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龍山縣洛塔鄉(xiāng)為高寒山區(qū),因喀斯特地貌影響,水在地下流,人在地上愁,群眾一度很窮困。上世紀60年代,洛塔公社楠竹大隊村民發(fā)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不怕苦、不怕死,先后將多處天坑陰河水引出來,解決生產(chǎn)、生活用水困難。
鄒序武老人1966年至1981年擔任楠竹大隊(村)黨支部書記,回憶起當年下天坑、堵陰河、引水出來的英雄壯舉,言語中充滿自豪。
他回憶說,當年十分貧窮,在洛塔公社黨委委員陳延敏帶領下,他們就用土辦法、窮辦法,大家砍竹子編成篾纜,到坑底勘察,制定引水規(guī)劃。全村老少從山下十幾公里背砂子、水泥、條石到坑口。他們又自制土絞車和軟梯,將水泥、砂子運到天坑底筑壩。他和另外17位年輕后生在坑底連續(xù)工作450天,筑起一座寬6米、高8米的拱壩,使坑底陰河水冒出地面。
有了穩(wěn)定水源,農(nóng)業(yè)連年豐產(chǎn),不僅解決群眾吃飯難題,還每年向國家交公糧數(shù)萬斤?,F(xiàn)在,當?shù)匕l(fā)展中藥材種植,這些自力更生修建的水利設施還在發(fā)揮重要作用。
(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