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的接觸?!泵绹浾呒鎯和瘷嘁娉珜д呃聿榈隆ぢ宸蛱岢觥白匀蝗笔ОY” 這一概念,揭示了兒童與自然間關系的斷裂。洛夫指出,兒童與自然的疏離會導致身心健康的多重損害,造成感官逐漸退化、體重超標、注意力紊亂和抑郁等病態(tài),間接地損害兒童的道德、審美和智力成長。
是誰在兒童和自然之間筑起了藩籬?城市化、教育分數(shù)化、娛樂電子化,這些因素無疑給兒童接觸自然制造了多重障礙,但“自然缺失癥”的病因更主要在于自然教育的缺位。要“對癥下藥”,便需回歸自然教育本身。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相關文件的出臺,學生和老師有更多的機會將書本知識與真實自然、現(xiàn)實生活建立聯(lián)結。不少學校在校園內(nèi)外構建起自然教育的綠色空間,挖掘自然教育在學科滲透中的可能性,但學校自然教育目前仍存在著尚未被普遍納入教學課程體系、師資力量不足、教師相關專業(yè)知識儲備有限等瓶頸限制。
校外,越來越多的民間自然教育機構、公益組織、科研單位、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加入自然教育的行列,尋求治愈“自然缺失癥”的中國“藥方”。他們的探索與實踐讓我們看到——自然空間不一定只在鄉(xiāng)村里,也能存在于城市的各個角落;自然教育不一定只在山野中,也能存在于每個家庭的生活方式與每個學校的綠色空間之中。
當下,兒童是否還可以擁有親近自然的空間、實踐和體驗的常規(guī)渠道?自然教育打開了一扇窗,我們看到了一束光。但能否向著光繼續(xù)往前走,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學校要努力,家長要努力,孩子自己也要努力,才有可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