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青
有人告訴你:老師,你班的某某同學偷了東西。一般地,你我都會詰責學生,甚至大發(fā)雷霆。這樣不僅是因為我們自己覺得此行為可鄙,同時也想讓學生意識到這是多么可恥的行為。我們內(nèi)心還會揣測這個學生是否有遺傳的“賊性” 。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這樣。因為你我都曾經(jīng)做過小偷。也許你聽了這句話會瞪大眼睛、暴跳如雷,理直氣壯地說:“我可從來沒做過小偷。”
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有過幼稚而調(diào)皮的童年、少年。那時的我們因為一絲怨恨而偷偷損壞過別人的東西;因為好玩偷偷搞過惡作劇;走過瓜田果地,花草路邊,吃性、玩興被喚起,便隨手摘取;騙取過他人的信任……你也許是正人君子,一樣也沒有做過,但你可能心安理得分享過那些“贓物”——別人偷竊來的成果;為別人的惡作劇提供過某種幫助,在一旁偷偷的觀看經(jīng)過結(jié)局……這些行為,與小偷行為有何區(qū)別?然而今天的我們不都是遵紀守法的良民嗎?
所以學生犯錯誤,我們不必太介懷,更不要將其定性為“品性惡劣”,一棍打死。要相信學生品性的純真。當然不是不理會、不作為,不關(guān)注學生的成長變化,只是要給予一顆寬容的心。
看到學生自私自利的行為,我們也會露出鄙夷的神色。殊不知人的內(nèi)心難免是自私的。你也許會說“我不會”,其實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比如人家提著一籃的楊梅招呼你吃,你自然而然的會揀最好的放進嘴里;做學生時,練習卷傳下來,如果有破損的試卷,我們是不會選來給自己的,肯定是將其往后傳。所以當你看到學生自私自利的行為,你要諒解,對自己說他還沒有長大,只是很單純的直接地表現(xiàn)出來罷了。
自私的行為你我一定都有過。
現(xiàn)在有的學生直呼我們的名字,給我們起不雅的綽號。我們惱怒,認為這種學生極不尊重老師,品行不端。其實我們又何嘗沒有給老師起過綽號?利用名字的諧音、利用老師的某些面貌特征、行為習慣給老師起綽號。而這些所謂的特征一般是老師的缺點或缺陷。即使我們沒有給老師取綽號,也會被那些當事者的“才華”所折服,常常對形象的綽號報以會心一笑,對老師有意見時,背后也常用綽號。我們幾乎從未阻止或指責那些頑皮的同學背地里暗罵老師……難道我們?nèi)狈Φ恼x感了嗎?好像并非如此。因為我們也深深地知道,那不過是好玩,或者只是因為一時的惱恨而產(chǎn)生的情緒,并非我們不夠善良。今天的我們照樣遵紀守法,尊老愛幼,照樣有同情心。依然覺得自己擁有善良、正直等優(yōu)秀品質(zhì)。
學生取得點成績,高興得手舞足蹈??晌覀兇藭r偏偏猛地來一句:別得意忘形,驕傲自滿必后退……這類話真是大煞風景。難道我當年的我們沒有因為取得成績而沾沾自喜嗎?我們不是也將自己成果有意無意地顯擺過嗎,不也因為別人幫我們宣傳而偷偷高興嗎?我們只不過沒有喜形于色罷了。
我們曾經(jīng)是惡作劇的組織者,或者是嘻嘻呵呵的看客,甚至有時也為虎作倀。只要惡作劇不會太過分,不會造成什么嚴重后果。我們大多是聽之任之 ,不會出面阻攔。可是我們是壞人嗎?當然不是,只不過是一顆頑童之心的流露。
學生常會有不服管教的狡辯。我們面對毫無道理、毫無邏輯的詭辯,有時竟會理不屈卻詞窮,于是對該生心生惱怒。然而我們靜下心來想想,我們便可以回想起曾經(jīng)的我們也是如此。我們偶爾也會和老師對著干,也曾為自己的口才而自鳴得意,卻不知犯了論辯中的偷換概念的錯誤,還炫耀自己無賴的辯駁??山裉斓奈覀儯靡鹬貛熼L,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尊重師長。所以將來這些學生大多也會像現(xiàn)在的我們一樣是個品行良好的學生。
部分學生總是亂丟垃圾,屢教不改。在校園內(nèi)還有所收斂,一旦走出校園隨手亂丟的動作很瀟灑。每每看到這些,我們常會搖頭嘆息。感到教育的力量很微弱,教育的效果并沒有因我們教育力度的提升而變好。
可是當年我們多多少少也有過亂丟的習慣,老師曾經(jīng)也苦口婆心的教育過我們。今天,我們老師在公共場所,幾乎不會亂丟廢棄物。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寬容的心理來對待孩子的錯誤。相信在我們孜孜不倦地勸說中,在我們不斷的強化過程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一定會在成長的歲月里漸行漸好的。
教育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這需要我們這些教育者擁有耐心。
急速的水流是裝不滿水杯、水桶的。教育要像涓涓細流一樣溫潤和婉、鍥而不舍,默默的浸潤到學生的心田。急功近利不可行,一蹴而就只是我們的單相思。
豐子愷在他的散文中有段這樣的話:
孩子們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搗亂我的秩序,破壞我的構(gòu)圖……這實在使我不耐煩,我不免哼喝他們,奪脫他們手里的東西,甚至批他們的小頰。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繼之以笑,奪了之后立刻加倍奉還,批頰的手在中途軟卻,終于變批為撫。因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們的舉止同我自己一樣,何其乖謬!孩子們尚保有天賦的健全的身手與真樸活躍的元氣,豈象我們?
我們常說愛學生就像愛自己的子女一樣,何不像豐子愷把孩子令人不可容忍的行為看作是“尚保有天賦的健全 ”的真人。
童年、少年,都是懵懂的歲月,我們不能強求這年齡段的孩子和我們成人一樣的理性、成熟。
回顧我們過往的歲月,試問我們自己曾經(jīng)是否也如此調(diào)皮?今天的我們?nèi)粢宰约旱乃季S方式和行為習慣來要求學生,那又何其乖謬!
生命的有聲有色,正是由于他(她)各自以其自身的節(jié)奏生長著、蔓延著。我們要有一種寬容的、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每個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