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心
十二三歲的少年弒父、弒母的惡性事件發(fā)生令國人震驚。盡管這是極為罕見的個別現(xiàn)象,但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危害卻是巨大的。
青少年犯罪是家長特別擔心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特別關注的問題。如何減少或避免青少年犯罪,是社會各界應該特別重視、認真思考的問題。 家庭、學校、社會都擔負著教育青少年的責任。這三者對青少年來說,就像一座“綜合加工廠”。缺少哪一道“工序”的加工,都不可能培養(yǎng)、造就出人格完善的人來。而家庭教育,則是這個“加工廠”的第一道“工序”。家庭是青少年出生的地方,又是青少年生活最為長久的場所。家庭是同青少年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小環(huán)境”,對青少年的影響極為深刻,最為持久,甚至伴隨終生。家庭教育不當,家庭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一般來說,犯罪的青少年,其家庭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缺陷家庭,即家庭結構有某些缺陷,如離婚家庭、再婚家庭、喪父或喪母家庭、空巢家庭等;第二類是存在不良影響的家庭,即家庭結構雖然正常,但其中卻有各種不良影響;第三類是管理教育不當?shù)募彝ァ?/p>
對子女影響最大的是父母離異家庭。當然,父母離異不一定直接導致子女犯罪,但往往容易使子女接觸某些犯罪誘因。父母離異對子女的消極影響,不是離異行為本身,而是整個離異過程。有的夫妻離異,往往無休止爭吵,把子女當“出氣筒”,在子女身上任意發(fā)泄不滿情緒;或是為爭取子女支持,互相攻擊,或是把子女當成“拖油瓶”,推來推去;離婚后,子女的生活、教育、管理問題沒有著落等等。這一切,使子女自卑、畏懼、苦悶、煩惱,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刺激。
再婚家庭主要是繼父或繼母同子女的關系問題。對孩子不能一視同仁,親者受寵愛、疏者遭歧視,這種不公正的態(tài)度,極易引起孩子的不滿、仇視、反抗,嚴重的離家出走,誤入犯罪群體中。由于父母對子女有親有疏,兄弟姐妹之間也容易不和,以致出現(xiàn)對立、仇視,甚至發(fā)生家庭暴力。
喪父或喪母的家庭,最突出的問題是家長既要當爸爸,又要當媽媽,壓力大,精力不足,疏于照料、管理、教育、監(jiān)督。
所謂“空巢家庭”,即父母雙雙外出打工或出國工作、學習,把孩子單獨留在家里,只是提供生活費用,沒人管教、放任自流,完全處于“放養(yǎng)”的狀態(tài)。
結構完整但存在不良影響的家庭, 是指家庭成員本身,如父母或兄弟姐妹品行不端,有不良行為或犯罪行為,或價值取向有嚴重偏差,對青少年產(chǎn)生惡劣的影響。家庭成員行為和品德不端,價值取向有偏差,就不能對青少年的行為做出正確的評價和引導。該反對的,卻支持或默許;該肯定的卻反對。這會導致青少年思想混亂,是非不分,善惡不辨。
有的家庭成員素質低下,無人有能力協(xié)調(diào)家庭矛盾,化解糾紛,常常為一些瑣事爭吵不休,甚至發(fā)生家庭暴力,或是因無能為力而撒手不管,或是依仗家長權威,采取粗暴的方式方法強行制止。這些粗暴、野蠻的行為,不僅給青少年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會使他們焦慮、憂愁、惴惴不安,一旦在家庭里得不到溫暖,難以忍受家庭矛盾糾紛的困擾,便會外出尋求安靜和歡樂,這會給壞人以可乘之機。
在管理教育不當?shù)募彝ィ议L缺乏起碼的治家和管理子女的能力,或是在子女面前威信不高,缺乏應有的權威性。大人說話孩子不聽,不順從,致使子女肆無忌撣,為所欲為。
有的家長對子女嬌慣溺愛,遷就放任,使子女追求享樂,物質貪欲不斷膨脹;有的把子女擺得地位過高,視為“小皇帝”,一家人圍著孩子轉,有缺點毛病舍不得嚴加管教,致使子女固執(zhí)、任性、執(zhí)拗、頑劣、膽大妄為。
還有的家庭家長外出打工、夫妻關系不和、家庭經(jīng)濟困難,對子女冷漠,照料不周,學習不關心,品德不管教。有的甚至歧視、唾棄,使子女自卑、孤僻、憤恨,尋機反抗或報復。
有的家長缺乏修養(yǎng),脾氣暴躁,常常采用粗暴訓斥或打罵體罰手段。這不僅損害家長和子女的關系,喪失教育的主動權,而且會傷害孩子身心健康,使之變得粗暴野蠻。當孩子忍無可忍之時,實施報復的首要對象便是家長,不能報復家長,就采取同樣的手段對他人施暴,以求通過發(fā)泄獲得心理平衡。
家庭怎樣預防青少年犯罪
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有效地預防和減少犯罪,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家庭、學校、社會要相互配合,密切協(xié)作,優(yōu)化青少年成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由于家庭是青少年生活時間最多、也是最主要的生活環(huán)境,家長和子女關系密切,接觸多,共同生活時間長,因而對青少年影響最大。所以,在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中,家庭擔負著最主要的責任。
第一,要注重兒童早期思想品德教育。
青少年犯罪一般不是突發(fā)的,往往有個發(fā)展過程。孩子小時候,有的家長覺得還不大懂事,管教也沒用,就放任自流。這很容易讓孩子養(yǎng)成不良行為習慣。兒童時期,由于缺乏犯罪能力,問題還不大;到了青少年期,具備了犯罪能力,在外界不良環(huán)境影響和驅使之下,就很容易犯罪。因此,加強早期思想品德教育,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給孩子打好“底色”,防患于未然,是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最重要措施。
第二,要講究教育方式方法。
嬌慣溺愛,放任自流,會使孩子缺乏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助長孩子的不良行為;打罵體罰,管理教育態(tài)度粗暴、手段野蠻,會使孩子精神上受到創(chuàng)傷,強化逆反心理。家長應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學知識,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征,采取適當?shù)姆椒ǎv究教育藝術,力戒“任性而為”走極端。
第三,家長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以身作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奔议L是孩子最直接、最經(jīng)常的模仿對象,家長的言行舉止,很容易被孩子效仿。家長言行舉止不文明,道德品質、行為習慣上有問題,會對孩子產(chǎn)生不良影響。這樣的家長沒有威信,管教子女理不直、氣不壯,子女不會服從。教育方式方法固然很重要,但家長自身的素質更為重要?!罢n子課孫先課己”。家長要嚴于律己,希望子女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應率先垂范。
第四,處理好家庭關系。
家庭關系和諧,生活幸福,會促使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家庭關系緊張,矛盾重重,孩子就會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傷害,甚至心理變態(tài)。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夫妻間有矛盾,要共同努力協(xié)調(diào)、處理、解決,盡量不要使矛盾激化。夫妻關系實在難以維持,可以離異,但要采取慎重態(tài)度,最好是和平分手,不要非得“打破頭”、打成仇人再分手。離婚時,要切實處理好子女的撫養(yǎng)、教育和管理問題。不管孩子跟誰,都要按照憲法和婚姻法規(guī)定,盡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任何人不得借故推卸。重新建立的家庭,不論是繼父還是繼母,對子女都要一視同仁,有沒有血緣關系,都要關心、愛護、幫助,做好受傷心靈的安撫,盡心盡力撫養(yǎng)教育,不得歧視非血緣子女。在單親家庭里,家長的生活負擔要相應沉重一些,但也不是沒有條件撫養(yǎng)、教育好子女,應自信、自強,引導子女在困境中生活、成長。
第五,要特別關心犯有罪錯的子女。
子女犯有罪錯,對家長是沉重的打擊。但如果真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抱怨也沒有用,放棄挽救教育的責任是道義和法律不允許的。對待這樣的子女,家長更應特別關心、體貼,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他們棄舊圖新,增強改正罪錯的勇氣。在教育時要有極大的耐心,不要操之過急。千萬不能放棄這些孩子,放棄就會把他們重新推向犯罪的深淵。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周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