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仁山 鄭娜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绷攘葦嫡Z,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聽”的重要性。傾聽是一種理解,是一種尊重,是進行思想文化交流的中介;對于學習來說,傾聽直接左右其學習質量,是學生的基礎學力。在教學中,發(fā)現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培養(yǎng)起認真傾聽的能力。曾經有教育心理學家對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動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在人們的各種交往方式中,聽占45%,說占30%,讀占16%,寫占9%。這就充分顯示了,人有一半的時間在聽,聽是人們獲取知識、與人交往的主要途徑之一。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種學習方式,“會聽”都是必要前提。因此,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學會傾聽”。
一、案例描述
鏡頭1:當一個學生的發(fā)言還沒完,旁邊的學生卻高高地舉起了手,大聲嚷道:“老師,我來,我來……”當教師指名一位學生回答時,其余舉手的同學都異口同聲地嘆起氣來,垂頭喪氣,根本顧不了聽講;當教師講得津津有味時,學生卻旁若無人地干著自己的事……鏡頭2:“講了多少遍了,不要插嘴!”“你上課在聽什么?”“別人在說話時要認真聽!”……當教師氣得滿臉通紅、怒氣沖沖,學生們雖暫時安靜下來,但幾分鐘后還是“屢教不改”地繼續(xù)他們的“討論”,課堂上又是一片“嗡嗡”的聲音。鏡頭3:教師一宣布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未等教師說完,孩子們就已經轟轟烈烈地展開了討論,教師的后半句話早已沉沒在了孩子們的聲浪中。教師怕孩子們沒聽清要求,又提高嗓門,把后半句話重復了一遍。4人小組里,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幾分鐘后,教師一喊“?!保瑢W生安靜下來,站起來發(fā)言的學生一張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如何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么樣”。
二、教學反思
(一)上為之,下效之-—教師以身作則,做忠實聽眾
中國有句古詩:“風流不在談鋒健,袖手無言味正長?!眱A聽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即使你沒有給對方什么指點或幫助,但有了傾聽,你便在心靈上給予了他十分豐厚的精神饋贈了。傾聽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納,是期待,是分擔痛苦,是共享快樂。它的意義遠不是僅僅給了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它或許帶來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自尊,點燃的或許是行將熄滅的思維火把,鑄成的或許是塵封已久的信念追求。不會做一個真誠的傾聽者,那么你也就絕對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教育者。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語文教師是不會成為一個叫學生望而生畏的“稻草人”的,他一定會給在語文課堂上給學生留足表達的時間,一定會帶著朋友般的熱忱與親切來靜靜地聆聽對方的傾訴;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教師也一定善于觸摸到孩子情緒的溫度,一定善于聽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一定能發(fā)現謬誤中蘊涵的新奇,瑣碎中寄予的真切,荒誕中包裹的合理;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教師一定會聽到孩子思想抽穗、情感裂變、知識拔節(jié)的聲音。真正的傾聽意味著一種平等、尊重,是心與心默默靠攏,是情與情悄悄對流。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步,那么我們的教育實際上已經成功了一半。
(二)修踟道,渡陳倉——苔建傾聽平臺,讓學生善新
讓孩子樂于傾聽,就要讓他們明確傾聽的意義。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交流、協作、共事,善不善于傾聽,不僅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水準,還關系到能否與他人建立起一種正常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否善于與人合作,利用別人的智慧。要讓孩子明白傾聽也是一種學習,一種溝通,一種尊重。在傾聽中,我們會了解到很多信息,獲得很多思想,產生很多共識,這使人與人之間變得很透明,更親近。有效傾聽的前提,是正確的傾聽態(tài)度。傾聽態(tài)度的端正與否,直接影響到傾聽的效果,從而也會影響到溝通的有效性。錢理群教授說,傾聽的態(tài)度與方法,首先要求并培養(yǎng)一種開闊的視野和傾聽、容納一切不同聲音的博大情懷。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在傾聽對方時,一定要專注于對方的思考、目標和感覺,要以一種真誠和平等,寬容和誠信的態(tài)度去進行傾聽。具體說來要培養(yǎng)“四心”:專心,無論是教師還是同學的發(fā)言,都要專注并聽清發(fā)言人的每一句話;細心,在傾聽的過程中,仔細認真地辨別對方發(fā)言內容的正確與否;耐心,不隨便插嘴,等聽完發(fā)言人的話,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見;虛心,無論發(fā)言人是誰,也不管是多么糟糕的發(fā)言,都要以謙虛的態(tài)度去傾聽。只要師生共同努力,一定可以端正傾聽的態(tài)度,提高傾聽的效率。
三、探索實踐
(一)凝神——在無痕中感悟“傾聽”
語文課堂上的傾聽除了“聽”文,還要聽“音”。聽“音”,教師不必刻意追求,不能為了“傾聽”而“傾聽”。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把教育的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因而,教師首先要做好聽“音”的榜樣,在無痕的示范中給學生以指引,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悟“傾聽”。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鼓勵和肯定發(fā)言的同學;另一方面能夠避免忽略或錯過許多可以成為亮點的地方,促進課堂生成精彩?!缎÷沟拿倒寤ā愤@一課,為了讓學生體會小鹿對花兒的期盼,又一次讓學生去傾聽別人的朗讀和理解。教師做了以下設計:教師:(出示玫瑰花的圖片)同學們,如果你種了那些花,你會想些什么?自由讀課文1~2小節(jié),說說你從哪里讀出了小鹿的期盼?自己先好好練練。(學生讀后指名說)
學生馬上要說。教師:請稍等,把你體會到的讀出來。聽的同學注意,他讀的你有同感嗎?學生1讀。學生:“常?!弊屛衣牫鲂÷购芟矚g他的花兒,很細心地對待他的玫瑰。學生:“數了數”說明小鹿很希望早點看到花兒。學生:“三十二個”讀得很重,讓我聽出小鹿經常去數玫瑰花蕾,還數了很多次。教師:剛才你想說的是這些話嗎?學生1:是的。教師:你瞧,他們都是你的知己呢!
學生們都笑了。
教師:《小鹿的玫瑰花》文字也很優(yōu)美的。你閉上眼聽,你似乎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學生讀、聽。學生:我從他的讀中,仿佛看到花兒一朵一朵地開了,而且都是紅色的,特別好看。學生:我覺得有一陣風吹來,風里有我們校園里的那種花的香味(上個學期一起去聞過桂花的香味)。
(二)碰撞——在互動中踐行“傾聽”
教師放棄“話語霸權”“情感霸權”“價值霸權”,蹲下來平視學生,用溫暖的眼神關注每一顆敏感的心靈,用真誠傾聽每一朵花開的聲音。根據語文課程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可以分三個層次來踐行“傾聽”:一是“找茬”,引導學生愿聽。二是“欣賞”,引導學生想聽。三是“碰撞”,引導學生會聽。例如:一位教師教學《春雨的色彩》時,孩子們也像小鳥一樣爭論春雨的色彩。教師就設計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示句子:春雨是綠色的。你們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綠了。春雨淋在柳樹上,柳枝也綠了。
教師:哪只“燕子”來讀這句話,聽的鳥兒們,你們聽了想說什么?學生:(聽后)春雨真的是綠色的,我聽到“燕子”說柳樹、小草綠了。學生:我看到一個綠色的世界,草地呀,樹呀,到處都綠了!
其他小節(jié)也按同樣的方法教學。
教師:現在我們仔細聽了小燕子、小麻雀、小黃鶯的話,在你的眼里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學生:現在,我覺得大家說的都有道理,春雨是有很多顏色的。學生:春雨是五顏六色的。學生:春天里的顏色真多,真漂亮。教師:春雨帶來了小鳥們的爭論,細細傾聽他們的爭論,咱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春天(再次強調傾聽的重要)。
四、結語
在現代哲學解釋學對話理論觀照下,“聽”不僅僅是一種言語的接受過程,而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生命活動。耳朵在傾聽,身體在傾聽,心靈也在傾聽?!皟A聽”使心靈寧靜,使思維睿智,在傾聽中學會欣賞和寬容,學會真誠,學會發(fā)現,學會沉思。曾有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笨梢姡晳T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才能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對學生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相信,學會傾聽的孩子會更有智慧,更有修養(yǎng)。讓我們共同努力,使學生們聽出聰明的頭腦,聽出精彩的人生。
(責任編輯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