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江
我在農村初中從事語文教學二十多年,深切體會到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存在容量少、氣氛差、效率低的現(xiàn)象,很多語文課堂啟而不發(fā)、枯燥乏味,“引人入睡”;在課堂上,學生有的搞小動作,有的東張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實則“身在曹營心在漢”,有的精神不振、懨懨欲睡。究其原因,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出現(xiàn)了問題,缺乏吸引力。如何將語文課堂變成激情的課堂、充滿朗朗書聲的課堂、收獲審美體驗的課堂、升華思想情感的課堂呢?呂淑湘說過:“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根本問題是語文教師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對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提升、整合。
一、課堂語言藝術的提升
語文教師的語言,要有新聞發(fā)言人的語言規(guī)范,有外交家的語言嚴密,有政治家的語言智慧,有電影演員的語言形象,有相聲演員的語言幽默,有人民群眾的語言通俗。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利用教學實踐的重要條件,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
課堂形式千變萬變,但無論如何變化,總脫離不了對語言的使用。語文教學是把課文中每一件具體生動的事、每一個個性鮮明的人、每一句深入淺出的話,通過教師的教學語言作用于學生的耳目、滲透于學生的心田,令學生在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李燕杰教授曾經說:“講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動的事例、最感人的情節(jié),要繪聲繪色,要細致刻畫,使聽眾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碧丶壗處熡阡糁v朱自清先生的《春》,用這樣一段話開場:“我們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現(xiàn)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所以古往今來,很多詩人就曾經用彩筆來描繪春天美麗的景色?!边@段話,繪聲繪色,有景有情,使教學語言格外形象和精彩。
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提升課堂語言藝術。
二、課堂教學手段的提升
在農村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的模式是“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課堂是教師的舞臺,語文課是教師的“獨角戲”,久而久之,教師感到疲憊、煩瑣,學生感到枯燥、厭煩。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的推進,現(xiàn)代教育手段迅速普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恰當運用多媒體,對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影視等進行綜合處理,創(chuàng)設圖文并茂的教學情景,使抽象深奧的問題直觀化、形象化,既豐富了教學內容,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對語文教學起到了輔助作用,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創(chuàng)設直觀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我們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利用投影、錄像、音樂、動畫等優(yōu)化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語文課堂“活”起來。多媒體的運用不受時間的限制,可以將無聲的語言鮮活地呈現(xiàn)出來,將平實的教學內容生動地再現(xiàn),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融于一體,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語文學習,這是傳統(tǒng)教學中粉筆加黑板無法替代的。
2. 利用直觀形象,突破課文重難點
在教學中,由于受時空限制,許多教學內容局限于課本,教師的語言表述無法達到窮盡文本深層內涵的目的,因而教師要借助多媒體,變抽象為直觀、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給學生創(chuàng)設身臨其境的教學環(huán)境,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構建一個躍動的思維空間,為學生實現(xiàn)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利用多媒體手段,增大課堂容量
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可節(jié)省大量的板書時間,以盡量展示更多的教學內容。如在教《故鄉(xiāng)》一課時,在啟發(fā)學生思考回答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對“我”和對生活態(tài)度等方面有何變化以及變化原因的基礎上,教師利用投影,將少年閏土、中年閏土的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觀察其不同之處,等學生回答完畢后,就可以及時顯示出完整的板書設計,比傳統(tǒng)的板書效率高、效果好,而且教師還可以利用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遷移訓練: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一個熟悉的人的外貌,寫出其變化。寫完后,指名學生讀一讀、評一評,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課上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得到了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
總而言之,恰當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能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使教學生動形象,把學生領入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讓學生輕松、愉快、主動、有效地學習,從而達到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課堂組織形式的提升
優(yōu)秀的教師有豐富的課堂組織經驗,讓學生通過高效的課堂教學提升語文素養(yǎng)。新課程標準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語文教師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組織,構建目標導學、小組合作、探究展示、精講點撥的課堂模式,提高教學實效。
1. 目標導學
教師要按照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精心設計導學案。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解讀教材,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把握重難點,定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手段,形成初稿;再將具體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特別是具體操作層面上的方法、技巧寫入導學案,修訂導學案,使導學案最優(yōu)化。學生課前預習時,在“導學案”引導下,先自己讀書思考,完成學習目標中的任務。學生可邊讀邊思考、邊記錄、邊查資料等,達到先學后教的效果。
2. 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那種全體學生面向黑板,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的束縛。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每組4~6人。學習小組成員可以根據(jù)性別比例、興趣傾向、學習水準、交往技能、守紀情況等合理搭配,即每個組的成員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而且各組之間的水平必須大體持平,這樣做既有利于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又有利于小組內成員互補互助,為以后的小組合作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習小組成員圍坐在一起,以便啟發(fā)引導之后,學生面對面地進行小組討論。每組選定一個小組長,組織小組的學習活動。在小組合作學習期間,教師要進行巡視,對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指導。如小組成員中有的學生態(tài)度不夠積極,有的學生合作不夠友好,有的學生膽小不敢發(fā)言,有的學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就和別人爭吵,這些都要具體指導,以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
3. 探究展示
教師在課堂上以導學案為載體,以小組學習為形式,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實現(xiàn)了師生互動和對話交流,改善了傳統(tǒng)的教學關系。課堂上學生把自主學習中遇到的疑點、難點、重點問題提出來,通過與小組同學進行討論探究,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根據(jù)問題的特點,教師可再提出拓展性問題讓學生回答,也可以讓個別學生在黑板上展示。教師應糾正學生展示或回答時的知識性錯誤或不準確的地方,評價回答或展示的內容,匯總學生交流展示中出現(xiàn)的問題,準確把握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遇到的疑點、難點、重點問題,為精講點撥做好準備。
4. 精講點撥
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探究中存在的問題,對重點、難點、易錯點進行精講點撥,為學生答疑解難,總結答題規(guī)律,指導答題方法與思路。教師的精講點撥要有側重點,要做到“三講三不講”?!叭v”是指:講重點——對今后學習乃至終生發(fā)展有基礎性作用的知識和學科思維方法,或從來沒接觸過的知識;講難點——對大部分同學不會的問題,分析其難點,務必讓學生透徹理解;講易錯點、易混點、易漏點——這些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地方?!叭恢v”是指:學生自學已學會的不講;學生通過思考、交流、討論、探究能夠弄懂的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有些知識雖不超課標,但難度較大,可不講)。教師精講點撥的時間不能太長,一定要給學生預留一些時間,因為主角是學生,受益的當然應該是學生自己。
通過構建目標導學、小組合作、探究展示、精講點撥的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前預習、小組合作、探究展示、教師點撥等有機結合起來,在合作、競爭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四、課堂有效教學的提升
農村語文課堂要實現(xiàn)有效教學,就必須提升教學效率。所謂“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有效教學”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改進課堂教學行為的一種鞭策和動力。語文教師要樹立為學生發(fā)展服務的教學理念,建立和諧的教學氣氛,讓教學煥發(fā)出生命力。
1.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新課程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人際交往與心靈溝通,教學雙方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共享知識、分享得失,展示獨特的個性和生命智慧,體驗成長和創(chuàng)造的愉悅和幸福,從而實現(xiàn)教學的價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從“教會”轉為“會教”,學生要從“學會”變?yōu)椤皶W”。學生迷路時,教師不輕易指明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別方向;學生畏懼時,教師不是拽著他走,而是喚起他的內在動力;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讓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2. 建立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教師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Γ鹬貙W生的個體差異和獨特體驗,真正建立起激發(fā)學習熱情、促進思維發(fā)展、激起自主創(chuàng)新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氣氛下,學生必將以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tài)投入學習中,在對話交流中學習、領悟知識,生發(fā)出經驗和情感體驗,使創(chuàng)造的潛能充分激發(fā)出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量:一是充滿對學生的愛心。教師要走進學生心靈,要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二是激發(fā)學生的成功欲望。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的語言,激起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形成探究動機;要注意對學習成功者的贊許,對學習困難者的幫助,對學習暫時失敗者的友善,使他們在互動中競爭,在互動中發(fā)展,在互動中分享,在互動中樹立自信。三是要學會觀察,學會傾聽,學會等待。多給學生一點讀書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次表達、傾訴的機會,多給學生一份體驗成果的喜悅。教師要迅速、敏捷而準確地做出分析、判斷,果斷地解決各種問題,恰到好處地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偶發(fā)事件,因勢利導地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矛盾和問題。
參考文獻:
[1]屠大華.現(xiàn)代教育理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2]王鑒.課堂研究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劉錫軒,丁恒,侯曉音.計算機運用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4]靳健,石義堂.現(xiàn)代語文教育學[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