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放浪》
藤原新也/著新星出版社2018年3月
我曾多次遇到像風景中的一棵樹一般活著的印度人,過著極為典型的印度式生活。在以生命本身為一切的人面前,任何追求形式的表現(xiàn)都相形見絀。總是準備好退路、始終忙著將生命現(xiàn)場轉化為圖畫或文字的旅人,如何稱得上“放浪”?
我的所謂旅行,并沒有建立在足夠的覺悟上。
在印度次大陸東北部喜馬偕爾邦的一隅,我曾和一位苦行僧結伴下山。在距離山腳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走上一個視野開闊的懸崖。雖說剛剛10月,但在那樣的高度上還是寒風刺骨。我為了避開;令風繼續(xù)向前走,苦行僧卻在懸崖邊停下,正面迎向山谷吹來的寒風,一站就是很久。雖然他嘴唇烏紫,一直顫抖,表情卻非常篤定,兩眼炯炯有神,讓我很是詫異。
等我們再度走到一起的時候,他看著我說:“新也,我變成剛剛那陣風了。”
這支刺穿我肉體的銳利的言語之箭,兩年后開始在身體的某個角落疼痛起來,到底是因為那句話蘊含的生命力驚人,還是自己神經太過遲鈍,我也說不清楚:我卻忽然生出對那句話的莫名興趣,再次踏上印度之旅。我沒有特意帶著這句話上路,準確地說,是那句話在旅行中自己蘇醒了。
印度是一個可以目睹生命現(xiàn)場的地方。大自然中的生命帶著各自的強烈個性,以自己想要的面貌活著。3月中旬開始突然熾烈燃燒起來的酷熱太陽永遠提醒著每一個人,我們的頭頂上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這個巨大的熱球。在這顆熱球釋放的光與熱的肆虐下,地上的一切仿佛也是熱球的分子,孕育生命的熱度,并放射出去。
這本書是我23歲那年,初次到那熱球下的大地游蕩的記錄。20世紀60年代末,我剛踏上這片土地時,日本正處于經濟高速成長的風口。為了物質的豐饒,每個人都埋頭苦干。國家在追求現(xiàn)代化及經濟富饒的過程中,失去了不少東西,社會也更加嚴密地處于規(guī)范管控之中。規(guī)范管理的系統(tǒng)中,人性被逐步抹消,同時誘發(fā)了抵抗。在這樣的狀況下,我放棄了大學學業(yè),希望拋開過去的一切,懷著這樣的心情前往印度。印度是貧困的,但我除了看到物質上的貧困,還見識了日本正逐漸丟失的熱。我目睹了大地之上許多的生命現(xiàn)場,也清楚看見自己的生命現(xiàn)場。那是我二十幾歲時的一場革命。
那之后+多年過去了,我在60年代對人類管理化的預感,如今已經毫無疑問成了真實。在舉國追求利潤的冰冷而唯一的目的下,教育被管理了,連人的生死也開始被管控了。人類集團的最小單位家庭的崩壞之兆已現(xiàn)的時刻,印度大地上生命力恣肆的種種熱之面向,不時浮現(xiàn)我眼前。隨著近+年來日本的發(fā)展變化,作為一種相反的命題,它的力量不僅沒有消失,還能給出更加明確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