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fā)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司馬青衫”為何而濕?
《琵琶行》最大的成功就是關于音樂的描寫。詩中不僅用了“嘈嘈”“切切”這樣的象聲詞逼真地模擬樂音,更主要的是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進行形象的描寫。例如,用“急雨”比喻大弦的“嘈嘈”聲,“私語”比喻小弦的“切切”聲。用“大珠小珠落玉盤”比喻大弦小弦交錯彈奏的樂音。詩中還用“間關鶯語花底滑”比喻曲調的流轉,“幽咽泉流冰下難”比喻曲調的凝澀,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比喻曲調的高亢雄壯。這些描寫都把琵琶的聲音描寫得淋漓盡致,使讀者如聞其聲,讓我們欣賞了一場絕妙的音樂表演。
《琵琶行》難能可貴之處還在于,不僅描寫了一位卓越的音樂表演家,而且描寫了一位卓越的音樂鑒賞家。白居易不僅能聽出琵琶女彈藝的高超,而且能聽出曲調中隱含的感情。僅僅“轉軸撥弦三兩聲”,便聽出“未成曲調先有情”。從“弦弦掩抑聲聲思”“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這樣的連續(xù)演奏中,聽出琵琶女“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即便琵琶女短暫的歇拍,他也聽出:“別有幽愁暗恨生”。到了最后,竟然聽出“凄凄不似向前聲”,在“滿座重聞皆掩泣”之時,詩人熱淚縱橫“青衫濕”。
這使我們自然想起了有關“知音”的傳說?!秴问洗呵铩け疚镀份d: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一會兒俞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蔽覀円部梢哉f,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
今天,我們賞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要做詩人的“知音”。詩人說,他聽出了琵琶女彈奏中的“情”,這個“情”是什么?琵琶女是怎樣借助她的樂曲抒發(fā)了內心的“情”?詩人又為什么能聽出其中的“情”呢?
探討這個問題,要明白詩中描寫了幾次演奏,每次演奏的具體背景,特別要把詩中所敘述的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經歷與琵琶旋律的變化對應起來進行分析。
詩中共描寫了三次演奏,第一次是獨守空船的琵琶女,在凄清的月色中,借一曲琵琶排解寂寞;詩人這時送客江頭,醉不成歡,哀怨悲涼的琵琶聲,撥動了他蓄滿愁慘的心弦。第二次是琵琶女應詩人請求演奏,用“說盡心中無限事”的樂曲,譜寫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那“似訴平生不得志”的琵琶聲,激起了詩人內心的情感波瀾,情不自禁地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第三次是琵琶女聽了詩人自述身世之后,用“凄凄不似向前聲”的音樂,傷己傷人;詩人用“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淚水,哭人哭己。
這三次演奏有明有暗,有詳有略。其中明寫、詳寫第二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詩人首先抓住琵琶女“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出場神態(tài),表現出人物內心的難言之痛,暗示著她不同尋常的身世;接著以“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校弦試音動作,突出其演奏的一個“情”字;然后在描寫其“低眉信手”“輕攏慢捻”等彈奏動作、神態(tài)的同時,用“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半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述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fā)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具體描摹琵琶聲。詩人巧妙地運用多種手法,濃墨重彩地描寫了樂音的變化。表面看,這似乎是純音樂意境的描寫;究其實,則別具匠心。那起伏多變的旋律,將琵琶女個人的“平生不得意”“心中無限事”融入其中,譜寫了她坎坷一生的遭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正是她飲譽長安,歡笑連年的寫照。那時,她年輕美貌,才高藝絕,引來多少“五陵年少”的歡呼喝彩,而個人沉浸其中簡直飄然若仙,欣喜若狂了,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表現此情此景再也恰切不過!“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可視為她一生的轉折,前者一帆風順,后者則路途坎坷,前者青云直上,后者一落千丈。爾后,“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是她家敗人衰、淪落江湖、欲哭無淚的悲慘境遇的寫照?!皠e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是長期郁積的怨憤在心頭翻滾,而“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四弦一聲如裂帛”是琵琶女對這不公平的社會的憤怒控訴,心中的怒火猶如火山般猛然爆發(fā)。這段繪聲繪色的音樂描寫再現了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通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逼真地描述出琵琶女曲折的身世,真正是千古絕唱。
詩人能夠成為琵琶女的知音,一方面是由于詩人有很高的音樂修養(yǎng),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一方面,是由于詩人有著和琵琶女類似的身世。詩人也曾經歷過名揚京師、高朋滿座的輝煌,后來因為上書直諫,遭讒獲罪,如今臥病潯陽,孤苦伶仃。同病相憐,同氣相求,琵琶女指間跳躍的千變萬化的音符,不僅匯成了她自己起伏跌宕的心潮,也激蕩起詩人對自己平生遭際的回憶與感傷,琵琶聲在善奏者與善聽者的心靈互動中,自然地成為承載人物情感的媒介。
詩情畫意中的韻律美
詩本身具有音樂性,故被稱為詩歌。所謂詩情畫意,本身即充盈著一種流動的音樂節(jié)律。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名篇很多,杰出的代表作有三首,分別是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清人方扶南稱這三首詩“皆摹寫聲音之至文,韓足以驚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對當時著名的箜篌演奏家李憑的高超藝術,作了形象十分清新、奇特的描寫:
昆山玉碎鳳凰叫,
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
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
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
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
露腳斜飛濕寒兔。
一連串奇特的比喻,將箜篌音樂的清脆、和緩、圓潤、綺麗表現得淋漓盡致,時而眾弦齊鳴,千軍萬馬,玉碎山崩,時而一弦獨奏,如鳳凰鳴叫,響遏行云。而“芙蓉泣露”和“香蘭笑”的比喻,更使人們不僅耳聞而且目睹了樂聲所表現的悲抑和歡快。這音樂竟使得長安城中的冷光消融,還上達天庭,連紫皇都為之感動。詩人又以夢境的手法,以為李憑是進入神山教神嫗彈奏箜篌,樂聲使老魚跳波,瘦龍起舞,連月宮里的吳剛都倚著桂樹不肯入眠,玉兔都聽得出了神,不去顧及露滴已浸濕全身。天上人間,撲朔迷離,亦真亦幻,神奇瑰麗,寄托著詩人的情思,形成獨特非凡的藝術境界。
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摹寫樂聲精細入微,別開生面: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詩中不但把樂曲的聲音和節(jié)奏所構成的情景展現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而且把詩人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出來,反襯出音樂的神奇,可謂獨辟蹊徑。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對潯陽江頭琵琶女所彈樂曲的精妙絕倫的描繪也同樣膾炙人口,詩人不僅再現了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還由此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復雜心潮,為敘述琵琶女的不幸命運和身世作了音樂渲染,用詩句生動地塑造了一個處于封建社會底層的樂伎形象,使無數讀者為之灑下同情之淚。
盡管在詩中韓愈自謙說不懂音樂,所謂“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事實上,從上述三首詩中完全可以看出三位大詩人對音樂藝術的高度修養(yǎng),堪稱音樂家的知音,正因為他們的深度理解和出神入化的描摹,才使得那幾位或知名或無名的音樂藝術家的卓越才華被人們千古傳誦,一直流傳至今。中國的音樂史應該記上詩人的這一筆貢獻。
拓展訓練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4題。
聽蜀僧濬彈琴
◎李 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響入霜鐘③。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注:①綠綺:古代名琴,傳為司馬相如之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鐘:《山海經·中山經》載:半山有九鐘,霜降而鳴。
1.“蜀僧抱綠綺”中“綠綺”的意思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2.“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中“一揮手”“萬壑松”分別表現了什么?
3.“余響入霜鐘”的意思是什么?與蘇軾《前赤壁賦》里哪兩個成語意思接近?
4.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lián)“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
(參考答案見下期2、7版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