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
晨光熹微,汽車離開了洛陽城,奔馳在中原大地上。
“現在由劉晨同學來主持今天的哲學之旅?!编嵗蠋熜?。
昨晚經過師生共同商量,決定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的哲學之旅,各由一位同學代表一個流派,來主持接下來的哲學之旅的活動,老師則作為顧問,隨時幫助主持人回答相應的問題。作為隊長的劉晨義不容辭地承擔了第一個任務。
“從今天開始,我們就進入了烽火連天,戰(zhàn)爭頻繁,但文化空前發(fā)展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眲⒊块_始主持,“我們首先要了解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p>
劉晨回頭望了望已遠去的洛陽城,提出了第一個問題:“有誰知道西周是怎么結束的?東周又是怎么開始的?”
“西周滅亡是因為周幽王為了褒姒‘烽火戲諸侯’,失去了諸侯的信任,造成犬戎真正來侵的時候,再點烽火也沒有諸侯來救,最后身死城滅。西周因此滅亡。”李毅誠的歷史也學得不錯。
同學們都點點頭,顯然對這一典故都比較熟悉。
“犬戎把鎬京完全破壞了,即使待諸侯重新集結兵力收復鎬京,也無法再當都城了。好在西周初期周公就營建了洛邑,于是,公元前770年,繼位的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東遷到洛邑,從而揭開了春秋戰(zhàn)國的帷幕?!敝苕河暄a充。
“那鎬京被毀,西周滅亡,造成了什么后果呢?”劉晨繼續(xù)問道。
“造成的后果就是,周天子的權威遭到了嚴重的質疑,諸侯國不再聽命于周天子了,而是互相征伐,競相爭霸。今天我打你,明天你打我,所謂‘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都是互相征戰(zhàn)的結果?!壁w蕾也與好友配合。
“我給同學們補充一些史料?!币蠋煱l(fā)揮顧問的作用,“據《史記》記載,春秋300年間,‘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瘧?zhàn)國250年間,發(fā)生大小戰(zhàn)爭220多次,孟子曾描繪到:‘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麄€春秋戰(zhàn)國就是一個充滿了血污與戰(zhàn)亂的動蕩時代?!?/p>
“大家看,”鄭老師一指車窗外,“這就是曾經的古戰(zhàn)場。所謂逐鹿中原,有多少戰(zhàn)爭在這塊土地上發(fā)生。什么長勺之戰(zhàn)、城濮之戰(zhàn)、崤之戰(zhàn)、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長平之戰(zhàn)……,曾經有多少戰(zhàn)爭發(fā)生在那個時期!”
大家望著車窗外的大地,聽著蕭蕭的風聲,一時靜默,仿佛在感受著歷史的殘酷。
“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西周時期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很難執(zhí)行,基本上名存實亡,甚至出現了有人故意破壞或僭越‘禮樂制度’的現象。大家還記得‘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個成語典故嗎?”劉晨繼續(xù)引導討論向前發(fā)展。
“記得,是姚老師在周公廟時給大家講的?!?/p>
“季氏如此的僭越禮樂制度,但在當時卻無人能管,孔子雖然非常生氣,但也只能憤怒地聲討幾句罷了??鬃釉f:‘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春秋戰(zhàn)國是‘天下無道’的時候,所以才會出現‘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現象,禮樂制度崩潰了?!Y崩樂壞’不僅標志著周王室的政治權力瓦解了,更重要的是標志著整個社會制度的瓦解?!眲⒊康目偨Y深刻而有力。
“不過,‘禮崩樂壞’的另一方面,就是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不再被嚴苛的宗法制所羈絆,人們面對著動蕩的世界,開始了他們自己的獨立的思考?!编嵗蠋煱褑栴}引向新的思路。
“諸子百家就是這些獨立思考的結果嗎?”趙蕾問道。
“是的,”劉晨回答,“這些思考歸結到一點就是如何改革社會的弊病,結束這動亂的社會,恢復秩序,使社會穩(wěn)定。基于這種思想,不同的人根據自己對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不同的觀察和思考,提出了各自拯救社會的‘藥方’。如儒家的孔子就認為只有恢復周公的禮樂制度,社會才能恢復秩序;道家的老子則認為干脆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社會就會天下太平了;而法家韓非子則主張以嚴酷的法律來實現一種新的秩序。”
“于是各種觀點的產生、交鋒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的諸子百家的盛況?!编嵗蠋熝a充道,“各個學派的目的都是‘救時之弊’。著名學者胡適在分析春秋戰(zhàn)國諸子成因時曾說:‘吾意以為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韓非,皆憂世之亂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學皆應時而生。”
“同時,就文化知識的積累而言,我國上古文化已經有了幾千年的積累,從神話傳說時代的文化,經過夏商周,發(fā)展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量變引起質變,發(fā)生了文化的突飛猛進,哲學也進入了哲學家建立體系的時代,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以后歷代的文化思想都繞不開諸子百家的學說,因此,這個時期被稱之為中華文化的‘軸心時代’?!币蠋熯M行補充的補充。
最適合的那一個——中庸之道
大家在劉晨的導游下,陸續(xù)穿過至圣廟石坊、圣時門,又走過三孔排列的似故宮金水橋一樣的碧水橋,跨過“弘道門”的門檻,來到第四道門——大中門。
“這里的每一字都包含了某種涵義,或者體現了孔子的某種思想,不知這‘大中門’又有什么深刻的內涵?”李毅誠率先問道。
“‘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大門,我們前面經過的幾座門都是宋元之后擴建的。宋時,此門稱為‘中和門’?!泻汀瘍勺謥碓从凇吨杏埂罚合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就是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控制和約束,達到‘中節(jié)’的程度,就是最適合的程度。所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如果能‘致中和’,就能‘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鞔慕〞r,把‘中和門’改稱為‘大中門’,是為了贊頌這‘中庸之道’是集人類智慧的大成?!眲⒊课陌讑A雜的解說可想見她昨晚備課到何時。
“‘中庸’是我們所說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里的‘中庸’嗎?”趙蕾問道。
“是的,《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闡述的當然也是孔子的思想?!姓咛煜轮?,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執(zhí)兩用中。離開中者,就不是正道,就成了邪道、歪門。”
“我看書上有人批評說,‘中庸之道’就是保守的思想,是一種兩不得罪、模棱兩可的圓滑的態(tài)度,是這樣的嗎?”王迪引以往的說法提問。
“這是對‘中庸’一詞的誤解。‘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那一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那一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該做的就做,能做的就做,知道進退,知道取舍,而不是任意妄為??鬃釉浾f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又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洹杏埂礊檫m合,也可以解釋為完美?!眲⒊康慕忉屃畲蠹覍Α爸杏埂币辉~有了新的理解。
“也可以理解為,中庸的方法就是你們熟悉的《論語》中的一句話:擇其善者——”姚老師又要考古文背誦了。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學們對初中學過的《<論語>十則》張口就來。
“‘中庸’是儒家認識事物的方法,也是儒家進行自我修煉的方法。儒家講究‘修、齊、治、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講求‘內圣外王’,‘內圣’即‘修身’,修成‘圣人’之身,才能‘外王’,而修身的方法就是‘中庸之道’?!杏怪馈褪且笕藗冏杂X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仁智統(tǒng)一的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格。”劉晨的講述如大江般滾滾而來。
“中庸是儒家的方法論,但這種方法論也體現了儒家的本體論,即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编嵗蠋熯m時把討論引向哲學層面。
“什么?這也與天人合一有關?”趙蕾同學很是驚訝。
“為什么要提倡中庸之道呢?”鄭老師看了看同學的反應,然后自問自答,“因為中庸之道是符合天道的規(guī)律的?!吨杏埂防锏牡谝痪湓捑褪牵禾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烀^性’是指人的自然稟賦是天性;‘率性之謂教’是說人們順著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的原則去進行修治。而人道的原則就是天道的原則,中庸之道就是要力求達到天道與人道合一、天性與人性合一,就能‘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從而使人‘與天地參’?!?/p>
“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采取中庸之道就是指人們自覺修養(yǎng)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的理想境界?!币蠋熝a充說明。
萬世師表
師生穿過大成門,沿著中心甬道往前走,只見一座建筑橫亙在正中。這座建筑呈方形,圍以朱欄,雙重斗拱,二層黃瓦飛檐上,十字結脊,四面歇山,雕梁畫棟,彩繪精美華麗,壇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爐,壇側幾株杏樹,枝繁葉茂。
“杏壇?”同學們指著篆書的匾額問道,“這是什么意思?”
“這與老師們有關了?!眲⒊空f道,“請姚老師來給我們介紹吧!”
“杏壇是指孔子講學的地方??鬃有訅O教的記載最早見于《莊子·漁父篇》:‘孔子游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院蟆訅统闪死蠋熃虒W的地方的代稱。我的母校北師大的西門的馬路就叫‘杏壇路’,就是以此意義取的?!币蠋熡行┳院?。
“可以說,孔子是中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老師,他廣泛地收取學生,一生中差不多有四、五十年時間在從事教師職業(yè),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之風,打破了從古以來的‘學在官府’的局面。”
“孔子為什么想當老師???”周婧雨要問個明白。
“是啊,他做別的事不也是做得挺好的嗎?為什么想當老師呢?”其他同學也有此疑問。
“這與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币蠋熃忉尩溃啊墩撜Z·子路》里有一段是這樣的: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唬骸雀灰樱趾渭友??’曰:‘教之。’
從這段中可以看出,孔子主張‘庶、富、教’,就是他認為人多之后要富有,富有之后一定要教育好,否則就難以可持續(xù)發(fā)展了?!?/p>
姚老師在古文中用了流行的政治術語來解釋。
“《論語·為政》中還有孔子的一段話是這樣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認為,只有用道德教化來治理,用禮來約束人民,人民才會有羞恥心,而且會自覺地改過?!编嵗蠋熝a充道。
“這也就是說,孔子非常重視教育的作用。一是教育,特別是道德教化對社會的作用,人民受了教育,就會自覺地遵守禮樂制度,就能夠恢復社會秩序,使社會回復到上古時期的大同社會?!?/p>
“二是教育對于個人的作用??鬃诱f‘性相近,習相遠也?!瘋€人經過孔子所主張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修身功夫之后,就能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p>
“就是所謂的‘修、齊、治、平’嗎?”
“是的,修齊治平是儒家的理想,所謂‘內圣外王’,只有經過教育,經過‘修’,達到‘內圣’的境界之后,才能達到‘齊、治、平’的理想?!?/p>
“孔子要實現他的社會大同的理想,就要培養(yǎng)一大批能夠像他一樣志同道合的人。”
“孔子是怎么招收學生的,是通過考試嗎?”
“你以為孔子招收學生還要進行小升初考試、中考和高考嗎?”鄭老師的反問把大家都逗笑了。
“孔子收學生不需要考試,而且什么人都可以來向他學習。孔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做‘有教無類’。請大家記住‘有教無類’這四個字,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光輝的思想,就是‘有教無類’,這短短四個字,把整個教育史分成了兩截?!?/p>
“為什么這么說?”
“在孔子之前,夏商西周的學校教育、學術文化知識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說的‘學在官府’就是這個意思。孔子打破了這個界限,他主張不分民族與國別,不論貴賤與尊卑,不管智愚與善惡,只要虛心求教,都一視同仁,給予熱心指導,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p>
“孔子不但提出了這一思想,而且也忠實地實踐了這一思想。孔子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門,其中只有少數是貴族子弟,大多數是平民,還有家無立錐之地的所謂‘賤人’,甚至有曾經做過盜賊和關過監(jiān)獄的囚犯。孔子都來者不拒,并且精心施教。史書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p>
“哇,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孔子有3000多學生,其中的72人考上了北大、清華之類的頂尖大學?!睆埾璧念惐日f得大家都笑了起來。
“這可不只是考上重點大學那么簡單哦,是指他們都成長為孔子所希望的有仁愛之心,并志道和弘道的君子,這可比考北大清華難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