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亞萍
摘要:對于美術而言,色彩是其中最關鍵的要素之一,具有生命的象征意義,能夠表達空間感、光影感、情緒、語言等多種美術內涵,因而在美術教學中,色彩的運用就成為了極為重要的一個任務。本文通過總結色彩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目的和原則,分析其應用途徑和技巧,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繪畫的精髓,能夠認識到色彩運用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美術教學 色彩運用
色彩是人們對于美的最直觀感受。對于繪畫而言,色彩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是表現情感的途徑,也是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但色彩本身又具備獨立的性質,因而在繪畫中呈現出千姿百態(tài)的表現手法,就成為了美術教學的一個重點。
一、色彩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目的
(一)豐富畫面語言。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因此其表達情緒、渲染情感的語言,就必須要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展現。色彩作為一種強視覺效果,是表達畫面語言的最佳方式,如果繪畫者在細致刻畫的過程中,將顏色的變化和傾向貼近人的情緒變化,亦或者在某一色塊之中添加其他色彩糅合,那么顏色就會出現冷暖的漸變,而人們也會在色彩中讀懂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
(二)表現畫面空間。對于人類而言,暖色調的視覺感受更靠近,冷色調則會偏離退后;高純度的色彩會向前,純度低的灰色調會退后;大面積的色彩塊會向前,小面積的色彩點會退后。因此,利用色彩差異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感受,就能讓平面的繪畫展現出立體的空間感,甚至還可以展現出光影的效果。
二、色彩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一)避免色彩過于花哨瑣碎。美術是一門追求美感的藝術,而繪畫的美,就在于其整體的協調性和區(qū)域的漸變性。如果色彩過于花哨、瑣碎,那么人們在欣賞時,視覺的焦點難以聚集,就難以欣賞到畫面的美感,破壞了繪畫的整體性。所以在色彩運用時,必須先要從畫面整體入手,結合畫中的環(huán)境和實際情況,確定畫面的色彩傾向和冷暖強弱,然后再進行細致刻畫其中的每一個具體物象,并使其色彩與畫面協調,讓人在欣賞時能夠有全面的感官和總體的認知,避免讓畫面出現碎裂感或者分裂感。
(二)避免色彩多次涂改混合。繪畫最忌諱屢次涂改,作為一種藝術,其追求的效果是精致的,是完美的,是技術高超的,應當是胸有成竹、一氣呵成的。因此在色彩的運用中,涂改是近乎不允許的,否則底色渾濁變性,顏色的傾向和層次感會逐漸消失,甚至會導致畫面發(fā)臟發(fā)粉,尤其在畫面或者物象的暗部,色彩的鋪墊需要層次感和細微化,繪畫者必須使用不同的顏色去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就要做到一次到位,保證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的同時,展現出一種透明的空間質感。
三、色彩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技巧
(一)選取合適的繪畫材質。學生學習必然要由簡入難,通過最簡單的水粉或者水彩入手,是學生掌握色彩運用技巧的初級階段。對于水粉而言,其覆蓋能力較強,學生在失誤后容易進行修改;而色彩比較飽和,學生更容易獲取色彩感受,體會色彩沖突;最重要的是其作畫的手法較多,不同作畫習慣的學生都能運用。水彩雖然具有透明亮麗的效果,但是其色彩之間容易滲透和融合,學生可以用其體驗色彩的多種特殊技法。對于初學美術的學生而言,可以通過這兩種方式練習色彩的運用,同時還能為學習油畫打下基礎。
(二)先采用色彩小稿練習。學習美術是一個考驗耐心的過程,尤其在色彩的運用上,一不小心就會出現失誤,因而很多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屢次犯錯,這就需要學生采用色彩小稿的練習方式。在正式寫生之前,通過提前嘗試,練習各個色彩之間的搭配和變化使用,通過積累經驗,找到色彩運用的感覺,從而為寫生練習做好基礎,同時也能讓學生避免在正式練習中多次出錯。
(三)從整體分析色彩感受。在寫生過程中,切記提筆就畫,必須要讓學生沉心靜氣,先體會景物畫面的整體色彩,分析其中的畫面結構,尋找各個顏色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和聯系,既要看到每一個物象的細節(jié)形態(tài),又不能局限于細節(jié)之中,需要將物象的整體色塊完成概括和想象,因而在心中形成畫面感和色彩度,在胸有成竹的情況下再動筆,畫出心中的美好景象。
(四)做好評價和修改意見。點評和修改是提升學生繪畫能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必須要從客觀、藝術的角度展開分析,首先表明學生作品的優(yōu)秀之處,分析其美和好的原因;其次需要指出其中的不足之處,并說明其存在的錯誤,尋找其錯誤的根源;最后則需要提出修改意見,從專業(yè)的角度為學生提供一些繪畫思路,讓學生在原基礎上能夠盡善盡美。
結語
總之,色彩是美術教學中的重點要素,教師一方面要加強學生對色彩的視覺感受和意識理解,一方面則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不斷的繪畫嘗試中,積累色彩的運用經驗,逐步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固有能力,形成自己繪畫的獨有風格。
參考文獻:
[1]楊鍵.中職美術教育中的色彩教學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7(01).
[2]劉小珊.中職美術教育中的色彩教學分析[J].中華少年,2018(11).
作者單位:商丘商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