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亞東 洪誠 孫光林 王盟盟
摘? 要:基于碩士研究生教育中缺乏實踐教學的問題,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教學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文章在土木工程類碩士研究生開設的《地下結構工程》課程的基礎上,結合碩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不足,從課程內容、實踐教學、小班授課等幾個方面給出了《地下結構工程》課程教學對策,以期提高土木工程類碩士研究生對課程的理解與實踐運用能力。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地下結構工程;課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表示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06-0117-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ck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 requirements for postgraduate courses are updated. Based on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ourse offered by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shortcoming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 course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is given from the aspects of course content,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mall class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postgraduate;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research
一、概述
隨著人口與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開發(fā)地下空間,實施城市可持續(xù)化”成為當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地下結構工程領域涵蓋了國民建設的交通隧道、水工隧道、礦山巷道、地下倉庫、地下工廠、地下民用與公共建筑、地下市政工程、人防工程、國防地下工程等9大方面。地下工程建設的重大需求必然需要掌握地下結構工程基礎理論與設計方法、施工工藝的高級研發(fā)和應用型人才。土木工程學科碩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需要相關知識體系支撐,而《地下結構工程》課程作為碩士研究生從事地下工程以及相關工程的基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知識儲備。
《地下結構工程》是土木工程領域碩士研究生從事地下工程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的重要修學課程。地下結構工程的學習涉及到多種力學和工程地質等專業(yè)知識,同時也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相關的巖土工程、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等專業(yè)理論和知識[1],要求學生具有較牢固的基礎知識,以及老師應具有較深的理論知識與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對于這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如何學好這門課程,成為師生共同面臨的難題。
二、碩士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問題
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面臨一些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碩士研究生擴招
隨著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和工程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數量大大增加。其中工程型碩士的培養(yǎng)目標是以實踐能力、技術能力為主要特色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大多數高校面臨軟、硬件教學實踐條件相對不足的矛盾,無法滿足所有碩士研究生的充分培養(yǎng)。另外,碩士研究生擴招,造成生源質量的參差不齊。以中原工學院為例,中原工學院在四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招生,同時還在建筑與土木工程學科招收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鑒于學校的影響力,碩士研究生生源來源主要集中于河南省內二本高校以及考研調劑的學生。對擴招的土木工程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其本科所學的專業(yè)科目存在差異,不適應理論性與實踐性極強的《地下結構工程》課程的學習,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難度。調查表明,一般學生的理論功底相對薄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授課老師講授《地下結構工程》課程的深度,直接影響到碩士研究生對講授內容的掌握和消化吸收。
(二)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目標的差異
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分為學術型與應用型兩種:前者側重于理論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而后者側重于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yǎng)[2]。針對不同類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目標的差異,工程碩士需要了解《地下結構工程》的理論知識和深入掌握有關地下結構工程的關鍵施工技術,具備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和專業(yè)技能;而學術型碩士作為高層次的專業(yè)研究人才,則需要全面深入掌握理解《地下結構工程》的計算理論知識,并且能夠了解相關的施工方法。
(三)青年教師缺乏實踐教學
學校師資隊伍增長速度小于碩士研究生增長速度,目前教學團隊的青年老師,大多為研究型高校的博士,多數是從學校到學校,科研水平能力較高,但是對于自身實踐經驗的積累相對較少,缺乏實踐教學。教研團隊的青年教師,對于地下結構工程設計理論理解透徹,有利于學術型碩士的教學培養(yǎng),但是相對于需要掌握關鍵施工技術以及復雜地層環(huán)境下處理現場能力的方面尚有欠缺。
(四)授課模式較單一
傳統(tǒng)觀念認為,碩士研究生教學應當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次之。傳統(tǒng)課程的教學方法采用教師課堂講授加學生講解,學生對老師的講授灌輸有余,實踐能力未能培養(yǎng),以至于老師教學內容多和學生吸收理解少,碩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被忽視,課堂上教學和互動功能沒有施展,違背了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和培養(yǎng)目標[3]。
(五)社會的需求
專業(yè)型碩士研究生著力于培養(yǎng)的是應用型人才,具有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而目前專業(yè)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借鑒于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所培養(yǎng)的碩士研究生更是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4]。相關資料分析表明,當前需要的工程技術人才主要以工程技術型和技能型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主,約占人才需求總數的70%~85%[5]。不同性質的企業(yè)對人才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例如設計單位看重人才的設計能力,而施工單位及房地產公司則更看重人才的綜合能力??傮w來說,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畢業(yè)生更加受用人單位的青睞。學校實際培養(yǎng)的碩士研究生自身對工程實踐重要性不夠重視,導致我校碩士研究生在就業(yè)招聘中缺乏競爭力。
三、《地下結構工程》課程教學對策
(一)優(yōu)化導師隊伍
優(yōu)化導師隊伍,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提高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和自我實踐意識,加強與校外高級工程師的合作,促進導師隊伍多元化。一是加大對在崗的優(yōu)秀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力度[6],提高他們自身的實踐知識儲備。二是對于實踐性很強的土木工程專業(yè),學校需逐步加強與中鐵、中建和中交等高級工程師的交流,了解施工方的實際需求,并從實際工程中發(fā)現問題并進行相關的研究。這樣能夠為教師的科研實踐提供平臺,有助于其對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教學和指導[7];三是學院應聘請一些校外導師,實行雙導師制負責制[7],他們具有一定工程背景,實踐經驗較為豐富,更有利于專業(yè)碩士的培養(yǎng)。
(二)授課模式和課程內容的調整
結合專業(yè)型碩士與學術型碩士培養(yǎng)目標的差異,以及招收的土木工程類碩士研究生數量,將教授的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班,有針對性的授課。對于專業(yè)型碩士,可以安排學校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導師講授《地下結構工程》;對于學術型碩士,可以安排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強的青年教師講授。小班授課,師生能夠對《地下結構工程》中的問題進行充分的交流與探討。這種授課方式無疑是精英教育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師生在討論中觀點碰撞,有可能會激發(fā)出新的靈感,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從多視角看問題的思維習慣[8]。小班授課對教師的科研能力也有推動作用。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他還要參與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給教師帶來啟發(fā),從而促進其科研工作,實現教研相長。
(三)建立聯合培養(yǎng)基地
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yǎng)基地教育作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橋梁和紐帶,是一種把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相結合[9],充分發(fā)揮高校與合作單位優(yōu)勢資源,有效提高碩士研究生實踐和應用能力的教育模式[10]。不僅培養(yǎng)了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實踐工作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具備了團隊協(xié)作能力,為碩士研究生將來找工作打下了更好的基礎。同時,聯合培養(yǎng)也可解決企業(yè)的一些關鍵工程技術問題[11]。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各高校利用校友和社會資源,與企業(yè)合作,逐步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以滿足不同實踐教學對不同實踐場所的要求??膳c施工方合作開展碩士研究生課外實踐工作:施工單位為學生提供現場教學和實習場所,由授課教師和企業(yè)技術專家共同參與講授、講解和指導;選派具有實踐經驗的現場技術專家共同參與碩士研究生畢業(yè)論文的指導工作;邀請地下工程施工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師來校做最為前沿的學術報告;學校安排授課的青年教師進行地下工程的施工現場實踐能力培養(yǎng),增加實踐認知和體驗。
(四)案例分析與討論
《地下結構工程》中運用案例分析教學,讓本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能夠主動搜集感興趣的工程案例,并且對案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學生分析完之后,老師對學生所講述的工程案例進行點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老師充當引導者,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逐漸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地下結構工程的案例需要運用到大量學生此前學習過的知識和少量學生未接觸過的知識,這樣既可以督促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復習,又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探索新知。
教師在《地下結構工程》課程交互式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和學生之間要有對話和交流,每堂課針對授課內容提供相關案例,由于工程案例的問題是復雜的,問題的解決具有多元性,這要求每一位碩士研究生打開自己的思維和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基于自己的分析來確定可行的方案去解決工程中遇到的問題。組織碩士研究生充分討論,并對發(fā)言內容進行分析和評價。
(五)教學資源庫、網絡資源的利用
工程案例教學作為一種基于實踐經驗的探索性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培養(yǎng)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這種人才培養(yǎng)方式極大地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以書本為中心、從概念到概念的做法,使得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促進其開展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以及探索性的學習[12]。要注重傳統(tǒng)教學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相結合,在教室采用多媒體教學,PPT教學圖文并茂、聲像結合、信息量大,不僅顯著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積極意義[13]。
網絡資源包括電子文獻、數字影像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它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坐在教室就可以直觀地、形象地了解地下結構工程的整個建造過程,彌補因時間經費或其他教學資源不足帶來的不利影響,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并且可以解決目前傳統(tǒng)實踐教學中面臨的一些難題,如部分實習單位不愿意接待學生實習,實習地點分散,實習過程過于零散等難題。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還可以通過計算機的反復模擬,讓學生得到反復訓練,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研究,碩士研究生《地下結構工程》教學面臨著擴招、生源質量、教學團隊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為了切實有效地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可對《地下結構工程》課程教學的一些對策,比如調整授課內容、注重實踐教學、小班授課等措施,來提高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錢德玲,席培勝.地下工程結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2]謝安邦.構建合理的碩士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05):68-72.
[3]秦力,鞠彥忠,楊世東.電力高校土木工程專業(yè)高質量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05):25-26.
[4]郭銳.新時期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改革探究[J].高教探索,2013(05):113-117.
[5]李愛群,孫利民,徐禮華,等.中國土木工程專業(yè)實踐教學現狀分析與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4):111-116.
[6]金開誠.切實加強研究生擴招后的導師隊伍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03,10:23+29.
[7]曹潔,張小玲,武文潔.對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培養(yǎng)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36(01):60-63.
[8]望軍,賈碧,邸永江.高校小班授課與大班授課的利弊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19):223-224.
[9]劉云.地方院校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yǎng)基地建設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0.
[10]陳翱,黃麗.基于SWOT-PEST分析的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yǎng)基地運行現狀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7(11):255-258.
[11]鄭金海,蘇青.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yǎng)基地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 江蘇高教,2011(06):90-91.
[12]王應密,張樂平.全日制工程碩士案例教學資源庫建設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166-171.
[13]徐林強,肖慶國.大學PPT教學的調查與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