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性是一切藝術的本源性精神,但凡藝術,必有詩性。雕塑作為造型藝術,最集中地體現(xiàn)了詩性精神。吳為山的藝術實踐和理論探索都是圍繞“寫意雕塑”展開的。寫意雕塑的最大貢獻在于:在全球文化的碰撞中,構建了完整的根植于中國文化系統(tǒng)的獨特風格元素和理論體系。以寫意雕塑的詩性內涵和表達方式為考察中心,系統(tǒng)剖析了以吳為山為代表的中國寫意雕塑理論體系,進一步論述了寫意雕塑的詩性機制。
關鍵詞:吳為山;寫意雕塑;詩性機制;雕塑理論
中圖分類號:J305文獻標識碼:A文章分類號:1674-7089(2019)05-0115-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百年雕塑研究”(18CG195)
作者簡介:方弘毅,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詩性是藝術的本源,凝結著藝術的形上之思,貫通幾乎所有藝術門類。理解了藝術的詩性機制,就能夠深入此種藝術門類的靈魂世界。中國和西方的先哲們從一開始就注意到了詩歌的美與藝術特性??鬃硬粌H編輯整理過《詩經(jīng)》,在《論語》中也多次對詩歌理論進行了闡釋;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賀拉斯的《詩藝》、萊辛的《拉奧孔》等西方經(jīng)典哲學著作對藝術與美的考察大多也始于詩歌。中西方藝術的本質差異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詩性的差異:中西方文明最初發(fā)端于史詩,這一點可以從《詩經(jīng)》和《荷馬史詩》中留存的大量史詩中得到印證,此時史詩雜糅著神話與史實。經(jīng)過長期的演進,對“意”的追求逐漸成為了中國詩性精神最本源的價值取向,而后又以詩歌為原點,廣泛地輻射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各個門類;西方詩歌則長期延續(xù)寫實、敘事的傳統(tǒng),而后轉向印象和抽象。簡言之,中國藝術所蘊含的詩性是寫實而寫意的,西方藝術蘊含的詩性是寫實而抽象的。這一關鍵點,根本上決定了中西方藝術語言及形式傳統(tǒng)的不同。
一、中國雕塑與詩歌的文化同源性與共通性
中國的雕塑與詩歌雖然分屬不同的藝術門類,語言形式也有著極大差異。但是,二者在文化精神上卻是同源的、共通的。究其原因,中國文化系統(tǒng)中各要素所蘊含的詩學智慧的核心內涵是一致的??偟膩碚f,藝術的功能有二,首先是敘事的,其次是詩性的或審美的。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詩性傳統(tǒng)的不同決定了審美方式的差異。西方藝術起源于模仿,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二元的,中國藝術則發(fā)端于古人天人合一的生命體驗,講求物我合一的精神表達:“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薄抖Y記譯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譯注本,第103頁。在此基礎上,人對于天地萬物的感受、闡發(fā)也與主體生命的內省聯(lián)系在一起?!扒雷兓髡悦?,《周易》,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8頁。與西方上帝造人的神話不同,在中國先民的文化觀念中,人是天地化育而成的,與自然萬物一體共生。正是這種獨特的生命哲學孕育了中國藝術獨特的詩性結構。一方面,人內在之“性”與外在的生命活動相互作用便產(chǎn)生了最初的審美活動和詩性體驗,基于這種體驗,中國古典美學逐漸形成了“風骨”“氣韻”“氣質”等與生命活動相關的藝術批評命題。另一方面,與西方藝術注重現(xiàn)實表現(xiàn)或形式抽象不同,中國藝術更加突出直覺感悟,其表達的核心既非純粹自然的、具象的,又非純粹意念化的、抽象的,而是介于虛實之間,與“性命”相互對應。
凝結與表現(xiàn)生命活動的審美感悟催生了藝術的語言符號和話語體系。中國藝術的話語系統(tǒng),應運于其獨特的詩性結構,生發(fā)和積淀于深厚的古典哲學土壤之中。西方哲學重視分析,因此西方藝術便從寫實、模仿走向抽象、碎片;中國藝術恰恰相反,試圖將零碎而雜亂的體悟凝結起來,強調人與自然的整體性、對應性。與此相應,在語言系統(tǒng)內部為了解決“言不盡意”問題,“立象”作為中介可以達“意”,“意象”成為了中國藝術和審美活動的基本元素。
大凡討論中國藝術或審美活動必涉及“意象”,意象不同于西方藝術中的“實像”,更多地體現(xiàn)為與自然相和諧,承載審美主體感悟的整體,意在象先又渾然一體。因此,意象產(chǎn)生的過程可以視為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生命移植過程,不同意象的組合、碰撞便構成了充滿生命力的藝術詩性。換言之,詩性其實就是藝術感悟與藝術形式相結合所產(chǎn)生的獨特審美氣質與肌理,為一切藝術門類所共有。只因為藝術與審美活動發(fā)端于詩歌,人們便把這種特性稱為詩性。同一文化系統(tǒng)中所包含的不同藝術門類在詩性精神上往往是同源共生的,中國的詩歌和雕塑對意象的同質追求,對生命和感悟的一致重視,便是最好的例證。文人詩是中國詩歌未曾間斷的主流,此類詩歌之意象由賦、比、興三者對直覺體驗的共同作用而構成: “賦”就是“直言其事”,立“象”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比興寄托,遷想妙得,以隱喻表達瞬間的感悟、思考,又構成了“意”?!跋蟆迸c“意”二者有機統(tǒng)一,虛實相生便開拓出無限的思維空間,激蕩著強大的精神動力,從而把理性與感性、文化經(jīng)驗與生命感悟整合在一起,微言大義,盡得風流。與詩歌重視“意象”的塑造一樣,中國雕塑自古以來便不像西方那樣要求達到以解剖為基礎的結構真實,而更重視營造可供感悟、體驗的詩性空間。故此,中國雕塑的形式更加開放和自由,圓雕、浮雕、影雕兼而有之,寫意大于寫實,傳神重于造型。最典型的例證莫過漢代以及六朝陵墓的石刻與造像藝術,這類雕塑集中反映了中國民間雕塑樸實而超然、雄強而渾穆的特征,這顯然與宗教雕塑嚴格遵照儀軌的造型傳統(tǒng)截然不同,開創(chuàng)了中國雕塑的寫意詩性傳統(tǒng)。遺憾的是由于民間雕塑沒有進入中國古代藝術的系統(tǒng),這種可貴的傳統(tǒng)很快便終結了。但是,從上文的梳理,不難看出,在中國的文化系統(tǒng)中,作為一切藝術精神取向本質根源的詩歌與雕塑,都是以意象表現(xiàn)為核心的,在這一點上,詩性是同源共向發(fā)展的,只是“象”的呈現(xiàn)方式與“意象”的內在機制有較大不同。這一關鍵因素決定了中國雕塑復歸寫意詩性傳統(tǒng),建立雕塑藝術的文化必然性。
二、寫意雕塑的詩性結構與運作方式
中國古代,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以寫意和意象的創(chuàng)造為核心內涵的中國雕塑詩性傳統(tǒng)未能如詩歌那樣得以延續(xù)。近代以來,中國雕塑又長期以西方為參照物,注重以科學性與模仿真實見長的現(xiàn)實主義雕塑,完全忽視民族文化的自覺,這種情況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才逐漸得以改觀。有學者認為,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探索之后,“寫意雕塑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文脈的接續(xù)與延展”,朱劍:《中國現(xiàn)代寫意性雕塑發(fā)展脈絡初探》,《美術》,2018年第6期,第104頁。 此言頗為準確。一方面,正是由于中國藝術在詩性的本質內涵上具有同源性與共同性,吳為山先生倡導的以寫意與意象創(chuàng)造為審美追求終極目標的“寫意雕塑”才得以真正彰顯民族雕塑藝術本質的詩性精神,使雕塑這一藝術門類與中國的歷史文脈相呼應,正式回歸詩性傳統(tǒng)。另一方面,雕塑作為獨立的藝術門類,寫意雕塑作為獨特的藝術取向,其詩性自然有著不同于其他藝術的內部結構與運作方式。
寫意雕塑的詩性來源于詩歌,取自于詩歌,卻又不同于詩歌。對此吳為山先生有一段精準的論述:“雕塑乃至整個造型藝術中的‘意’,與其他藝術門類中的‘意’又存在更為明顯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在于造型藝術之‘意’是與‘象’聯(lián)系在一起的,確切地說是‘意象’?!眳菫樯剑骸秾懸獾袼苷摗?,《美術研究》,2004年第1期,第80頁。 寥寥數(shù)語精辟地指出了雕塑這類造型藝術在“意象”的創(chuàng)造及寫意方式上與其他藝術門類的差異,更深刻地揭示了雕塑詩性的內部結構。更進一步說,中國藝術諸門類都涉及意象創(chuàng)造,唯獨三維的造型藝術可以將“意”與“象”結合得如此鮮活、緊密,無需轉化,可供直覺。文學領域中的詩歌是單向度的,它將作者的直覺感悟轉化為語言符號以供閱讀,往往需要通過反復吟詠、澄懷味象,還需結合音韻、節(jié)奏等諸多相關知識,才能生成接受者的審美體驗,其過程相當復雜,瞬間的直覺已經(jīng)無法感受。較之詩歌,繪畫、音樂審美體驗更為直接,然而也僅是可供視聽,無法形成直覺瞬間的通感。雕塑藝術意象的生成與呈現(xiàn)最為直接,以最具穿透力的直覺體驗直擊心靈,使人共鳴而產(chǎn)生震撼。因此就不難理解“這種‘意象’的表現(xiàn)形式是‘形’與‘型’”,也就是雕塑獨特的詩性結構方式與別的藝術門類之間的差異。首先,“型”是雕塑藝術詩性審美的外在形式基礎,它是具備科學要素的、三維的、直覺綜合的,好比構成詩歌所需要的外在語言符號和音韻、節(jié)奏等因素,沒有這樣的基礎就無法產(chǎn)生賴以生發(fā)雕塑詩性的想象、思維空間。其次,“形”是雕塑之“意”的反映方式,如同詩歌所描繪的內容、風格、情感方式等內蘊的直覺感悟,可以是奔放的、熱情的抑或是朦朧的、婉約的。所謂“詩之喻釀而為酒,形質俱變”,吳喬:《圍爐詩話》,《清詩話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整理本,卷3第77頁。 變的過程就是悟的過程,“詩道在妙悟,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眹烙穑骸稖胬嗽娫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整理本,第290頁。 經(jīng)過體悟,主觀感受化為氣韻,精神之“形”醞釀于胸,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在動力。雕塑也是如此,通過創(chuàng)作者對外部存在反復的把握、體味、想象接近于本然,從生命內部汲取、凝結、提取事物的意味與理念。最后,將“型”與“形”合二為一,生發(fā)意象。對二者相互激蕩、碰撞、迸發(fā)之下的瞬間性把握,就是對詩性的把握,將那個瞬間的意象凝固住,使之成為永恒,是所有藝術的使命。詩歌化意為形需要以文字為載體,對語言符號進行轉化,方能構成意象;雕塑則是直接將“形”與“型”結合,以“形”為“意”,以“型”立“象”,捕捉充實又空靈的詩性瞬間,以彰顯生命最真實而又最超然的狀態(tài)。據(jù)此,就不難理解“意象”與一般外在之“像”的差別,中國“意象”與西方“抽象”“意味”的差異。更進一步分析,這種差異源自中西詩性結構的不同:西方藝術通常將“意味”與“實像”分而置之,突出理性精神、科學精神對現(xiàn)實的他律性介入;而中國的藝術意象與寫意精神、自然萬物、文化根絡互相貫通,著重體現(xiàn)了自律、自主的感性力量,著重保留、表現(xiàn)生命感悟的痕跡與肌理。具體到中國人物雕塑詩性的表達上就體現(xiàn)出吳為山先生所指出的雕塑寫意的三方面特征:“形態(tài)夸張意象;形體凹凸隱顯的質感意象;人物瞬間神態(tài)的意象。”吳為山:《寫意雕塑論》,《美術研究》,2004年第1期,第81頁。 如果對這三類意象展開逐一分析,就可以探尋到其深廣的詩學根源。形態(tài)夸張意象所代表的詩性是生命、情感的張揚,充滿了韻律和諧的節(jié)奏感,有音樂美;形體凹凸隱顯的質感意象,通過靈動著詩歌式的平仄、結句的長短、疊韻復沓般的寫意造型語言對反映人物本質特征的意象進行表現(xiàn),彰顯繪畫美、建筑美;而人物瞬間神態(tài)的意象,更是中國寫意雕塑的獨有特性,表現(xiàn)出詩性之靈感,千古一瞬,短暫的凝固散發(fā)出人性之光輝,是整個詩性審美過程的頂峰和高潮。
在《雕塑的詩性》一文中吳為山先生對寫意雕塑的具體創(chuàng)作過程有一段極為精辟的論述:“雕的過程,就是刪繁就簡的過程,是減法,減得只留下筋骨、靈魂;塑的過程,就是添加的過程,是加法,加上原本屬于作品的那部分;雕塑就是推敲,過程無論是長是短,終是以一瀉而下,或是以天然去雕飾而呈現(xiàn)?!眳菫樯剑骸秾懸獾袼苷摗?,《美術研究》,2004年第1期,第80頁。 這短短幾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中國寫意雕塑在意象構成、詩性運作方式上獨特的文化密碼。雕塑的過程是雕與塑的結合,是意與象的結合,是形與型的結合。雕的過程構成了意,需要抓取人物精神心理活動感官化最突出的一個片段、一個瞬間,是創(chuàng)作者觀察、體悟、篩選、提煉的過程;塑是立象,通過造型、夸張、質感將人物的精神留存下來,將人物的靈魂展示出來;雕與塑的結合、推敲、激蕩,外師造化,內蘊感悟,參悟自然,融匯萬物,最終涌現(xiàn)了詩性,回歸了人類情感母性的源頭。中國的古詩也講推敲,但有著不同的情感處理方式,也就產(chǎn)生出不同的審美效果,詩性以這樣的方式展現(xiàn)出它內涵的豐富。李白、蘇軾、辛棄疾這樣的豪放派詩人在激蕩出詩性的瞬間不加節(jié)制,使其一瀉千里,產(chǎn)生落差,便有了崇高;杜甫、賈島這類詩人講詩法、講境界,善于將妙悟的瞬間婉轉迂回地呈現(xiàn),便產(chǎn)生了渾厚。優(yōu)美、瑰麗、恣肆……凡此種種不同的詩性皆來自于不同的推敲,但無論哪一種都是令人流連忘返的。人物雕塑的詩性方式較之詩歌更加復雜,詩歌文學化的語言往往表現(xiàn)一時所感,寫景狀物也多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人物雕塑則不同,它塑造的是跨越時空而躍動的鮮活生命體,精神心理也在不斷變化之中,想要通過一個瞬間的凝固全面把握一個深邃鮮活的靈魂幾十年甚至一生的取向,其難度可想而知。但是,相對于詩歌,雕塑也有其優(yōu)越性:造型、體態(tài)、神情的表現(xiàn),生動可質感、可直覺,因而更加開放,接受起來會更加容易,傳達情感,直指心靈深處,沒有間隔,透過寫意雕塑,不同民族的人在不長的時間,便可以更深入而有效地體味中國文化的力量。雕塑之詩性較之作為文學的詩歌本身更具穿透力。總之,深入理解吳為山先生寫意雕塑的詩性機制,可以加深對寫意雕塑文化定位與藝術特征的認識,以便于從個性和普遍性兩個方面、從精神終極價值的維度擴展其審美內涵,標定其深廣的歷史價值。
三、新時代寫意雕塑的詩性延展
雕塑詩性延展到詩歌已經(jīng)發(fā)生了方式的轉換。從詩性功能或類型上講,詩歌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朦朧詩、印象詩等,一般是單一的、不可兼得的;雕塑則不同,通過以現(xiàn)實為基礎的造型和內蘊意態(tài)的質感,將敘事、感悟、審美融于一個瞬間,一并展現(xiàn)出來。體態(tài)語言、心理情緒是人類普世的語言,寫意、意象是中國特色的文化基因,二者相結合可以迅速促成不同文化傳統(tǒng)之間的靈魂對話,通過情感共鳴的方式暢快地交流與溝通。
因此,寫意雕塑藝術可以通過詩性的傳遞,使人類的靈魂相互對話、交流、理解,對于建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文化傳播力意義重大。近年以來,以吳為山先生為首的藝術家群體致力于推動寫意雕塑走向世界,取得了許多重要創(chuàng)作成果:孔子、老子以雕像的形式走遍世界,馬克思雕塑重返故鄉(xiāng),勤工儉學群像落成法國,吳為山先生當選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等等。這些成就的取得說明寫意雕塑已經(jīng)獲得了世界藝術界的廣泛認可,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靚麗名片。
“為了人類靈魂的對話”是吳為山先生一以貫之的創(chuàng)作目標。吳為山:《為了人類靈魂的對話》,《光明日報》,2013年1月8日。他的許多作品都非常成功地展現(xiàn)了“對話”這一主題:“超越時空的對話”讓齊白石與達·芬奇兩位藝術巨匠分立一葉扁舟的兩端,共同徜徉世界文明的海洋,這樣的意境取自于詩;獲得羅浮宮國際美展金獎的《天人合一——老子像》向世界展現(xiàn)了老子哲學與宇宙自然的對話;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系列雕塑,每一件都令人感受到慘痛、驚厥、凄涼,是當代與歷史的對話,是與罹難者的對話。凡此種種都記錄著文化、文明的變遷,承擔著中國藝術對于世界文明進程的使命和責任。把握與推動這種精神交往式對話的內在力量正是中國古老而獨特的詩性傳統(tǒng),雕塑的寫意與造型正是通過對詩性傳統(tǒng)的取材、轉化、想象,演繹出超越詩性文化母題的更豐富的展現(xiàn)形式,使當代人可以直觀、觸碰歷史人物的靈魂。寫意雕塑的造型融合了生命之詩、感悟之詩、文化之詩,是中國雕塑藝術的獨創(chuàng)。
吳為山先生堅信中國文明只有“走出去”,與世界文明平等地交流、對話,才能不斷地進步。在此過程中,詩性是突破時間、空間、語言、種族等背景障礙的獨特機制,因為從本質上說,中西藝術的對話、交流本身是文化傳統(tǒng)的碰撞,而文化傳統(tǒng)本質上是詩性的傳承與創(chuàng)造,在中國這種創(chuàng)造大多以寫意表現(xiàn)??梢哉f,寫意雕塑是破解中國詩性的密碼,是在世界舞臺上展現(xiàn)中國文明的成功典范。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大多數(shù)人的童年始于讀詩、背詩,中國的詩性傳統(tǒng)正是以這樣的方式代代不息、蓬勃發(fā)展。吳為山先生曾多次談到父親對他的詩教。應當說,寫意雕塑的巨大文化力量與獨特詩性,與吳為山先生幼年所受的詩歌熏染是分不開的,這是他藝術詩性最初的土壤。經(jīng)過數(shù)千年,詩和美深入中國人的性格,成為中華文化的基因,化無形為造型的寫意雕塑才有了強大的文化傳統(tǒng)背景和力量源泉,得以繁榮于世界舞臺。如此,詩性就成為了中國文明的初心,同時也是中國藝術的初心,寫意雕塑的初心。
〔責任編輯:來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