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正在籌拍科幻電影的朋友,在微信群聊時拋出了這么一個話題:
“最近一直困擾我的,兩個假數(shù)據(jù),中國科幻迷到底是多少?他們支持國產科幻電影的指數(shù)究竟是多大?
結論是,中國科幻迷數(shù)據(jù)造假,真正的科幻迷不超過2萬人。支持國產科幻(電影)的指數(shù)和支持國足的指數(shù)基本一樣?!?/p>
一年多以來,在非正式場合和朋友討論科幻電影時,我常常表明我的一個觀點:科幻電影拍給誰看?不是拍給科幻迷看的。而是拍給電影迷看的。
今天不妨就借著“批駁”他的謬論把我的觀點公諸于眾,等著接受更廣泛的批判。
他關于中國科幻迷數(shù)據(jù)造假的結論是顯而易見的錯誤。雖然有號稱的數(shù)百萬之眾的科幻迷之說一定是摻水的,但不超過2萬的說法也是不可能的。看某份重量級科幻雜志、某本超人氣科幻圖書的發(fā)行量就可以知道,中國的科幻迷應該在30萬多。泛泛一點,可以將近翻一番。而核心科幻迷,應該差不多在3萬不超過5萬這樣的水平。
所謂核心科幻迷,是那些鐵桿兒,只要書寫得不是那么不堪,大多數(shù)人一般都會買一本,然后該噴就噴。一般的科幻迷哩,就會挑作者、挑作品。泛泛一點的科幻迷,主要是跟風核心科幻迷的動向,從眾選擇。
30萬~50萬或者再多一點的科幻迷的存量,支持率(購買力支撐)在15%~20%的話,平均能使一本差不多的書發(fā)行到2萬~3萬冊,能使一份雜志發(fā)行到10萬份以上。這個從圖書期刊市場的發(fā)行數(shù)據(jù)可以推算,一般一本雜志可以傳播到3個讀者以上。
而電影票房市場的所謂科幻電影迷,是與我們常規(guī)所稱科幻迷不同的存在,其間的交集面積不是很大。當我們分析一部科幻題材的電影能夠吸引多少觀眾時,是不能從以讀科幻小說為主的科幻迷來分析的。
科幻小說,是一種屬于亞文化形態(tài)的小眾類型文學,它本身就挑讀者。還真不是隨便什么人就能夠成為科幻迷的,亞文化形態(tài)與小眾屬性就使之形成了一個所謂的“科幻圈”,讀過一本兩本科幻小說的人是入不了圈的,讀過一段時間的科幻小說后來不讀了的人就算曾經入過圈,最后也是會自然而然地被這個圈子所遺忘而出圈。如果有幸曾經在圈里很有名,那么恭喜你,你會偶爾活在圈子的記憶里。
但科幻電影不一樣,它是大眾化的商業(yè)電影(只有極少的可以歸入“純電影”或者說文藝電影),商業(yè)電影本身有自己的特定觀眾群。
而這一討論的重點,其實并不在于科幻迷的多少,甚至也并不在于科幻電影迷的多少。對好萊塢科幻大片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分析,以及對一些泛科幻的類型電影的票房分析,多多少少還是能夠給中國科幻電影市場打一針強心劑的。
我們討論的重點應該是:科幻電影拍給誰看?
如果你拍科幻電影是給鐵桿兒的核心科幻迷看的,那么你就別指望票房了,甚至也別指望好口碑了。說得極端點甚至它就僅僅是拍給你自己(或者極小圈子)看的了。想起曾經某非科幻非電影的公司某個人在某創(chuàng)投會上宣言要(圈錢)拍“核心科幻電影”,對這個概念我再次在這兒莞爾一下。
一是這類鐵桿兒本身的數(shù)量實在是有限,且這類鐵桿兒大多數(shù)是只讀科幻小說的,并從小說中獲得自身的科幻想像審美和愉悅,電影反而限制了他們的科幻想像因而并不追捧科幻電影,他們不會去支撐也不足以支撐電影市場票房。
二是這類鐵桿兒一般都是經歷大浪淘沙殘留下來的妖或者精,玩票的對不起不入眼邊兒待著去。他們資深且尖銳,殺傷力極強,不挑你個硬傷無數(shù)殺你個體無完膚一般是不會善甘罷休的,因此當你勇往直前地拋棄票房拋棄口碑去給他們拍電影時,請先備好美式橄欖球運動護具+氧氣袋+私人心理醫(yī)生。當然,最好的護具是可以抵擋激光武器的那種機甲。
我的觀點很明確:電影是拍給電影迷看的?!翱苹?恐怖”是拍給科幻電影迷+恐怖片迷看的,“科幻+懸疑”是拍給科幻迷+懸疑片迷看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此時你只需要準備常規(guī)護具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