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博文 譚翔
摘要:從供應鏈脆弱性含義出發(fā),基于政策變化、價格波動、供求變動和信息阻滯、利益沖突、物流桎梏共6個維度構建了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因素的分析框架、基本假設及相應測度。在對山東、廣東、河南、廣西、云南等中國東中西部具有代表性的五省區(qū)面向東盟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yè)及其成員企業(yè)調研基礎上,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結果表明,政策、價格、供求等外部因素和信息阻滯、利益沖突、物流桎梏等內部因素均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我國應加強政策、價格、供求等市場信息的搜集和研判,建立健全相應對接協(xié)調機構、平臺和機制,減緩乃至防止外部因素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的沖擊;加快信息技術、利益格局和物流要素等內部“短板”的補齊、調整或完善,打破和化解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內部的利益藩籬及其固有沖突,科學合理地進行包括直接和非直接利益在內的利益格局重構,打造我國涉農涉外行業(yè)企業(yè)占據主動地位、優(yōu)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同時加快基于“互聯(lián)網+”、跨境電商、區(qū)塊鏈等技術(平臺)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信息互聯(lián)互通建設和基于供應鏈的跨境農產品物流一體化協(xié)同運作,提高跨境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共享水平和資源配置能力。
關鍵詞: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結構方程模型;中國—東盟
中圖分類號:F30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266(2019)06-0066-08
一、引言
伴隨著跨境經濟、農業(yè)和減貧、互聯(lián)互通等中國—東盟優(yōu)先合作領域不斷深化、鞏固和拓展,在我國涉農涉外行業(yè),企業(yè)引領或參與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Cross-border Agri-food Supply Chains)①正在成為農產品出口(東盟)一體化的新型經濟載體和組織管理范式。山東、廣東、河南、廣西、云南等東中西部具有代表性的五省區(qū)系我國外向型農業(yè)主產地,也是我國優(yōu)勢特色農產品出口東盟的主力省區(qū),這些省區(qū)面向東盟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活動日趨活躍。然而面對東盟農產品市場競爭帶來的擠壓效應和“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轉型升級新需求,作為擁有鏈條長、涉及主體多、運作復雜等自身特色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其脆弱性日益凸顯。供應鏈脆弱性是由供應鏈內部和外部風險影響而使供應鏈暴露的嚴重功能障礙和擾動[ 1 ],是由供應鏈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造成的可能對供應鏈的破壞[ 2-3 ]。事實上,供應鏈上(境內外)每個成員企業(yè)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任何一環(huán)出現風險或發(fā)生斷裂等脆弱性問題,都將影響整條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正常運行。因此,全面把握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整體發(fā)展狀況尤其是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因素進行識別和確定,不僅是涉農涉外行業(yè)企業(yè)做大做強做優(yōu)的迫切需要,同時對實現我國農業(yè)外向化高質量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從已有文獻研究看,國內外學者就供應鏈脆弱性進行了探索性的理論研討,并將其應用于農業(yè)行業(yè)企業(yè)的實證研究。關于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研究,學術界主要圍繞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產生和發(fā)展[ 4-5 ]、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相關概念與界定[ 6-7 ]、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運作特征及關鍵要素[ 8-10 ]三個方面展開,而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及其影響因素方面涉足較少。本文在構建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因素指標體系與研究假設基礎上,基于山東、廣東、河南、廣西、云南等五省區(qū)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yè)及其成員企業(yè)調研,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以期揭示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的形成原因及影響因子。
二、理論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型設計
從供應鏈脆弱性含義出發(fā),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是涉農涉外行業(yè)企業(yè)在國際化拓展過程中專業(yè)化分工、聯(lián)盟化合作的結果,但當這種分工與合作遭遇內外部擾動因素時,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各成員、各環(huán)節(jié)往往表現出一定的聯(lián)盟脆弱性,甚至出現斷鏈的可能。換句話說,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主要是描述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系統(tǒng)或其成員、環(huán)節(jié)易于受到供應鏈內外部擾動因素的影響和破壞,并缺乏抵抗這些擾動和恢復自身原來系統(tǒng)的能力??缇侈r產品供應鏈脆弱性與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穩(wěn)健性呈現的是一種負相關的關系。即脆弱性愈強,穩(wěn)健性就愈低;脆弱性愈強,抵抗擾動的能力和從擾動影響中恢復的能力就愈差。有學者指出,供應鏈脆弱性源自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市場風險、財務金融風險、供應鏈的過分敏感和混亂以及其他不可預見的擾動等因素[ 11 ]。因此,研究影響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的因素,就是探索和識別導致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的主要成因,也是揭示并解決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提升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穩(wěn)健性的前提和關鍵。
(一)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本文通過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結合中國—東盟農業(yè)互聯(lián)互通特別是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運作實踐,基于政策變化、價格波動、供求變動等外部因素和利益沖突、信息阻滯、物流桎梏等內部因素共6個維度構建了涵蓋18個具體微觀指標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因素分析指標體系(參見表1)。
1.政策變化
政策即跨境農產品產銷地特別是銷地(國家或地區(qū))政府制定的與農產品進出口相關的一系列配套政策;而政策變化則是指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常變化性。李稚、董士浩[ 12 ]認為,宏觀經濟環(huán)境風險、政府政策風險、東道國社會風險等外部環(huán)境的宏觀經濟指標在國際供應鏈金融風險評價體系中更為重要。李巧[ 13 ]指出,日本農產品市場準入標準的不斷提高保護了本國的利益,但其種類名目復雜多變、檢疫程序煩瑣、執(zhí)行過程中存在歧視性與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貿易壁壘,阻礙了山東涉農涉外行業(yè)企業(yè)對日本的農產品出口。劉榮茂、黃麗[ 14 ]實證研究表明,歐元匯率波動對中國對歐農產品出口一體化流通貿易有著顯著的負影響。據此,這里選取宏觀經濟政策環(huán)境、貿易市場準入政策和匯率政策來反映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外部)的政策變化因素。
假設H1:政策變化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2.價格波動
價格波動是指跨境農產品生產供應過程的市場價格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短期價格甚至嚴重偏離平均價格(又稱價格異動)。王志宏等[ 15 ]認為,即時采購價格將影響基礎物流提供商和物流服務集成商的決策。周斌等[ 16 ]通過仿真實驗認為,附加成本變化會導致原供應鏈的解體和新供應鏈的重構。王紀元、肖海峰[ 17 ]認為,羊肉價格波動直接影響相關利益主體的決策行為。徐家旺、黃小原[ 18 ]的數值算例結果表明,一定范圍內的銷售市場價格波動會對供應鏈運作性能產生一定影響。由此,這里選取生產和采購價格、流通附加成本、銷售市場價格反映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外部)的價格波動因素。
假設H2:價格波動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3.供求變動
供求系跨境農產品產銷地產生經濟關系的前提,也是跨境農產品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相互制約態(tài)勢和現象,更是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各成員、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在市場上的反映。而供求變動則是指供求至少一方發(fā)生變動的情況。齊等(Qi et al)[ 19 ]認為,突發(fā)事件造成的市場規(guī)模變化會對供應鏈協(xié)調和運行帶來重大影響。曹二保、賴明勇[ 20 ]認為,突發(fā)事件導致零售商面臨的需求規(guī)模等發(fā)生擾動時,供應鏈的協(xié)調即被打破。鄧俊淼[ 21 ]認為,農戶等農產品供應鏈成員面臨的交易及其環(huán)境日趨復雜,交易的不確定性增加,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凸顯。唐步龍[ 22 ]認為,在果蔬供應市場上,即使外觀完全相同的果蔬,其內在品質也存在較大差異。李騰、張盼盼[ 23 ]認為,生鮮農產品品質不確定性會對整個服務供應鏈產生消極影響。因此,這里選取買方需求、交易環(huán)節(jié)、供應品質來反映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外部)的供求變動因素。
假設H3:供求變動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4.信息阻滯
信息阻滯是指跨境農產品供應鏈不同成員、環(huán)節(jié)掌握信息優(yōu)勢,但為自身利益故意隱瞞其他成員、環(huán)節(jié)所需信息,造成信息效率下降、信息公平性降低,并對其他成員、環(huán)節(jié)造成損害或損失。畢立南、薛曉芳[ 24 ]認為,信息共享和協(xié)同能夠在降低供應鏈脆弱性的基礎上提高供應鏈整體的風險應對能力。金桂根[ 25 ]實證研究表明,不同方式和渠道、較高的溝通頻次對供應鏈知識共享績效產生顯著正向作用。唐毅等[ 26 ]將共享渠道數量確定為林產品供應鏈共享信息(程度)的評測維度。劉華[ 27 ]還通過調查中國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溝通渠道,發(fā)現目前仍主要采用單向的信息傳遞渠道。李棟[ 28 ]實證研究則表明,信息流通速度作為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演化的重要動因,是研判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是否穩(wěn)健運行的主要指標之一。原白云[ 29 ]認為,服裝供應鏈應具有強烈的周期約束,須時刻對客戶需求和銷售市場變化做出及時響應,否則將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劣勢。所以,這里選取信息共享、信息渠道、信息傳遞速度來反映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內部)的信息阻滯因素。
假設H4:信息阻滯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5.利益沖突
跨境農產品供應鏈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當其成員、環(huán)節(jié)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時,則很難從整個鏈條角度或立場出發(fā)看問題。如在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進行系統(tǒng)優(yōu)化時,須對某些決策權、資源進行重新分配,這對某些成員、環(huán)節(jié)可能意味著利益損失,從而引發(fā)其阻撓,導致整個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內耗。卓翔芝、殷李松[ 30 ]認為,供應鏈戰(zhàn)略聯(lián)盟伙伴之間合作和信任的最大威脅主要來自于權力錯位等方面的影響。李維安等[ 31 ]認為,作為相互獨立、分散決策的供應鏈成員,由于其在集成參與供應鏈關鍵業(yè)務活動時往往追求個體理性基礎上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從而產生或導致供應鏈行為與整體目標的沖突。謝海軍[ 32 ]認為,非直接利益沖突作為物質等直接利益沖突的升級版,是成員對組織和社會公平公正基本價值觀念的不滿。因此,本文選取職權、公私、非直接利益反映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內部)的利益沖突因素。
假設H5:利益沖突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6.物流桎梏
物流桎梏即跨境農產品流通環(huán)節(jié)正在經歷的一些發(fā)展瓶頸或短板,如物流市場仍呈現散亂小格局、設施(設備)結構性不平衡、物流成本(指數)長期高位運行等。特別是跨境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和發(fā)展相對滯后,“賣不了、運不出、儲不行、成本高、虧損大”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羅藝、駱永菊[ 33 ]認為,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流通環(huán)節(jié)較長,再加上其易變質腐爛的產品屬性,流通過程的損耗風險較高,對農產品供應鏈管控提出挑戰(zhàn)。胡敏[ 34 ]認為,可靠經濟的配送系統(tǒng)在幫助供應鏈企業(yè)降低成本、爭取市場競爭優(yōu)勢方面具有關鍵作用。唐連生[ 35 ]指出,我國糧食物流成本高企,同時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存在于物流成本與服務水平、物流各功能之間(運輸、儲存、包裝、裝卸等)、全社會物流資源等企業(yè)物流活動的諸多方面;胡景煥[ 36 ]還將物流成本視為進口葡萄酒供應鏈的物流績效重要指標。基于此,本文選取產品損耗、配送延時、成本高企來反映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內部)的物流桎梏因素。
假設H6:物流桎梏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二)結構方程模型
作為一種驗證性統(tǒng)計方法,結構方程模型(SEM)主要是定量測算諸多因素對某一變量的影響程度及其路徑。本文旨在驗證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因素的理論假設,因此實證選取結構方程進行分析,通過模型的精準識別、量化估計,來驗證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或因果等關系。結合上述理論分析和文獻結論,構建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因素的理論假設模型(參見圖1),該理論假設模型即為初始結構方程模型。圖1中政策變化、價格波動、供求變動和信息阻滯、利益沖突、物流桎梏均為潛變量(其中,信息阻滯、利益沖突、物流桎梏為內因潛變量,外因潛變量包括政策變化、價格波動、供求變動)。
三、數據來源與信度效度檢驗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搜集樣本數據,其中問卷內容主要有政策變化、價格波動、供求變動和信息阻滯、利益沖突、物流桎梏等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因子(問題依據參照表1)。對于每個測度項,采用李克特(Likert)五點式量表進行打分,包括完全不贊同、比較不贊同、不確定、比較贊同、完全贊同,分別用1~5表示。
本文調查的對象是山東、廣東、河南、廣西、云南等中國東中西部具有代表性的五省區(qū)面向東盟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yè)及其成員企業(yè)的中高層經理人。本次調查于2019年3月集中開展,采取實地調研和E-mail調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數據收集,共發(fā)放問卷390份,前期回收問卷320份,經剔除數據缺失及填寫信息錯誤等無效問卷后,最終確認有效問卷307份,問卷的有效率達到了78.7%。
(二)信度效度檢驗
1.信度檢驗
信度檢驗主要用于評測調查問卷所得數據(結果)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本文借助SPSS19.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并采用克隆巴哈α(Cronbach’s Alpha)系數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信度檢驗,得到信度分析結果(參見表2)。α系數介于0~1之間,該系數越接近于1,表明量表信度越高[ 37 ]。表2顯示,各潛變量信度系數均大于0.6,表明問卷(數據)的信度較好,樣本數據可靠。
2.效度檢驗
問卷效度通常是指測量工具所測定結果的正確程度,或稱測定結果(與預想結果)的符合程度。本文所涉及的潛變量路徑構想及其題項設定是在綜合既有研究成果特別是成熟量表基礎上構建的,同時充分參考了外向型農業(yè)經濟與管理專家、學者和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yè)及其成員企業(yè)的中高層經理人意見,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問卷的維度和題項能夠涵蓋影響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的因素,因此,問卷具有良好(較高)的內容效度和準則效度。而針對問卷的結構效度,本文則通過KMO樣本充分性測度分析以及巴特利特(Barlett’s)球體檢驗,獲知公因子載荷系數均大于0.6,由此可見,樣本數據在結構效度(維度)方面也是可行的。
四、模型估計結果與分析
(一)模型整體適配度檢驗
根據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因素的初始結構方程模型路徑(參見圖1),并使用AMOS 21.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本文數據的擬合度進行檢驗。本文主要采用χ2/df(卡方與自由度比值)、CFI(比較擬合指數)、GFI(擬合良好性指數)、NFI(標準擬合指數)、IFI(增值擬合指數)、RMSEA(近似誤差均方根)等指標考評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由表3看出,模型與樣本數據能夠較好地擬合,鑒于此,可以根據擬合優(yōu)度的檢驗結果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二)研究假設檢驗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并使用AMOS 21.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整個路徑進行模擬檢驗,得出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因素的實證結果(參見圖2),表4則給出了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響的路徑系數、顯著性及結論。
由實證(檢驗)結果可以發(fā)現,本文所選取的6個因素均能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從一定程度上驗證了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是由內部、外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1.外部因素
外部市場價格、政策和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的變化,以及供求兩端及其中間環(huán)節(jié)的變化都能顯著影響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且影響程度為外部市場價格的波動>供求兩端及其中間環(huán)節(jié)的變動>政策和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的變化。首先,外部市場價格的波動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的路徑系數為0.63,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外部市場價格的波動變化主要通過跨境農產品的生產和采購價格不穩(wěn)定、跨境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往往新增附加成本、跨境農產品的銷地市場價格經常波動等途徑對其產生顯著影響,從而加劇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脆弱性。其次,供求兩端及其中間環(huán)節(jié)的變動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的路徑系數為0.55,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隨著跨境農產品的消費者需求日趨個性化和多元化,加之跨境農產品的交易環(huán)節(jié)多且復雜、跨境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質量參差不齊,導致跨境農產品供應鏈供求方面的脆弱性不斷凸顯。最后,政策和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的變化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的路徑系數為0.50,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跨境農產品的銷地宏觀經濟環(huán)境日趨復雜、跨境農產品的貿易市場準入政策頻繁調整、跨境農產品的銷地匯率政策波動性大等政策變化因素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的影響程度較高,顯著性也較強。此外,三類外部因素之間還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圖2結果顯示,宏觀經濟環(huán)境、貿易市場準入及匯率政策的變化和供求兩端及其中間環(huán)節(jié)的變動對外部市場價格波動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32(5%的水平上顯著)、0.36(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宏觀經濟環(huán)境、貿易市場準入及匯率政策的變化和供求兩端及其中間環(huán)節(jié)的變動都能通過中介效應促使外部市場價格發(fā)生波動,從而進一步引發(fā)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脆弱性。
2.內部因素
利益沖突、信息阻滯和物流桎梏等方面的因素都能顯著影響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脆弱性,且影響程度為職權、公私和非直接方面的利益沖突(路徑系數為0.67,1%的顯著性水平)>信息阻滯(路徑系數為0.52,1%的顯著性水平)>物流桎梏(路徑系數為0.49,5%的顯著性水平)。由此可見,職權、公私和非直接方面的利益沖突是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最主要內驅因素,集共享性差、渠道單一、傳遞速度慢于一身的信息阻滯因素和集損耗率高、配送時效性差、物流成本高企于一身的物流桎梏因素也都是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形成的重要內因。與此同時,三類內部因素之間還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圖2顯示,信息阻滯與利益沖突的相互作用系數為0.31(5%的顯著性水平),利益沖突與物流桎梏的相互作用系數為0.28(5%的顯著性水平),信息阻滯與物流桎梏的相互作用系數達到0.53(1%的顯著性水平)。
此外,進一步比較上述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的影響程度還可以發(fā)現,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的影響程度大致相當。由此可見,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的形成乃至凸顯在本質上是一個外部因素助推、內部因素驅動合力作用的過程。
五、結論與政策啟示
從供應鏈脆弱性含義出發(fā),本文基于政策變化、價格波動、供求變動和信息阻滯、利益沖突、物流桎梏6個維度構建了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因素分析的基本假設與理論框架。通過對山東、廣東、河南、廣西、云南等中國東中西部具有代表性的五省區(qū)面向東盟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yè)及其成員企業(yè)的問卷調查,以信息阻滯、利益沖突、物流桎梏為內因潛變量并以政策變化、價格波動、供求變動為外因潛變量,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政策變化、價格波動、供求變動等外部因素和信息阻滯、利益沖突、物流桎梏等內部因素均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啟示。一方面,應加強政策、價格、供求等市場信息的搜集和研判??缇侈r產品供應鏈產供銷環(huán)節(jié)特別是銷地政策、價格、供求等可謂風云變幻,加大對銷地苗頭性、傾向性政策、價格、供求等市場信息的前期綜合研判,建立健全相應對接協(xié)調機構、平臺和機制,減緩乃至防止外部因素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的沖擊。另一方面,應加快信息技術、利益格局和物流要素等內部“短板”的補齊、調整或完善。即打破和化解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內部的利益藩籬及其固有沖突,科學合理地進行包括直接和非直接利益在內的利益格局重構,打造我國涉農涉外行業(yè)企業(yè)占據主動地位、優(yōu)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同時加快基于“互聯(lián)網+”、跨境電商、區(qū)塊鏈等技術(平臺)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自身信息互聯(lián)互通建設和基于供應鏈的跨境農產品物流一體化協(xié)同運作,提高跨境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共享水平和資源配置能力。此外,還應重視“一帶一路”倡議、農業(yè)“走出去”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戰(zhàn)略背景下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的評估和預警,盡快探索建構一套系統(tǒng)性強、涵蓋面廣、操作性強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評估體系與預警模型。
注釋:
①本文特指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框架下圍繞果蔬、水產、谷物等中國農產品出口一體化并由面向東盟的生產、加工、儲運、分銷等涉農涉外行業(yè)企業(yè)聯(lián)接而成的一個具有利益關系和整體功能的網鏈結構。
參考文獻:
[1]SVENSSON G.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vulnerability in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 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0(9):731-749.
[2]寧鐘.供應鏈脆弱性的影響因素及其管理原則[J].中國流通經濟,2004(4):13-16.
[3]PECK H.Reconciling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risk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 tic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6(2):127-142.
[4]CHRISTOPHER M,RYALS L.Supply chain strategy:its im? pact on shareholder valu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 tics management,1999(1):1-10.
[5]樊星,邵舉平,孫延安.基于模糊理論的跨國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識別與評估[J].科技管理研究,2016(6):210-214.
[6]TRIENEKENS J,WILLEMS S.Multidisciplinary view on sustainable developent of cross border agri-supply chains[M].Wageningen,Netherland:Mercurius Wageningen,2002:170-172.
[7]ROEKEL J,WILLEMS S,BOSELIE D M.Agri-supply chain management:to stimulate the cross-border trade in develop? ing countries and emerging economies[EB/OL].(2007-03-18)[2019-04-20].http://lnweb18.Wor-ldbank.org/ESSD/ar? dext.nsf/26ByDocName/Agri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o Stimulate Cross- B- order Trad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ILE/Agri Supply Chain Mang-finalversion.pdf.
[8]羅必良,李雁玲,羅明忠,等.粵澳食品安全合作機制研究——基于農產品安全視角[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2:22-29.
[9]阮建女.基于隱形貿易戰(zhàn)的農產品出口供應鏈優(yōu)化研究[J].世界農業(yè),2012(6):19-23.
[10]武雅敏,郭麗芳,馬家齊,等.沖突管理、執(zhí)行力與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聯(lián)盟績效影響研究[J].世界農業(yè),2018(7):55-61.
[11]CHRISTOPHER M,LEE H.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 through improved confi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4(5):388-396.
[12]李稚,董士浩.國際供應鏈金融風險評估[J].國際經濟合作,2018(8):85-89.
[13]李巧.日本標準提高與山東省對日農產品出口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14]劉榮茂,黃麗.歐元匯率變動及對我國對歐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4(3):83-88.
[15]王志宏,邵奇明,王曉鋒.考慮即時采購價格的物流服務供應鏈優(yōu)化[J].運籌與管理,2016(2):36-39.
[16]周斌,王亦未,丁永生.基于成本優(yōu)化的供應鏈構建和重構決策模型[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3(7):13-15.
[17]王紀元,肖海峰.我國羊肉價格波動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yè)經濟與管理,2015(6):76-84.
[18]徐家旺,黃小原.價格不確定供應鏈的多目標運作魯棒模型[J].工業(yè)工程與管理,2007(2):7-11.
[19]QI X T,BARD J F,YU G.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demand disruption[J].Omega,2004(4):301-312.
[20]曹二保,賴明勇.成本和需求同時擾動時供應鏈協(xié)調合約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0(7):9-15.
[21]鄧俊淼.農戶風險與農產品供應鏈脆弱性——基于交易視角的分析[J].農業(yè)經濟,2008(7):50-52.
[22]唐步龍.我國果蔬市場質量安全信息不對稱原因分析[J].管理學刊,2012(1):64-67.
[23]李騰,張盼盼.服務供應鏈視角下生鮮農產品品質不確定性因素研究[J].保鮮與加工,2018(3):124-134.
[24]畢立南,薛曉芳.建筑供應鏈信息協(xié)同機制構建——基于供應鏈脆弱性的分析[J].財會月刊,2018(3):172-176.
[25]金桂根.裝備制造業(yè)供應鏈企業(yè)間知識共享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管理學刊,2017(6):22-32.
[26]唐毅,張彬樂,王忠偉.基于三角模糊數猶豫直覺模糊集的林產品供應鏈信息共享程度評價[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7(12):180-188.
[27]劉華.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溝通渠道調查與分析[J].商業(yè)經濟研究,2012(11):67-68.
[28]李棟.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演化路徑及動因分析[J].商業(yè)經濟研究,2016(6):86-87.
[29]原白云.供應鏈環(huán)境下服裝業(yè)快速響應策略[J].管理學刊,2010(2):33-35.
[30]卓翔芝,殷李松.供應鏈戰(zhàn)略聯(lián)盟伙伴間信任動態(tài)演進[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49-51.
[31]李維安,李勇建,石丹.供應鏈治理理論研究:概念、內涵與規(guī)范性分析框架[J].南開管理評論,2016(1):4-15.
[32]謝海軍.利益格局變遷與非直接利益沖突[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13-118.
[33]羅藝,駱永菊.基于流通損耗和期權合約的農產品供應鏈訂貨與供應策略研究[J].物流技術,2014(3):384-387.
[34]胡敏.延遲策略影響下供應鏈配送網絡的設計與實證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9.
[35]唐連生.我國糧食市場價格波動及應對措施——基于物流成本的視角[J].中國流通經濟,2012(1):106-110.
[36]胡景煥.進口葡萄酒供應鏈物流績效評價——基于國際貨運代理企業(yè)視角[J].物流技術,2015(21):167-171.
[37]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161-163.
Research on the I nfluencing Factors of Cross-border Agri-food Supply Chains Vulnerabilit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SUI Bo-wen1,2and TAN Xiang3
(1.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266071,China;2.Beibu Gulf University,Qinzhou,Guangxi535011,China;3.Guangdong Provinc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zhou,Guangdong510640,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based on the six dimensions of policy change,price fluctuation,supply and demand change,conflict of interest,information blockage and logistics constraints,the authors construct the analysis framework,basic hypothesi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ment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ross-border Agrifood Supply Chains vulnerability. Meanwhile,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core enterprises of Cross-border Agri-food Supply Chains facing ASEAN in five representative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east,central and west of China,such as Shandong,Guangdong,Henan,Guangxi and Yunnan. So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ross- border Agri- food Supply Chains vulnera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policy changes,price fluctuations,changes in supply and demand,and internal factors such as conflicts of interest,information blockage,and logistics constraints a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ross-border Agri-food Supply Chains vulnerability. We should,first,strengthen the searching and judging of market information,perfect related mechanism,institute,and platform,and relieve and avoid the impact of external factors on Cross-border Agri-food Supply Chains vulnerability;second,we should accelerate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l areas of weakness,eliminate the fence of interests and the inherent conflict;and third,we should accelerate related information connectivity and coordinated operation,and improve the capability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resources distribution.
Key words:Cross-border Agri-food Supply Chains;vulnerability;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China-ASEAN
收稿日期:2019-05-1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南民族地區(qū)以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推進農業(yè)外向化研究”(17XJY005)
作者簡介:隋博文(1982—),男,河南省商丘市人,青島大學商學院博士后,北部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管理;譚翔(1987—),本文通訊作者,男,湖北省廣水市人,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經濟與農村發(fā)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管理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食品流通與質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