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英
張喬,晚唐著名詩人,字伯遷,池州人。懿宗咸通中年進士,他與張蠙、許棠以及周繇并稱“九華四俊”;同時又與許棠、喻坦之、劇燕、任濤、鄭谷等十二位文人有著“咸通十哲”之稱。曾因躲避黃巢之亂,于今福建九華山隱居以終。張喬本人雖然是一位不第不仕、終于山野的布衣詩人,卻被納入重典《唐才子傳》中,并將其定位為“詩句清雅,迥少其倫”,晚唐時期對張喬更是著“詩苦道貞”的點評。其詩作取材廣泛、手法多樣。筆致清雅靈動、沖淡恬靜,意境高妙且又渾然天成,向往寧靜祥和、國泰民安的田園生活。其清奇之風與賈島略相似,但卻又以自己獨到的“輕淺纖微”“渾涵氣象”與賈島的僻澀、推敲苦吟相別。晚唐時期政局動蕩、戰(zhàn)亂連連,張喬從積極的入仕文人到避亂隱居,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浸潤的他雖歷經(jīng)坎坷、看盡世態(tài)炎涼,卻怨而不怒。這份恬靜沖淡、不落俗套的平和灑脫,讓他從同時代寒士詩人群中超逸而出。
一、形式美與內(nèi)容美的和諧統(tǒng)一
張喬的絕句、律詩創(chuàng)作成就較高,在師承賈島苦吟詩風的基礎(chǔ)上,能不落俗套,吟唱出膾炙人口的佳言警句。其詩歌典型特征之一就是意象與意境的互動契合,這種內(nèi)外一致、相互生發(fā)的審美體驗,帶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
張喬選取意象也有規(guī)律可循,如概貌清秀、質(zhì)地輕盈的清輕意象;形貌不定、飄渺虛幻的清虛意象;蕭瑟凄涼、陰冷凋敝的凄清意象等。張喬詩歌多擷取山石、溪泉、澗風、修篁等有“君子范”內(nèi)涵的自然景觀和植物等,這些具有顯著審美特征的意象是詩人內(nèi)在精神的映射。諸如“簟冷窗中月,茶香竹里泉”《題友人林齋》的詩中清涼幽靜的樹林、干凈整潔的寺廟禪房、優(yōu)雅脫俗的云彩、自由的飛鳥、明凈的泉水和芳醇的茶香,給人清美之感。張喬常用秋、寒、涼、翠、霜等字入詩,在意境營造上,這些寒涼的字詞相互化合生發(fā),給人清冷閑澹的意境美。張喬的造境藝術(shù),反映了自己對詩歌藝術(shù)美的刻意追求,也表達了晚唐文人及整個社會空幻迷茫、無可奈何的審美趣味。晚唐時期社會整體頹敗,整個文壇都彌漫著濃重的悲劇意味與憂傷色彩。例如在《秋夕》一詩中,“春恨復秋悲,秋悲難到時……溪僧與樵客,動別十年期。”張喬通過詩中短短的四十字充分揭示出游子的離別之情、思鄉(xiāng)之心?!鞍滓職w樹下,青草戀江邊。三楚足深隱,五陵多少年。寂寥聞蜀魄,清絕怨湘弦。岐路在何處,西行心渺然?!薄秾㈦x江上作》準確摹寫了作者尋覓多年未果,前途不知何方的虛無與悵惘。
張喬還擅以“彩色字”入詩。“水垂青藹斷,松偃綠蘿低。”《尋桃源》一詩中由于其色彩的搭配自然,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青”“綠”給人清涼明快之感,水的柔潤潔凈,蒼松與綠蘿的剛?cè)釋Ρ龋@些明快自然的景物,讓詩篇擁有了脫俗清新的格調(diào)?!俺乔殖庇鞍?,嶠截鳥行青?!薄督兄辽称帧吩娭兴枋龅摹鞍住迸c“青”兩種色彩,是所有色調(diào)中最純凈所在,詩人將這種色彩進行搭配,清爽悅目,盡顯清透純美之感。對彩色字情有獨鐘,既是張喬的喜好,也是“咸通十哲” 詩歌內(nèi)典型的共同點,體現(xiàn)出晚唐時期文人寒士獨特的審美標準。
手法多樣的張喬遣詞用字不落前人軌跡,句句有新意。例如,在《宿江叟島居》一詩中,“煙波隈”對“夜窗開”,“云斷續(xù)”對“雁徘徊”,既朗朗上口,又形神皆備?!啊艍嗖莺?,往事白云空。仙境日月外,帝鄉(xiāng)煙霧中。人間足煩暑,欲去戀松風?!薄额}終南山白鶴觀》則是描寫了遼闊壯麗的自然風光,而且運用音律營造了幽玄渾厚的氛圍,字詞間的精妙組合,賦予詩作獨有的律動之美。
二、人文如一的和諧相稱
不論什么時代,理想的作品必然是現(xiàn)實生活的縮影,隱含著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和價值取向。晚唐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張喬大概于五十多歲去世。他一生留有詩歌175首,《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張喬詩集》2卷?!度圃姟肪?38—639存詩2卷。多為五言、七言律詩和七絕,其五律影響頗大。涉及旅游題詠、送別寄贈、酬答憑吊、邊塞詩、詠懷詠物等。
受儒家思想浸潤的張喬,當然有滿腔的熱血抱負。為了實現(xiàn)自己從政入仕的遠大的抱負,張喬已經(jīng)做好兩種準備,其一便是通過科考入仕,其二是曲線從軍報國。在應舉前或應舉期間,他一方面苦讀詩書,一方面從軍界尋求機遇。為了得到邊帥援引或獲得軍功的機會,他幾乎游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游歷途中奇異的自然風光和困窘交加的遭遇,在開闊作者視野的同時,更讓作者領(lǐng)略到炎涼世態(tài),這些經(jīng)歷豐富了作者的詩歌選材范疇。
張喬家境清貧,曾有人記載“咸通中,舉子乘馬,唯張喬跨驢?!逼渲小绑H”、“馬”的差別,足以說明張喬的困頓境遇。所以,張喬落榜后,只得暫居簡易之處,寄希望于來年再考。張喬曾在長安短居于平里居,位于“朱雀門街東第四街”。張喬的本意是通過科舉考試博取一官半職,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處境,實現(xiàn)自己的報國宏圖。張喬沒有十分顯赫的詩名,但他清美的詩篇,清正溫厚的品德,為盛滿瑰寶的唐詩壇留下清新之筆。
張喬曾兩度從家鄉(xiāng)遠游到現(xiàn)在的遼寧等地和現(xiàn)在西北甘肅一帶的邊塞,寫作了不少山水詩、邊塞詩。《游華山云際寺》:“地連秦塞起,河隔晉山微。晚木蟬相應,涼天雁并飛?!遍_闔自如地運用遠近高低不同之景物,營造出渾厚高遠、氣度不凡之勢?!妒≈信甲鳌罚骸岸D(zhuǎn)郎曹自勉旃,莎階吟步想前賢。不如何遜無佳句,若比馮唐是壯年。”用典巧妙,先抑后揚表達出作者的報國壯志,大有盛唐邊塞詩人渴求邊功時特有的豪邁與自信之風。
位列“咸通十哲”之首的張喬本是一個自視很高的詩人,“莫言長是無心物,還有隨龍作雨時?!睆摹豆略啤穬删湓娔芸闯鰪垎坦亲永锏倪h大抱負。但由于家境之故,身為布衣寒士的張喬張一生貧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為了自己和家庭的生計、個人的前途,不得不四海為家到處奔波。在這期間,經(jīng)歷了與人乞食、與山野荒原中奔命以及向權(quán)貴哀告等種種困頓遭遇??部赖碾H遇讓張喬高調(diào)的情懷漸漸降溫,逆轉(zhuǎn)向低調(diào)隱忍,并以詩歌為平臺婉轉(zhuǎn)表述了自己的失落。可以說在作者的低潮期,詩作與他的內(nèi)心互相呼應,成了“聲討”不平世事的唯一工具。為什么說他隱忍呢?張喬的部分詩詞里傾瀉著幽怨憤懣之情,但他怨而不怒,仍然保持著儒家學士之風,即便是他最大的愿望與利益由于當權(quán)者的舞弊被迫奪取、摧滅后,張喬也并沒有憤起抗之,只是退而幽怨。有對怨而不怒之情的宣泄,如《題賈島吟詩臺》:“愿得生禾黍,鋤平恨即休?!庇凶园栽沟厍囊?。在此類詩作中,詩人寓寄了悒郁愁腸,也預示了大唐帝國不可挽回的衰亡命運,具備了歷史批判的價值。
張喬曾于長安寓居之時,受到鄭熏的器重。鄭熏,字子溥,于懿宗時,由太常少卿升任禮部侍郎,后任禮部侍郎,其主張“引寒俊”的人才選拔標準,因此寒士們多愿與之來往。鄭熏后來于太子少師任職期間致仕,并將其所寓居之處定號為“隱巖”。張喬曾在《隱巖陪鄭少師夜坐》一詩中通過“竹外”“村煙”等詞語對于“隱巖”的外部環(huán)境進行詳細描寫,同時對隱退后的鄭熏其高尚品行進行了高度頌揚。而“頻”字也充分體現(xiàn)出詩人與鄭熏往來之頻繁。直至鄭熏于咸通十三年十一月與世長辭之后,詩人再去“隱巖”,并寫下《往隱巖舊居》一詩,通過“無人”等詞語展示了鄭熏逝世后,“隱巖”的凄涼場景,流露出詩人“曾期結(jié)茅處,來往躡遺塵”的心境。詩人對于鄭熏這樣一位并未對其實現(xiàn)進士登第心愿產(chǎn)生實質(zhì)性幫助的官員,無論在其致仕還是逝世之后,都依舊能夠以真情厚義相待,足以體現(xiàn)出張喬恭謙敦厚、禮讓師長、善于感恩的高尚情操。
張喬也是當時“睦鄰友好”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他和外來留學生感情深厚,并以詩歌、棋藝為平臺進行了積極地交流和切磋,獲得了對方的敬仰愛戴?!端唾e貢金夷吾奉使歸本國》《送棋待詔樸球歸新羅》《送新羅僧》《送人及第歸海東》等詩歌用詞自然、清爽,讀之朗朗上口、回味無窮,使讀者在閱讀時被張喬真摯的情感深深打動,感嘆人如其詩,詩如其人。張喬一生不第不仕,是晚唐布衣寒士中才未盡、功未成的悲劇典型,但他的內(nèi)在人格與赫赫詩名表里如一,不論在《唐才子傳》等古書典籍中,還是同儕詩篇對其人品、詩品、詩名都推崇備至。朝鮮漢文學鼻祖崔致遠在《和張進士喬村居病中見寄》詩中有:“一種詩名四海傳,浪仙爭得似松年?不惟騷雅標新格,能把行藏繼古賢……”對張喬先賢般的人格魅力和卓著顯赫的才名推崇備至。
三、替黎民百姓吶喊和諧統(tǒng)一之聲
晚唐佛教、道教等宗教興盛,中國文人不僅與佛道人士交往頻繁,而且和外國留學生之間互動頻繁,這些經(jīng)歷在豐厚其創(chuàng)作內(nèi)容的同時,也影響著詩人當時的價值取向。張喬身處亂世、顛沛流離,飽受戰(zhàn)亂之苦,作為社會最底層的一員,他渴望安定平靜沒有戰(zhàn)爭紛擾的生活,一直心懷原始的和諧統(tǒng)一夢想。其大部分詩歌,飽含冷靜內(nèi)省、憂國憂民、兼濟蒼生、追求大一統(tǒng)的“悲憫”色彩。
晚唐五代時期正處于憂患深重的多事之秋,眾多文人雅士空有一腔抱負與志向卻無處施展,只能淪陷于困頓潦倒的境遇,被人譽為“九華四俊”“咸通十哲”的張喬亦不例外。在張喬的這一時期的詩作中,無處不體現(xiàn)著他因理想破滅內(nèi)心的失望、苦悶之情,通篇都流露出其對國家命運與個人前途的傷感及惶惑。行至最后,當詩人連這種惶惑、感傷也被統(tǒng)治者所不容許時,只能退而獨善其身。也正是經(jīng)歷了痛苦,千帆過盡,詩人由出之不平,落腳到歸之平和。張喬一方面將目光轉(zhuǎn)移至大自然間,在瑩瑩清水間覓得一片蟲鳴鳥語、草長鶯飛的生機勃勃的新天地,另一方面把眼光轉(zhuǎn)向內(nèi)心,尋僧訪道,游山拜廟,參悟虛空,將自然和心靈相統(tǒng)一觀照,尋覓心中的一方凈土。其現(xiàn)存的隱逸詩歌呈現(xiàn)了個體與社會和解后的坦然、順從。如《贈友人》:“幾時獻了相如賦,共向嵩山采茯苓”里的低調(diào)平和;《雨中宿僧院》:“勞生無了日,妄念起微塵。不是真如理,何門靜此身”等,抒發(fā)了作者對紛繁俗世的厭倦,對清新、清空、優(yōu)美、恬靜生活的向往和追尋。
由于張喬一生沒有步入仕途,所結(jié)交的也都是一些下層或介于隱退之間的官員。這類朋友雖有官職,但他們也是或奔波、或動蕩、或遭貶謫、或貧窮,皆能夠與張喬相互理解或溝通,張喬通過向他們獻策建言,以間接實現(xiàn)自身兼濟天下蒼生的夙愿。如《送龍門令劉滄》:“去宰龍門縣,應思變化年。還將魯儒政,又與晉人傳……幾鄉(xiāng)因勸勉,耕稼滿云煙”;《送河西從事》:“圣朝思上策,重待奏安邊”等。沒有唯利是圖的庸俗氣,沒有權(quán)力至上的政治野心,有的只是想報效祖國的文人情懷、振奮詩壇的書生意氣和觀照天下民生的悲憫。
張喬曾忍饑受凍游歷塞外,用心觀察社會情況,親身體驗底層民間生活,體察底層民意,并替老百姓發(fā)出吶喊,曾用多首詩歌對那些民族分裂分子以及軍閥藩鎮(zhèn)為人民造成的種種苦難表示了強烈的憤慨,高頌了邊疆各族人民傾情大唐、心向國家的思想情懷。他曾作《河湟舊卒》:“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xiāng)。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边@首詩與古詩《十五從軍征》同旨,詩中充溢著無邊的孤獨與悲哀,這位舊卒年少時隨將出征討伐,頭發(fā)花白了才返回了故鄉(xiāng),他是不幸戰(zhàn)爭的孤獨幸存者?!笆f漢軍零落盡”,述寫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漫長,“獨吹邊曲向殘陽”表達了幸存者的寂寞孤獨,潛在控訴了統(tǒng)治者荒淫不作為,導致民不聊生的社會真相。這首詩具備了現(xiàn)實批判意義,作者借舊卒悲哀、孤苦、傷痛的情緒,表達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渴望大一統(tǒng)的悲憫情懷?!度稀吩姡骸袄毡边?,風急卷旌旃……永定山河誓,南歸改漢年?!边@首詩的字里行間無不體現(xiàn)出邊疆惡劣環(huán)境皆為藩鎮(zhèn)割據(jù)而致的悲憤心情;以及他期望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統(tǒng)一的先進思想?!稌吺隆?,暢述此地景象:“調(diào)角斷清秋,征人倚戎樓……蕃情似此水,長歌向南流。”詩中所提到的“梁州”,本意應為涼州。涼州,唐時又名武威郡,即今甘肅省武威市。青冢指西漢王昭君的墓,此處化用“昭君出塞和親”的典故,寓含民族融合、團結(jié)早已有之,蕃人也罷、漢人也罷,都是中華民族子孫?!按猴L對青冢,白日落梁州”具承上啟下功效,暗寓戰(zhàn)事暫歇、春風吹拂、民生復蘇的和諧信息。“蕃情似此水,長歌向南流。”張喬借助河水南流的比喻,表達出戰(zhàn)時涼州地區(qū)不同民族人民對于唐朝政府大一統(tǒng)、大和諧的熱烈期盼?!对贂吺隆芬辉娭兴岬降摹吧澄鳌?,即沙洲以西。唐朝的沙洲又被稱為敦煌郡,當時管轄敦煌、壽昌兩縣,以及唐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陽關(guān)、玉門兩地。這首詩指張義潮收復河潢地區(qū)之事,作者來到時見到了戰(zhàn)爭暫時平息后的景象,從作者的字句表面看有給朝廷歌功頌德之意,其實里面隱含著渴望少數(shù)民族同胞與漢族同胞和諧相處的訴求?!坝蓝ㄉ胶邮?,南歸改漢年”精彩的詩句與比喻,充分體現(xiàn)出張喬對于中華民族早日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迫切希望,演奏出中華子孫的共同愿望,譜寫了大一統(tǒng)、大和諧的精彩華章。
不可否認,張喬在意象選擇、格律運用上有程式化、類型化的特點。其時代背景和所受的儒家文化教育、坎坷經(jīng)歷等,決定了詩人在繼承唐詩歌藝術(shù)規(guī)律的同時,擁有可貴的突破創(chuàng)新。張喬詩中所流露出來的高尚品德與深厚的愛國情懷,即使在當今社會依然值得提倡、贊美和弘揚。藝術(shù)形式與藝術(shù)內(nèi)容的和諧統(tǒng)一、鼎盛詩名和內(nèi)在人格的和諧統(tǒng)一、根植于社會底層發(fā)出的“天下統(tǒng)一、和諧安定”的吶喊,這種從內(nèi)而外、從詩品到人品、從個人政治主張方面凝聚、散發(fā)出的和諧特質(zhì),是張喬詩篇傳唱至今的美學價值和現(xiàn)實進步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羅芳芳,方勝.略論“九華四俊”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D].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5(2).
[2]李立樸.唐才子傳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3]張彩霞.意象與意境——“咸通十哲”詩歌意象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京),2004(2):115-119.
[4]馬良春,李福田.中國文學大辭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5](宋)錢易.南部新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36.
[6](清)徐松.唐兩京城訪考(卷三)[M].合肥:安徽省博物館藏.
[7]傅璇琮.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
[8](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1026-1027.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qū)鐵路道北漢中車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