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軍
【摘 要】 合理的巷旁充填體寬度能夠為沿空留巷提供有效的巷旁支護阻力。本文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采用有限差分數值計算軟件FLAC3D分析巷旁支護的寬高比為0.5、0.8、1.0和1.5時(對應充填體寬度分別為1.5m、2.4m、3.0m和4.5m)巷道圍巖的變形特征,并進行工業(yè)性試驗。結果表明,巷旁充填體寬度為3.0m,寬高比為1∶1,留巷圍巖變形趨于穩(wěn)定。
【關鍵詞】 沿空留巷;充填體寬度;數值模擬
【中圖分類號】 TD3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4102(2019)04-0004-0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沿空留巷是無煤柱護巷的一種,本工作面的運輸平巷保留下來作為下一工作面的回風順槽,其目的是減少資源損失、緩解工作面接續(xù)緊張等。沿空留巷圍巖控制是技術的關鍵,沿空留巷支護包括巷內支護和巷旁支護,國內大量學者做了大量研究,巷內支護采用錨桿支護,巷旁支護主要為切頂成巷和充填體成巷。對于充填體巷旁支護,確定合理的巷旁充填體寬度可以切斷采空區(qū)外側懸露頂板,有效減少留巷頂板回轉下沉量,從而使得沿空留巷圍巖穩(wěn)定,學者們對確定巷旁充填體寬度做了大量研究。
本文以山西呂梁離石金暉榮泰礦10106工作面沿空留巷為研究背景,采用數值模擬方法對不同寬度的巷旁充填體對留巷穩(wěn)定性的影響進行研究,并對巷道表面位移進行現場觀測,留巷圍巖穩(wěn)定性較好。
1工程概況
山西呂梁離石金暉榮泰礦10106工作面回采10#煤層,埋深230m,煤層傾角2~7°,厚度為1.6~3.8m,平均厚3.0m,普氏系數f=2。10106工作面回采后進行沿空留巷,作為下一工作面10110工作面的回風巷使用。工作面走向長度900m,傾斜長度180m,工作面巷道布置示意圖如圖1所示。
2不同寬度巷旁充填體對留巷穩(wěn)定的影響
該礦煤層厚度為3m,選擇巷旁充填體寬高比0.5、0.8、1.0和1.5,對應充填體寬度d分別為1.5m、2.4m、3.0m和4.5m。采用FLAC3D數值模擬,分析不同寬度巷旁充填體對留巷圍巖穩(wěn)定性的影響。
2.1模型的建立
模型采用Mohr-Coulomb準則,開采煤層頂底板巖層物理力學參數如表1所示。
根據沿空留巷頂底板巖層分布狀況,模型尺寸為138m×80m×33m(長×寬×高)。如圖2所示。根據對稱性原則,工作面開采寬度設定為100m,巷旁支護采用高強度膏體充填材料,充填材料其7d抗壓強度為15MPa,充填體高度均為3.0m,寬度d分別為1.5m、2.4m、3.0m和4.5m,緊隨工作面開采充填。巷道寬度為4.0m,高度3.0m。
2.2模擬分析
現對留巷圍巖移動變形曲線進行分析。
從圖3(a)可知,充填體垂直位移整體在不斷增大,隨著寬度的增大,增大幅度在減小,當d=2.4m時,垂直位移達到109mm而趨于穩(wěn)定,與d=1.5m相比,減小了86mm;當d=3m時,垂直位移達到59mm后趨于平衡,比2.4m充填體減少了50mm;當d=4.5m時,垂直位移達到36mm后趨于平衡,比3m充填體減少了23mm。充填體寬度由3m增加到4.5m,垂直位移變化較小,而充填體寬度增大了一半,因此,從支護效果和經濟效果的角度分析,充填體寬度d=3m較為合理同理分析,圖3(b)(c)充填體寬度選擇3m更為經濟合理,寬高比為1∶1。
3工業(yè)性試驗
10106回風順槽內布置4個表面位移監(jiān)測測站,測站間隔200m,測站布置位置如4所示。
從巷道位移監(jiān)測曲線可以看出,工作面后方0~45m為劇烈影響區(qū),工作面后方75m之后巷道變形量明顯減緩。巷道變形以頂底板變形為主,又以底鼓為主要變形。底鼓量在150~220mm不等(b、c),但4#測站頂底板變形以頂板下沉為主,底鼓量為40~70mm,頂板下沉110~150mm,這主要是因為該地段處于小構造影響區(qū),頂板不太穩(wěn)定,造成頂板下沉增加。
總體來說,巷道變形以底鼓為主,兩幫松軟時實體煤幫變形較大,采空區(qū)側幫變形均較小,頂板完整性好,頂板下沉量小,頂板完整性差時,頂板下沉可達到110~150mm,但總體巷道變形不大。
4結論
(1)充填體寬度為3m時,巷旁充填體垂直位移先增大后趨于穩(wěn)定,具有較好的承載能力。
(2)留巷頂底板移近量和兩幫相對移近量較小,留巷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3)通過現場觀測,充填體寬度為3m,巷道變形主要以底鼓為主,而且變形主要發(fā)生于工作面后方0~45m,底鼓量范圍為150~220mm。
【參考文獻】
[1]華心祝,趙少華,朱昊,等.沿空留巷綜合支護技術研究[J].巖土力學,2006(12):2225-2228.
[2]華心祝.我國沿空留巷支護技術發(fā)展現狀及改進建議[J].煤炭科學技術,2006(12):78-81.
[3]李化敏.沿空留巷頂板巖層控制設計[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0(5):651-654.
[4]陳勇,柏建彪,王襄禹,等.沿空留巷巷內支護技術研究與應用[J].煤炭學報,2012,37(6):903-910.
[5]柏建彪,周華強,侯朝炯,等.沿空留巷巷旁支護技術的發(fā)展[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4(2):59-62.
[6]陳勇,柏建彪,朱濤壘,等.沿空留巷巷旁支護體作用機制及工程應用[J].巖土力學,2012,33(5):1427-1432.
[7]趙雷.綜放工作面沿空留巷巷旁支護充填體強度研究[J].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17,30(3):18-21.
[8]田清.柔?;炷裂乜樟粝锛夹g應用研究[J].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18,31(5):1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