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 于居龍 莊義慶 姚克兵 方繼朝 郭慧芳 趙來成 束兆林
摘要:明確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對水稻主要害蟲稻飛虱(白背飛虱與褐飛虱)的防治效果及對田間主要天敵蜘蛛的影響,為其推廣應(yīng)用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設(shè)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75 mL/hm(低劑量)、150 mL/hm(中劑量)和225 mL/hm(高劑量)3個劑量處理,設(shè)25%吡蚜酮懸浮劑300 mL/hm和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90 g/hm為對照藥劑處理,以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每處理3次重復(fù),于稻飛虱若蟲盛期噴霧施藥。結(jié)果表明:與對照藥劑相比,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對稻飛虱的殺蟲活性最高。田間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低、中、高劑量處理藥后14天對白背飛虱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別為95.16%、96.78%和100.00%;對褐飛虱藥后14天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別為90.29%、96.07%和93.81%。高劑量試驗藥劑對稻田蜘蛛有一定影響,藥后21?35天田間蜘蛛總數(shù)有所下降;中、低劑量試驗藥劑對田間蜘蛛影響較弱,至藥后35天蜘蛛總數(shù)才微弱下降,對蜘蛛的安全性要優(yōu)于對照藥劑吡蚜酮及噻蟲嗪。綜上,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對稻飛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表現(xiàn)出較長的持效期,對天敵蜘蛛的影響較小,可在水稻生產(chǎn)上推廣應(yīng)用。
關(guān)鍵詞:稻飛虱;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蜘蛛;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35.112+.3?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論文編號:cjas18020017
0引言
稻飛虱(白背飛虱、褐飛虱)是水稻上一種重要的遷飛性害蟲,其高繁殖力、遷飛性以及傳毒等特點,對中國水稻安全生產(chǎn)有著嚴(yán)重隱患。目前化學(xué)防治是防治稻飛虱的主要措施,而由于化學(xué)農(nóng)藥的不合理使用,導(dǎo)致稻飛虱對部分常用農(nóng)藥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此,為避免出現(xiàn)因單一使用同種殺蟲劑防治稻飛虱而造成抗藥性急劇上升的問題,有必要開展適合防治稻飛虱的多種藥劑輪換使用,篩選敏感性較強(qiáng)的藥劑以及配套較適宜的用藥方法對稻飛虱的防控具有重大意義。為了有效控制稻飛虱危害,20世紀(jì)80年代以來,中國曾大力推廣使用對稻飛虱具有特效的撲虱靈和吡蟲啉等農(nóng)藥,曾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稻飛虱的危害。但是,由于單一農(nóng)藥的長期使用,誘發(fā)了稻飛虱高抗性的產(chǎn)生,最終導(dǎo)致2005年以后稻飛虱在中國暴發(fā)成災(zāi)。除此之外,諸如三唑磷、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等對褐飛虱具有刺激生殖作用,加劇了稻飛虱的再增猖獗。三氟苯嘧啶是杜邦公司研發(fā)的新型介離子類或兩性離子類殺蟲劑,亦為新型嘧啶酮類化合物,于2017年8月31日在中國獲準(zhǔn)正式登記。其高效,持效,用量低,對環(huán)境友好,主要防治水稻飛虱、葉蟬等。它與新煙堿類殺蟲劑具有不同的作用機(jī)理,對傳粉昆蟲無不利影響。相關(guān)研究表明,不同藥劑與三氟苯嘧啶混配均對稻飛虱具有較好的控制效果。因此,為了篩選出稻飛虱防治的新藥劑,進(jìn)一步驗證三氟苯嘧啶對稻飛虱防治效果,探討其配套應(yīng)用技術(shù),筆者進(jìn)行了三氟苯嘧啶控制稻飛虱試驗,評價其對天敵的影響。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田概況
試驗田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農(nóng)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行香)基地(119.3111°E,31.9646°N),水稻品種為‘南粳9108’,2017年5月16日旱育秧,6月15日移栽。試驗田地勢平整,灌溉排水方便。試驗前及試驗期間未對靶標(biāo)生物及其他非靶標(biāo)生物使用其他藥物進(jìn)行防治。
1.2供試藥劑
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triflumezopyrim,SC),杜邦公司提供;25%吡蚜酮懸浮劑(pymetrozine,SC),江蘇克勝集團(tuán)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thiamethoxam,WDG),深圳市瑞德豐農(nóng)藥有限公司提供。
1.3供試蟲源
供試白背飛虱與褐飛虱由江蘇省農(nóng)科院提供,供試飛虱于2008年采集,在人工氣候室溫度(25±1)°C,光周期14L:10D]中用‘武運(yùn)粳7號’稻苗飼養(yǎng)至2017年6月4日進(jìn)行室內(nèi)毒力測定。
1.4試驗方法
1.4.1稻飛虱室內(nèi)毒力測定? 室內(nèi)毒力測定采用浸苗法。將出苗后10天左右的‘南粳9108’稻苗連根一起在不同濃度藥液中浸10 s,取出后用濕潤的脫脂棉包住稻苗根部,置于玻璃試管中,20 min后接入2?3齡若蟲,以清水處理作對照。每個藥劑設(shè)7個濃度,每個濃度設(shè)4個重復(fù),各接入20頭2?3齡若蟲,于藥后24 h檢查試蟲存活情況,計算死亡率,并與對照死亡率進(jìn)行比較,計算校正死亡率。計算公式如(1)?(2)所示。
毒力測定在人工氣候室中進(jìn)行,溫度(27±1)°C,光周期14 h光照、10 h黑暗。
1.4.2田間試驗? 試驗設(shè)置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75、150、225 mL/hm,25%吡蚜酮懸浮劑300 mL/hm,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90 g/hm,和對照共6個處理,隨機(jī)排列,每處理重復(fù)3次。小區(qū)面積66.7 m,處理間用泥埂相隔,防止田水串流,確保各藥劑試驗數(shù)據(jù)的準(zhǔn)確性。于9月12日稻飛虱若蟲盛期噴藥,采用3WBD-16型電動噴霧器粗噴霧,藥液量750 kg/hm。噴藥前和噴藥后1、3、7、14、21、28、35天,每小區(qū)平行跳躍法取樣,每點調(diào)查2叢,共計調(diào)查20穴,記錄稻飛虱蟲口數(shù)以及蜘蛛數(shù)量(狼蛛、微珠、肖蛛、球腹蛛、跳蛛等),以對照區(qū)稻飛虱(蜘蛛)自然蟲口增減率計算防治效果。
1.5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毒力測定的數(shù)據(jù)采用唐啟義開發(fā)的DPS 7.05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jìn)行數(shù)據(jù)處理,并進(jìn)行差異顯著性測定。田間各處理防效差異性分析采用SPSS 20的Tukey檢驗進(jìn)行。
2結(jié)果與分析
2.1三氟苯嘧啶對稻飛虱的室內(nèi)毒力結(jié)果
室內(nèi)毒力測定結(jié)果顯示,三氟苯嘧啶對白背飛虱、褐飛虱的殺蟲活性最高,其對白背飛虱2?3齡若蟲的LC為0.8877 mg/L,對褐飛虱2?3齡若蟲的LC為1.1388 mg/L。此外,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對于白背飛虱也有較好的殺蟲活性,對白背飛虱2?3齡若蟲的LC。為3.729 mg/L。而25%吡蚜酮則表現(xiàn)出較低的殺蟲活性,這主要是由于吡蚜酮作用機(jī)理為阻塞昆蟲口針,使其停止取食,最終饑餓而死,但稻飛虱在“饑餓”致死前仍能存活數(shù)日,因此短期內(nèi)顯示出較低的殺蟲活性(表1)。
2.2三氟苯嘧啶對稻飛虱的田間防治效果
2.2.1三氟苯嘧啶對白背飛虱的防治效果? 在白背飛虱計算公式如(3)?(4)所示。
若蟲高峰期(9月12日),蟲齡結(jié)構(gòu)以低齡(2?3齡)為主,占總數(shù)56.81%,高齡若蟲占總數(shù)34.47%,采用3WBD-16型電動噴霧器集中分批施藥。田間試驗結(jié)果表明,藥后1天,高劑量三氟苯嘧啶(225 mL/hm)對白背飛虱的防治效果為73.34%,顯著高于中(150 mL/hm)、低(75 mL/hm)劑量三氟苯嘧啶和對照藥劑吡蚜酮和噻蟲嗪,表現(xiàn)出較好的速效性;藥后3天,高劑量三氟苯嘧啶防效顯著高于中、低劑量三氟苯嘧啶和對照藥劑噻蟲嗪,但與對照藥劑吡蚜酮無顯著差異;用藥7天后,中、高劑量三氟苯嘧啶對白背飛虱的防治效果顯著高于低劑量三氟苯嘧啶與對照藥劑噻蟲嗪,與對照藥劑吡蚜酮無顯著差異;用藥14天與21天后,三氟苯嘧啶不同劑量處理的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濃度之間無顯著差異,與對照藥劑吡蚜酮無顯著差異,但防治效果顯著高于對照藥劑噻蟲嗪處理;用藥28天與35天后,各藥劑處理間無顯著差異,防效均在90%以上(表2)。
2.2.2三氟苯嘧啶對褐飛虱的防治效果? 在水稻褐飛虱六(3)代發(fā)生盛期(若蟲比例76.09%),各處理依次噴藥,田間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藥后1天,中、高劑量三氟苯嘧啶對褐飛虱的防效顯著高于低劑量三氟苯嘧啶和對照藥劑噻蟲嗪,但與對照藥劑吡蚜酮的防效無顯著差異;用藥3天后,各劑量三氟苯嘧啶對褐飛虱的防治效果均在65%以上,濃度間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對照藥劑吡蚜酮和噻蟲嗪。藥后7天,不同劑量三氟苯嘧啶對褐飛虱的防治效果均上升至80%以上,各濃度間無顯著差異,與對照藥劑吡蚜酮亦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對照藥劑噻蟲嗪;藥后14?35天,各處理的防治效果與藥后7天的趨勢基本一致,隨藥后時間的推移,防治效果逐步提升(表3)。
2.2.3三氟苯嘧啶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 根據(jù)調(diào)查結(jié)果,藥后1天,高劑量三氟苯嘧啶對田間稻飛虱(包括灰飛虱、褐飛虱和白背飛虱,下同)的防治效果為69.42%,顯著高于中、低劑量三氟苯嘧啶以及對照藥劑吡蚜酮和噻蟲嗪;藥后3天,高劑量三氟苯嘧啶防效上升為80.87%,各處理的防治效果與藥后1天的趨勢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中、低劑量三氟苯嘧啶防治效果顯著高于對照藥劑噻蟲嗪,但與對照藥劑吡蚜酮無顯著差異;藥后7天,各劑量三氟苯嘧啶防治效果間無顯著差異,且與對照藥劑吡蚜酮亦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對照藥劑噻蟲嗪;自用藥14天后起,各處理的防治效果與藥后7天的趨勢基本一致,至用藥21天后,除噻蟲嗪防效低于50%外,其他各處理防效均達(dá)到90%以上(表4)。
2.3三氟苯嘧啶對田間捕食性天敵(蜘蛛)的殺傷效果
2.3.1三氟苯嘧啶對田間狼蛛的殺傷效果? 在噴藥前和噴藥后,分別調(diào)查稻飛虱田間蟲口數(shù)量,同時記載稻田捕食性天敵蜘蛛數(shù)量的動態(tài),結(jié)果表明,用藥1天后,高劑量三氟苯嘧啶對狼蛛的殺傷率顯著高于中、低劑量,但與對照藥劑無顯著差異;用藥3天與7天后,各處理間對狼蛛的殺傷率與藥后1天的趨勢基本相同;藥后14天,各劑量三氟苯嘧啶對狼蛛的殺傷率之間無顯著差異,但顯著低于對照藥劑吡蚜酮和噻蟲嗪;藥后21天與28天,各處理間對狼蛛的殺傷率與藥后14天的趨勢基本相同;藥后35天,低劑量三氟苯嘧啶對狼蛛的殺傷率顯著低于中、高劑量三氟苯嘧啶,與此同時,中、高劑量三氟苯嘧啶對狼蛛的殺傷率亦顯著低于對照藥劑噻蟲嗪和吡蚜酮(表5)。
2.3.2三氟苯嘧啶對田間微蛛的殺傷效果? 通過調(diào)查各處理后微蛛種群數(shù)量顯示,藥后1天,各劑量三氟苯嘧啶對微蛛的殺傷率均為負(fù)值,顯著低于對照藥劑吡蚜酮與噻蟲嗪;藥后3天,各劑量三氟苯嘧啶對微蛛的殺傷率間無顯著差異,與對照藥劑吡蚜酮無顯著差異,但顯著低于對照藥劑噻蟲嗪;藥后7天與藥后14天,各處理間對微蛛的殺傷率與藥后3天的趨勢基本相同;藥后21天,各處理間對微蛛的殺傷率與藥后1天的趨勢基本相同;藥后28天,低劑量三氟苯嘧啶對微蛛的殺傷率顯著低于中、高劑量,而中、高劑量三氟苯嘧啶對微蛛的殺傷率又顯著低于對照藥劑;藥后35天,中劑量三氟苯嘧啶對微蛛的殺傷率為-37.18%,顯著低于低劑量與高劑量三氟苯嘧啶,低劑量與高劑量三氟苯嘧啶對微蛛的殺傷率顯著低于對照藥劑噻蟲嗪,但與對照藥劑吡蚜酮無顯著差異(表6)。
2.3.3三氟苯嘧啶對田間總蜘蛛的殺傷效果? 根據(jù)田間總蜘蛛(狼蛛、微蛛、肖蛛、圓蛛、跳蛛、球腹蛛等)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藥后1天,中、高劑量三氟苯嘧啶對蜘蛛的殺傷率分別為-4.80%與-8.90%,顯著高于低劑量三氟苯嘧啶,低于對照藥劑吡蚜酮與噻蟲嗪;藥后3天,中、高劑量三氟苯嘧啶對蜘蛛的殺傷率顯著高于低劑量三氟苯嘧啶,低于對照藥劑噻蟲嗪和吡蚜酮;藥后7天,中、低劑量三氟苯嘧啶對田間蜘蛛的殺傷率顯著低于高劑量三氟苯嘧啶以及對照藥劑吡蚜酮和噻蟲嗪;藥后14天,各劑量三氟苯嘧啶對蜘蛛的殺傷率間無顯著差異,但顯著低于對照藥劑;藥后21天,各處理間對蜘蛛的殺傷率與藥后7天的趨勢基本相同;藥后28天,不同劑量三氟苯嘧啶對蜘蛛的殺傷率均顯著不同,與對照藥劑相比,中、低劑量三氟苯嘧啶殺傷率顯著低于兩種對照藥劑,高劑量三氟苯嘧啶與對照藥劑吡蚜酮無顯著差異,但顯著低于噻蟲嗪;藥后35天,低劑量三氟苯嘧啶對蜘蛛的殺傷率顯著低于中、高劑量三氟苯嘧啶,與對照藥劑相比,中、高劑量三氟苯嘧啶與吡蚜酮無顯著差異,卻顯著低于噻蟲嗪(表7)。
3討論
自20世紀(jì)70年代以來,稻飛虱在中國連年大暴發(fā),至90年代初,稻飛虱中等偏重以上程度發(fā)生共13年,占總年份的一半以上。90年代后,由于特效新型農(nóng)藥吡蟲啉的大范圍推廣和使用,使得這一時期的稻飛虱得到有效控制。但自2005年開始,褐飛虱連續(xù)3年在中國大暴發(fā),其對吡蟲啉的抗性成為諸多學(xué)者不得不正視的問題。之后,為緩解褐飛虱的危害,與吡蟲啉不具有交互抗性的噻蟲嗪被作為推薦藥劑進(jìn)入人們視野。但隨著噻蟲嗪田間使用量的增加,褐飛虱對噻蟲嗪抗藥性水平上升明顯??剐员O(jiān)測結(jié)果也證明褐飛虱對噻蟲嗪已產(chǎn)生中等至高水平抗藥性。其中,高水平抗藥性種群占總監(jiān)測種群數(shù)的60%,田間防治效果都低于80%。在本研究中,噻蟲嗪對敏感品系的白背飛虱與褐飛虱的LC。分別為3.73 mg/L和6.35 mg/L,但田間調(diào)查顯示,用藥3天后,其對白背飛虱的田間防效低于50%,用藥14天后,其防治效果低于80%,至藥后21天,其防效才達(dá)到80%以上。對褐飛虱來說,整個調(diào)查期間,其防效一直處于60%以下。王鵬等通過監(jiān)測中國主要稻區(qū)褐飛虱對常用殺蟲劑的抗性發(fā)現(xiàn),2011年江蘇通州、宜興等地褐飛虱對噻蟲嗪的抗性由2010年的低抗轉(zhuǎn)變?yōu)楦呖埂@顦s玉等監(jiān)測貴州2013—2015年褐飛虱對噻蟲嗪的抗性動態(tài)發(fā)現(xiàn),3年間貴州多地褐飛虱對噻蟲嗪的抗性均達(dá)到局等抗性水品。
相較于噻蟲嗪而言,吡蚜酮對稻飛虱有著全然不同的作用機(jī)理,其主要通過抑制稻飛虱對水稻韌皮部取食來達(dá)到防治目的。田間藥效試驗顯示,使用不同濃度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防治稻飛虱,用藥15天后,防治效果均可達(dá)到95%以上。在本研究中,吡蚜酮表現(xiàn)出較差的速效殺蟲活性,這可能是由于其對昆蟲的作用機(jī)理不同所導(dǎo)致,但吡蚜酮的田間防治效果要明顯高于噻蟲嗪。就白背飛虱而言,其藥后14天防治效果就達(dá)到90%以上,對褐飛虱而言,其藥后14天防治效果達(dá)到85%以上,藥后21天達(dá)到90%以上。本研究中,雖然吡蚜酮對稻飛虱仍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為緩解吡蟲啉的抗性問題,吡蚜酮作為其替代品被大面積推廣已有10余年時間,抗性風(fēng)險越來越高。李建群等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2011年浙江金華、嘉興、溫州等地的褐飛虱對吡蚜酮均已達(dá)到中等抗性水平,2012年在南方水稻主產(chǎn)省采集的褐飛虱回遷種群監(jiān)測結(jié)果顯示,褐飛虱對吡蚜酮抗性倍數(shù)已達(dá)到100倍以上的高抗水平。因此,選擇高效低毒、持效期持久的新型殺蟲劑與吡蚜酮輪換使用成為當(dāng)下的迫切需求。
三氟苯嘧啶(triflumezopyrim)是由美國杜邦公司研發(fā)的一種作用于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正位結(jié)合位點的新型介離子殺蟲劑(mesoionic insecticide),對褐飛虱等害蟲高效。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三氟苯嘧啶對稻飛虱敏感品系具有較好的速效殺蟲活性,田間防治效果顯示,不論是白背飛虱還是褐飛虱,用藥14天后其防治效果均能達(dá)到90%以上且持效期較長,對天敵安全。李壬湘等通過比較三氟苯嘧啶與其他藥劑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發(fā)現(xiàn)用藥3天后,三氟苯嘧啶即表現(xiàn)出較高的防治效果。唐濤等通過三氟苯嘧啶與其他藥劑混配防治水稻害蟲,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25 g/hm混配的所有藥劑處理均對水稻稻飛虱的控制作用較好,藥后42天的防治效果達(dá)75.48%?87.06%。因此,在水稻生產(chǎn)中,三氟苯嘧啶是控制稻飛虱的理想藥劑,可替代目前稻飛虱已產(chǎn)生抗性的農(nóng)藥品種。
三氟苯嘧啶是新型介離子類或兩性離子類殺蟲劑、新型嘧啶酮類化合物,對水稻白背飛虱與褐飛虱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高效、持效、用量低,屬水基化劑型,對環(huán)境友好,對稻田蜘蛛影響較小,推薦劑量為75-150 mL/hm,在稻飛虱低齡若蟲盛期兌水750 kg/hm粗噴霧,力求噴霧均勻,建議在水稻生產(chǎn)上大面積推廣應(yīng)用。
參考文獻(xiàn)
[1]程家安,朱金良,祝增榮,等.稻田飛虱災(zāi)變與環(huán)境調(diào)控[J].環(huán)境昆蟲學(xué)報,2008,30(2):176-182.
[2]Wu J C,Xu J X,Yuan S Z,et al.Pesticide-induced susceptibility of rice to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J].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2001,100(1):119-126.
[3]Zhu Z R,Cheng J A,Jiang M X,et al.Complex influence of rice variety,fertilization timing and insecticide on population dynamics of 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Nilaparvata lugens(Stal)(Homoptera:Delphacidae)and their natural enemies in rice in Hangzhou,China[J].Journal of Pest Science,2004,77(2):65-74.
[4]徐廣春,顧中言,徐德進(jìn),等.五種常用殺蟲劑對灰飛虱繁殖力的影響[J].植物保護(hù)學(xué)報,2008,35(4):361-366.
[5]印建莉,胡君歡,徐海偉,等.殺蟲劑脅迫下褐飛虱遷飛蟲和本地蟲后代體內(nèi)粗脂肪、可溶性糖及氨基酸含量的比較[J].昆蟲學(xué)報,2008,51(11):1103-1112.
[6]唐濤,葉波,劉雪源,等.多靶標(biāo)殺蟲劑——三氟苯嘧啶混配劑對水稻害蟲的田間防治效果[J].植物保護(hù),2016,42(6):202-207.
[7]胡國文,唐啟義,馬巨法,等.中國褐飛虱的分布和為害[J].昆蟲知識,1997,34(1):50-51.
[8]程遐年,王海扣.我國稻飛虱的研究與治理的進(jìn)展[J].植保技術(shù)與推廣,1996,16(4):40-41.
[9]Nauen R,Denholm I.Resistance of insect pests to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J].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05,58(4):200-215.
[10]劉敘桿,趙興華,王彥華,等.褐飛虱對氟蟲腈和新煙堿類藥劑的抗性動態(tài)變化[J].中國水稻科學(xué),2010,24(1):73-80.
[11]王彥華,李永平,陳進(jìn),等.褐飛虱對吡蟲啉敏感性的時空變化及現(xiàn)實遺傳力[J].中國水稻科學(xué),2008,22(4):421-426.
[12]張帥,張紹明,周群芳,等.褐飛虱對噻嗪酮和噻蟲嗪的室內(nèi)抗性及田間防效[J].中國植保導(dǎo)刊,2014,34(7):77-79.
[13]王鵬,甯佐蘋,張帥,等.我國主要稻區(qū)褐飛虱對常用殺蟲劑的抗性監(jiān)測[J].中國水稻科學(xué),2013,27(2):191-197.
[14]李榮玉,李明,吳小毛,等.貴州稻區(qū)褐飛虱種群對六種殺蟲劑的抗性動態(tài)[J].昆蟲學(xué)報,2016,59(11):1232-1237.
[15]何月平,陳利,陳建明,等.吡蚜酮對水稻褐飛虱取食行為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xué),2010,24(6):635-640.
[16]徐德進(jìn),顧中言,徐廣春,等.吡蚜酮防治褐飛虱的使用技術(shù)及對天敵的安全性研究[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xué)報,2010,18(5):1054-1059.
[17]Ausbom J,Wolf H,Mader W,et al.The insecticide pymetrozine selectively affects chordotonal mechanorecepter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2005,208(23):4451-4466.
[18]李建群,包云峰,陳永全.淺析褐飛虱對吡蚜酮的抗藥性及其對策[J].中國稻米,2014,20(3):99-100.
[19]? Cordova D,Benner E A,Schroeder M E,et al.Mode of action of triflumezopyrim:A novel mesoionic insecticide which inhibits the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J].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2016,74:32-41.
[20]李壬湘,徐向東,高琛,等.三氟苯嘧啶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初報[J].湖南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7(8):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