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紫砂的本質(zhì)是一種質(zhì)樸。紫砂是從陶過來的,最初的陶就是一種質(zhì)樸的、跟我們的生活隨時相伴的東西。紫砂也是,我們每天都要喝茶,茶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追求的就是它的質(zhì)樸?!?/p>
一直以來,人們總以“世間茶具稱為首”來贊譽紫砂壺,久而久之,紫砂和茶壺之間自然就畫上了等號,仿佛凡紫砂必指茶壺。其實,這只不過是積習成俗的觀點,紫砂泥除了在茶具方面有傲人的成績外,還承載了更多器型的展現(xiàn)和紫砂藝人的情感。
王瀟笠:以我心塑仁善之相
86版《西游記》中“觀音菩薩”的形象深深印在一代人的心中。而佛像雕刻家王瀟笠就長了一張酷似“觀音菩薩”的臉,她將此歸因于“相由心生”。
王瀟笠出生在中國北方雕刻藝術的重要發(fā)祥地——河北曲陽,受傳統(tǒng)佛教造像藝術的熏陶,自幼喜歡擺弄石頭,進入曲陽雕刻學校后專攻石雕,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91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期間,中央美院的李化吉教授為制作一幅紫砂壁畫《釣魚臺史記圖》,選了3名學生一起去宜興幫助他完成,王瀟笠就在其中。
“初次接觸紫砂泥時,覺得紫砂非常柔,可塑性很好,很容易捏出造型來,和以前做石雕又沉又硬的感覺非常不一樣,所以我覺得這個地方非常適合我。另外,我先生的家也是宜興的,所以我和宜興結下了深深的緣分?!?/p>
宜興陶藝傳承了幾千年,但一直在生活器皿、仿生瓷等實用性較強的圈子里打轉(zhuǎn),直到現(xiàn)代才發(fā)生變化,從瓶瓶罐罐轉(zhuǎn)到了人物雕塑。
而王瀟笠的介入,為宜興陶藝再添新品類——紫砂佛像。如果說,她不是紫砂佛像的先驅(qū),至少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推手。因為,她所具有的佛教藝術創(chuàng)作資歷是宜興本土藝術家所不曾具備的。從實用器皿到神佛造像,不僅僅是一個創(chuàng)作題材的增加,最重要的是一個空間的提升。在王瀟笠手中,紫砂泥由過去被使用、被把玩的俯視空間轉(zhuǎn)而進入了一個被仰視、被頂禮膜拜的神圣空間,使紫砂材料增添了前所未有的神性。
不過,這個探索過程是相當艱辛的。紫砂佛像的體量要遠遠大于實用器物,其捏塑成型、燒造為器的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況且,佛像本身的造型,要比實用器皿復雜得多。如《千手觀世音菩薩像》《笑口常開》等,這種從石雕移植來的佛教造型,對紫砂工藝來說,無疑是個挑戰(zhàn)。
“首先,石雕最直觀地說,就是在一塊石頭上做‘減法’,只要掌握好刀工,你要直線,順著刀尖去刻,它就是直的;但紫砂是柔的,因為柔反而更難掌控。所以做紫砂雕塑要不斷地去實踐,才能表現(xiàn)出其潤感、線條美和材質(zhì)美,體現(xiàn)出紫砂的魅力所在?!?/p>
王瀟笠之所以能夠應對自如,一是自幼的歷練,更重要的是她的虛心好學,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提高的機會。像《思惟菩薩》的表現(xiàn)、 《阿難》的塑造、 《唯心自在》的坦陳,都體現(xiàn)了她在“西部尋根之旅”中西部石窟造像對她心靈的震撼。
“做雕塑確實很辛苦,想要做好一件作品,必須全身心地去創(chuàng)作。”她回憶當時剛來宜興時,不僅創(chuàng)業(yè)艱苦,生活上也比較拮據(jù),回家的路程又比較遠,所以當時3年沒有回家。 “3年沒見父母,甚是思念,回到家看到父母頭上已悄然爬上銀絲,心里特別酸楚,現(xiàn)在每每想起都很傷懷?!?/p>
王瀟笠很多作品的原型都來自生活,她會從佛造像、敦煌石窟、佛教的公案、佛教的書記中,甚至大自然中枯木的造型中獲得靈感來源。
“我很崇尚文化的力量,尤其是三教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的精神本原?!彼J為,儒家,拿得起,厚德載物,中庸和合,圓融瀟灑達大同;佛家,放得下,進退從容,清靜隨緣,智慧慈悲獲頓悟;道家,想得開,自然本真,逍遙樂道,謙虛淡定現(xiàn)輝煌。她用自己的心去把握儒、釋、道三教之“美”,堅持“以我心塑仁善之相,造智慧之生”,在追求藝術本真的同時,弘揚人間的真、美、善。
“紫砂雕塑雖說是眾多造型藝術中的一脈,但它的獨特性也是其他材質(zhì)的雕塑所不具備的。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我會繼續(xù)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斷地去學習進取,藝無止境嘛!我要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只要每天有一個小的進步,對我而言就是收獲?!?/p>
張愛成:打造茶案上的“寵物王國”
青翠大方的荷葉上,一男一女兩個小童在歡笑打鬧,活靈活現(xiàn);三只小巧精致的老虎,眼睛炯炯有神,神態(tài)各異,一個器宇軒昂,一個頑皮可愛,還有一個憨厚持重:喜樂的彌勒佛盤坐著,一手執(zhí)念珠,一手握布袋,大大的肚子,胖胖的臉蛋,大耳下垂,笑臉盈盈,甚是可人……神態(tài)逼真、極富神韻的茶寵擺件傳遞出種種美好、祥樂之感。
這幾件擺在幾案上的茶寵作品分別叫“好運連連” “虎虎生威” “常樂”,均出自茶寵界高手張愛成之手。
走進張愛成的“舞獅人”工作室,簡直就是進入一個茶寵王國,各種類別、各種造型、各種神態(tài)的小茶寵, “擺手弄姿”,自顧自地表現(xiàn)著自己的“喜怒哀樂”。
說到“茶寵”,從事這一行業(yè)近30年的張愛成或許最有發(fā)言權。
“不愛喝茶的人可能不太了解,茶寵,說白了就是喝茶人養(yǎng)的寵物。在把玩紫砂壺和品茶的過程中,很多茶友都會在自己的茶盤上擺放一些小物件,這些茶寵多是用紫砂澄泥燒制的陶制工藝品。雖然是時下一種新興的收藏品,但茶寵的歷史已經(jīng)很久遠了?!?/p>
據(jù)張愛成介紹,我們的紫砂前輩從明代開始就制作陶塑工藝品,作為幾案清供,有的成了茶寵“先驅(qū)”。目前,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就珍藏著不少這樣的紫砂文玩,有清乾隆時的“三連核桃” “梅花鹿”等。
張愛成從20多歲起就開始做茶寵,這些年,無關茶寵市場的走高走低、冷熱晴暖,他對茶寵制作的熱情與追求從未減弱。
“其實養(yǎng)茶寵的樂趣在于自身的參與,就像種花一樣,澆水、剪枝事無巨細,等到開花的一剎那,將會得到所有的滿足。做茶寵也是一樣,充滿著內(nèi)心的期待和心愿,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精心琢磨、雕刻之后,有一天忽然發(fā)現(xiàn)它宛如有了生命一般,活靈活現(xiàn)地站在你面前,此時,心中會是何等的欣喜?。 ?/p>
在張愛成的眼里,茶寵并不只是個擺件而已, “你對它付諸感情,久而久之,它對于你就是一個有感情的存在和寄托?!彼J為喝茶養(yǎng)生修性,養(yǎng)茶寵亦是如此。
“剛做好的茶寵會是很新的紫砂色,表面微微起砂,給人一種未開化的氣息。把它放在茶臺上,每天喝茶的時候也給它喝一口,在把玩中摩挲,長久滋潤,它的色澤就會慢慢地釋放出來,不是油亮的光,而是含蓄柔和的亞光色,手感也會越發(fā)圓潤?!彪m說茶寵玩法簡單,但張愛成也給大家提出了養(yǎng)茶寵的“一好二不要”。
普洱烏龍效果好。用烏龍、普洱這樣的發(fā)酵茶養(yǎng)茶寵最容易出效果,一般一兩個月就能出現(xiàn)變化,半年左右就能看到溫潤的效果,而綠茶則相對慢一些;不能泡。養(yǎng)茶寵不能老用剩茶泡,最好是一邊喝茶一邊用筆輕輕撫刷;不換茶。用一種類型的茶來養(yǎng)茶寵,接觸不同質(zhì)地的茶而令茶寵顏色不純。 “總結一下茶寵的養(yǎng)法,重點是‘不在于繁而在于用心’?!?/p>
從1989年開始學習紫砂泥塑工藝起,張愛成始終是一個我行我素,每天只行走在家和工作室之間的人。而正因為此,他才能始終保持那份為藝術傾其全心的精神。他所追求的,一是不斷為家人營造更高質(zhì)量、更美滿的幸福生活:另一個就是全力打造他的“茶寵王國”。
高群:在質(zhì)樸紫砂里實現(xiàn)詩意人生
“我之紫砂,清簡若素,一壺清茶,素履往也。心若無塵,你看到的是照向心靈的明月,聽到的是石上流動的清泉。我們做不了佛,不能開悟,卻可以在心里看清真實的自己……”素凈淡雅的茶室內(nèi),青煙裊裊。高群在輕吟剛剛寫好的一篇序言。這是伴隨了她20多年的習慣。每到夜深入靜時,她都會泡一壺清茶,褪去白日的喧囂與浮躁,讀一讀詩詞,寫一寫隨筆,記錄這一天的紫砂創(chuàng)作生活中的感悟。
在宜興紫砂陶藝界,素有“紫砂才女”之稱的年輕陶藝家高群,作為新時期的紫砂新秀,憑借極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對紫砂藝術深邃的理解,支撐起了非凡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漸漸顯露才華。
初見高群,是一種溫文爾雅、清新脫俗的感覺。這種優(yōu)雅的談吐,源自她與生俱來的文人氣質(zhì)和幼時的積淀。
兒時的高群,常常坐在外祖父的膝上聽他讀詩詞。在那一段段音律平仄、抑揚頓挫的誦讀中,她總能在腦海中鋪展開身臨其境般的恢弘畫卷。這些精煉華美的文字和詠嘆調(diào)般的韻律,在這個年幼的女孩心里扎下了根,她愛上了提筆作畫,持卷細讀的滋味,日日與詩詞、書畫相伴??恐杂浊趯W與天資聰穎,長大后的高群進入南師大專修美術專業(yè),從而打開了自己真正的藝術之門。
學成歸來后,高群開始嘗試將自己對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的藝術理解融入到創(chuàng)作中去,讓掌心中的紫砂煥發(fā)出神韻。
“我們中國的所有藝術講究的是神韻,對此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創(chuàng)意一個紫砂器,一般是先有詩詞,然后再將詩詞的意境以具象紫砂的形式表達出來。”
江頭夕陽醉,起風輕漁歌。漁舟隨波去,水映漁火明。 “這里不僅描寫了一幅漁民打漁豐收歸來時排成一排,從江邊往家趕的場景,還飽含著他們唱著歡樂的漁歌回家的喜悅心情。”對于詩詞中的意境,高群總會有與眾不同的思考與想象。在她看來,制作這把紫砂壺時,基于詩詞背景是打漁歸來,所以壺嘴以魚嘴的形式來設計,還體現(xiàn)了一個豐收的、好的寓意;壺把設計的是船槳,它的形狀類似魚泡泡,也是一種喜悅的體現(xiàn)。
“要人性化,你把那些動植物、甚至一些小蟲子擬人化以后,就會覺得它很生動,覺得它有感情。等完成一個作品后,就會感受到作者要表達的一個生命的存在?!?/p>
靈感從生活中來,作品回歸生活中去。這是高群從一開始做紫砂的本心。
“我覺得紫砂的本質(zhì)是一種質(zhì)樸。紫砂是從陶過來的,最初的陶就是一種質(zhì)樸的、跟我們的生活隨時相伴的東西。紫砂也是,我們每天都要喝茶,茶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追求的就是它的質(zhì)樸?!?/p>
高群作品的價位一般不會定太高,因為她希望讓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讓紫砂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 “走進我們的店,總有一款適合你。”
在工藝氣質(zhì)濃厚的紫砂行業(yè),如今的高群,作為全國青年優(yōu)秀工藝美術家,憑借著作品中透露出的才氣,屢獲大獎。其作品被海內(nèi)外收藏家和諸多博物館收藏。而她卻時刻提醒自己不忘文人初心,用她對詩歌的獨特理解詮釋傳承千年的紫砂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