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摘要:熱點事件,對媒體來說,永遠是容易引起興奮度以及關注度的領域。很多偶發(fā)性的社會事件,往往媒體的關注持續(xù)時間長,受眾的點擊熱度高,各方的聲音也很多。比如,2018年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溫州樂清滴滴順風車事件等,在這些容易引起關注、自帶流量能沖擊點擊量的新聞題材面前,媒體究竟應該如何報道、如何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如何將事件的真相及時地向公眾報道,值得深思和研究。
關鍵詞:媒體;事件;報道
2018年10月28日,重慶萬州長江二橋的一輛22路公交車突然越過道路中心實線,撞到對面一輛小轎車后,墜橋沉江。這起事故奪走了15人的生命,傷亡慘重。當時,各種各樣的消息也鋪天蓋地,夾雜著許多聲音?!缎戮﹫蟆肥菍@一事件做跟蹤報道的媒體之一,呈現(xiàn)了一個個快速全面客觀的報道。
“重慶萬州墜江公交車已沉發(fā)地水深超50米”,這是距離事故發(fā)生4個多小時后,《新京報》官方發(fā)布的一則簡訊,這條消息,篇幅不長,沒有過多地渲染,但讀者看了都心里有了底:這起事故很嚴重。
之后,《新京報》又接連發(fā)布了更多的有關事故的信息,都是與救援相關的,給關注該事件的讀者以最新的現(xiàn)場消息。
在11月1日的報道當中,《新京報》用了這樣一個形式——“22路、15人、3張老年卡、71米、70艘救援船、35分鐘、不足2平方米、9名遇難者遺體、86小時”,9個數(shù)字非常精簡地回顧了整個事件。這組跟蹤報道,顯得有點“冷靜”,因為,它除了事故現(xiàn)場以及救援情況之外,沒有采用故事性的筆觸去報道事件之外的更多的內容,甚至讓人覺得感染力不足。
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同一事件當中的另一種信息傳播方式,主人公就是同在事故現(xiàn)場的女司機。當時,一些自媒體,在警方還沒有發(fā)布權威通報的情況下,謠傳事故是由一名女司機逆向行駛造成的。一時間,對“女司機”的攻擊鋪天蓋地,鍵盤俠們對其口誅筆伐,甚至開展人肉搜索,影響了其正常工作和生活。直到警方初步調查結果出來,鬧劇才慢慢平息下來??刹粚嵭畔⒉粌H對同樣是事件受害者的女司機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也干擾了公交車墜江事件的所有關注者的視聽。一些主流媒體,在報道緊張的打撈工作之外,不得不再進行辟謠,一遍一遍告訴讀者真相和事實。
重慶萬州墜江公交事件當中顯示出來的媒體眾生相,只是一個縮影,事實和謠言的博弈幾乎存在于所有熱點新聞的報道與傳播過程當中,而且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和快速化,這個博弈越來越白熱化。因此,作為一個媒體人,要思考的遠遠不止事件報道。
我們可以看到主流媒體在跟蹤報道當中,一直保持著客觀,記者都深入一線,帶回的是第一手的圖文信息。報道態(tài)度是:扎實的信息采訪報道,不獵奇,不揣測,不評論,不煽動。相比之下,一些自媒體是另一種路數(shù)。它們在主流媒體所披露的信息基礎上,加上了一些“再創(chuàng)作”,甚至有一些脫離事實真相,靠著主觀的臆測就隨意發(fā)布不實信息,博人眼球。在網(wǎng)絡時代,謠言經(jīng)過轉發(fā)發(fā)酵以后,往往跑在了真相前頭,利用人們的關注度,煽動情緒,給身處事件當中的人,造成了更多的傷害。
社會熱點永遠是媒體的關注點,但媒體的關注從來都不能僅僅是為了點擊量,為了“火”而炒作。面對熱點,其實反而應該冷靜,保持正確的導向,堅持新聞報道的倫理。本報在2017年曾經(jīng)做過一個報道——《最心痛的成全》,寫的是一個患病的年輕人,在生前說服了思想保守的農村父母,死后進行器官捐獻和人體捐獻。這對年輕人的父母來說,本身是一件難接受的事,但是出于對孩子的愛,他們還是給予了支持。“年輕人”“死亡”“無償器官和遺體捐獻”,很顯然,有這幾個關鍵詞的新聞,是絕對的熱點,對諸暨這個小城市來說,更加具有轟動性。采訪之前,記者就知道這個題材會“火”。但是,在采訪當中,為了把對這對父母的傷害減少到最低,記者提前到他們所住的地方進行采訪,并且尊重他們的想法,不想拍的不拍,不想說的不說,盡量只是作為一個記錄者,將這件事情不帶煽動性地去做客觀的報道。不得不說,帶著真情的新聞事實,并不需要太多包裝,它本身就能打動人,感染人,因而這則報道也創(chuàng)造了點擊超60萬的記錄。
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題材,一個有正確價值觀的媒體,一個有良知的媒體人,對事實之外的東西都不能過多地加工和挖掘。每一篇報道,都是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對新聞當事人是如此,對社會大眾是如此,對新聞的報道者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