛能。
(3)在文化基礎重構方面,大力弘揚孝道文化,發(fā)掘家庭養(yǎng)老新模式。
農村以家庭養(yǎng)老的模式短期內是無法發(fā)生翻天覆地的改變的,因此家庭仍然會是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最重要的一環(huán)。必須傳承孝道文化,重視家庭對于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的重要性。去發(fā)掘新的家庭養(yǎng)老模式,如社會養(yǎng)老與家庭養(yǎng)老相結合,又或者農村互助養(yǎng)老等新的養(yǎng)老模式。
參考文獻:
[1]全國老齡辦公室.中國人口老齡化發(fā)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EB/OL].(2007-12-27)[2017-07-26].http://www.cncaprc.gov.cn/contents/16/11224.html.
[2]張文宏,阮丹青.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支持網[J].社會學研究,1999(03):14-19.
[3]賀寨平.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網:何種人提供何種支持[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3):10-11.
[4]卜長莉.社會資本是社會支持的重要渠道[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1-4.
[5]全宏艷.社會支持研究綜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32-34.
[6]賀寨平.社會經濟地位、社會支持網與農村老年人身心狀況[J].中國社會科學,2002(03):135-148.
[7]周悅,崔煒.社會支持網絡視角下中國養(yǎng)老保障體系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20(03):10-13
[8]聶志平,傅瓊.農村空巢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構建研究——基于江西部分農村地區(qū)的調查[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4,13(03):328-332.
[9]盧艷,張永理.社會支持網絡視角下的農村互助養(yǎng)老研究[J].寧夏黨校學報,2015,17(03):69-72.
[10]甘露,王有強.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孤寡老人養(yǎng)老支持網絡缺失的研究[J].商,2016(03):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