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利田
村里長著一棵老樹,一棵老樹默默地守著一處老屋。暮春時節(jié),循著童年的足跡,奔著那棵老樹,聞香而來,采擷美味而去。是的,那里是我土生土長的故鄉(xiāng),那里有一棵陪著我從嬉戲打鬧的孩提時代、一直到現(xiàn)在的香椿樹。
寒來暑往,冬去春來,百花爭春,百樹搶早。大多數(shù)樹木花草,都早早地發(fā)了芽,開了花,唯獨院子里的香椿樹,泰然自若,不疾不徐。春風(fēng)送暖,清明前后,繁花將盡的時候,它才開始萌出小芽,盡管不與周邊的樹爭早晚,但它長得極快,只幾天工夫,就能長到五六公分,嫩芽盈枝,一簇簇紅油油的芽尖,仿若正梳妝的害羞的姑娘,見者猶憐。
谷雨前的椿芽最誘人、最肥嫩、最香氣四溢,走在路上千萬不要抬頭,否則一定饞得你不愿挪步。索性取了竹竿來,一頭綁上鐮刀,高高舉著,一鉤一拉,三下五除二,不一會兒,椿芽落滿地,整個院子里都飄著香椿的味道。
香椿是時令名菜,做法很多:香椿炒雞蛋,香椿拌豆腐,腌香椿,或者就直接把腌過的香椿拌在一碗面條里,一清二白,簡簡單單,吃起來那叫一個香。不過我最愛吃的還是“炸香椿魚”。小時候不太明白,明明沒有魚,為什么起這名兒,長大后才琢磨過來,應(yīng)該是炸出的樣子很像一條小魚吧,至少我沒有吃出魚的味道。和好面糊,放兩個雞蛋攪勻,把腌制好的香椿用面糊一根根裹好,等鍋里油熱了下鍋,炸好出鍋,垂涎欲滴地盯著盤子里金黃發(fā)亮的“香椿魚”,等不及晾涼就用手去拿著吃,酥香滿嘴,一條條“小魚”在舌尖上跳著婉轉(zhuǎn)的華爾茲,味蕾的滿足感油然而生。
離家是長大后的第一步,去了遠方求學(xué)、工作以后,總盼望著春天來臨,不僅僅是因為它有驅(qū)走刺骨寒冷的暖陽,有被綠水蕩漾著的大美春光,有被鮮花鋪滿的繁華盛景,最心心念念的還是老家院子里香椿樹上的那一抹綠色。長大后,離開故鄉(xiāng)越來越遠,越來越久,香椿也只在記憶里不停地生長著。父母深知我們這些離家的孩子的惦念,總會早早從樹上摘下嫩芽,精心腌制保存起來,等著我們放假歸來,必會讓一盆香噴噴的“炸香椿魚”上桌,以飽我們口舌之福,慰相思之苦。
總不愿長大,等到我們這些當年的孩子成家立業(yè),把父母也帶離家鄉(xiāng),那里就只剩下了無法挪走卻又難以割舍的老屋和老樹。老人離開了住了幾十年熟悉的老院,老樹離開了老人的辛勤照顧,能吃到老家的香椿就更是不容易了。雖然城市里并不少見,但不管怎樣在菜市場精挑細選回來的,也吃不出記憶里那熟悉的味道,總覺得少點說不出的東西。就像父母也說不出大城市哪里不好,就是感覺住著不及老院舒坦一樣,也許就只是想給院里的那棵老樹澆一次水,施一次肥,采一次嫩芽。
日月輪轉(zhuǎn),四季更迭,盡管主人不常歸來,盡管老屋已無人居住,院子里的那棵老香椿樹卻仍然在春天抽新芽,長新葉,葉復(fù)葉,年復(fù)年,翹首等著、盼著、念著……
春林初盛不如你,虬枝嫩葉正當時。又是一年樹上蔬菜采收時,假使你對故鄉(xiāng)的眷戀里還有空隙,那一定是因為老家有這么一棵香椿樹,長著嫩嫩的香椿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