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斌
64年前,毛澤東為陽高縣大泉山水土保持先進經驗的調查報告親擬標題:“看,大泉山變了樣子!”,并寫下139個字的按語,“大泉山精神”從此名揚全國。
64年后,陽高縣118個貧困村退出,4萬多人脫貧,貧困發(fā)生率降至0.46%,高質量通過了脫貧評估驗收?!按笕骄瘛背蔀殛柛呖h建成小康社會路上的新豐碑。
64年來,陽高人民不斷傳承、發(fā)揚和光大“大泉山精神”,全力投身于陽高經濟社會發(fā)展,迎來了農業(yè)從規(guī)模大向實力強的轉變,工業(yè)從弱小到壯大的轉變,城鄉(xiāng)居民生活質量從溫飽向富裕的轉變。
近日,山西晚報記者前往陽高蹲點采訪,深刻體悟了在生態(tài)奇跡中塑造的“大泉山精神”的核心內涵:不畏艱難、務實創(chuàng)新、一切為民……
艱苦奮斗 締造“大泉山精神”
大泉山村距離陽高縣城12.5公里,向南出縣城不久,就是一路盤山小路,視野所及,綠野蔥蘢,從仲春的氣息中,已可領悟出壯美的生態(tài)畫卷。大泉山原名西嶺村,解放初期因為生存環(huán)境惡劣,僅有28戶人家八十多口人。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河北懷來人張鳳林和天鎮(zhèn)人高進才從外鄉(xiāng)流落到大泉山后,開始合伙治理這座荒山,在多年的艱苦實踐中,摸索出了挖坑、開渠、培埂、打壩,土蓄水、水養(yǎng)樹、樹保土等治理辦法,實施了坡上挖魚鱗坑,坑內栽樹、種草;坡下打地埂,溝內打溝頭埂、壘土谷坊的“八連環(huán)工程”,形成了一整套治理水土流失、化害為利的有效措施。
1951年4月,時任陽高縣委書記王進實地走訪后,發(fā)現(xiàn)了他們治山治水的好經驗,遂寫成了一篇題為“大泉山怎樣由荒涼的土山成為綠樹成陰、花果滿山”的調查報告,介紹了大泉山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事跡。
1955年,當這篇調查報告經時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之手轉呈到了毛主席案頭后,毛主席欣然作出批示,寫下了139字的按語,并親自把原來冗長的標題改為一個簡潔、生動、醒目的標題:“看,大泉山變了樣子”。
80歲的老黨員張有旺是那段艱苦而又光榮歲月的見證者。說起過去的大泉山,他連聲嘆氣:“山山和尚頭,處處裂嘴溝,旱天渴死牛,雨天水土流,滿野黃土坡,十年九不收。終年辛勞,不得一飽。百姓的日子,那叫個可憐!”
從最初的張鳳林和高進才,到后來的全民參與,“大泉山精神”激勵和鼓舞著一任接一任的當政者、一代又一代陽高人民不停腳步地治理荒山,60多年過去了,那個連山柴蒿草不長的荒山荒溝變成楊柳成林,花果滿山的新家園。而“大泉山精神”也在新時期的建設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不畏艱難 “大泉山精神”催生鏖戰(zhàn)貧困的斗志
不畏艱難是“大泉山”精神的根本基礎。決勝貧困之戰(zhàn)打響后,擺在全縣干部群眾面前的,就是一個“難”字:天上沒抓的,地上沒挖的,4萬多人要脫貧,難!“當年大泉山人治理荒山創(chuàng)奇跡憑的就是一雙手,今天我們不僅有手,更有黨的好政策,有啥干不成的?!标柛呖h長丁國華在一次脫貧部署會上講道,不畏艱難的“大泉山精神”再次催生了全縣鏖戰(zhàn)貧困的斗志:“4+N”產業(yè)扶貧保增收,三大工程換新居,基礎建設提質量,落實政策保兜底,創(chuàng)新機制抓幫扶,強化教育提內力,“六位一體”的脫貧舉措風生水起……
“我們附近的山上有旺盛的牧草,其中生長各種野生中藥材,還有山澗泉水,老百姓早就認定在這里養(yǎng)羊能致富,可是難就難在沒錢買羊。”在陽高縣長城鄉(xiāng),村民王有才告訴山西晚報記者,當初鄉(xiāng)政府進行實地調研后,向村民承諾:辦法政府想,困難政府克服。很快,長城鄉(xiāng)試水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民熱情高漲,甫一運作,全鄉(xiāng)就有209戶農戶利用抵押貸款209萬元購置回種母羊2090只。經過幾年發(fā)展,如今長城鄉(xiāng)吃著中草藥喝著山泉水的羊肉已在晉北小有名氣?!罢o解決了資金這道難題,我們不僅解決了溫飽擺脫了貧困,這‘羊’財也發(fā)定了?!蓖跤胁耪f。
繼承“大泉山精神”創(chuàng)新理念,在創(chuàng)新中創(chuàng)造富裕
抓創(chuàng)新就是抓發(fā)展。在大泉山展覽館里,有一面書有“改造山區(qū)的榜樣——大泉山變成了花果山”的巨幅錦旗,這是1957年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向大泉山授予的,從大泉山到花果山,錦旗背后折射的就是當年大泉山人勇于求變創(chuàng)新的精神?;赝笕骄拮儦v程,求變的陽高人民認準了一個理:在創(chuàng)新中創(chuàng)造富裕。
“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聽蛤蟆叫,就是不打糧?!边@是昔日陽高數(shù)千畝鹽堿灘的真實寫照。而如今在鹽堿灘上發(fā)展起來的溫室成了聚寶盆。在位于陽高縣小白登村的大泉山火山生態(tài)綠色蔬菜園區(qū),村民張利向山西晚報記者“炫耀”起他西紅柿:“咱的西紅柿真正是純綠色的, 經中國綠色食品發(fā)展中心審核為綠色食品A級標準。”今年的2月,正是隆冬季節(jié)的陽高縣盛產出綠色食品番茄,這在冰天雪地的塞外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跡,而這奇跡的產生,就是來自陽高人的求變創(chuàng)新:他們與高校合作,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讓番茄苗“添棉衣”“睡熱炕”“蓋棉被”,解決保溫、日照、肥料等方面的難題,確保番茄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開花結果。張利說:“不毛之地變成了聚寶盆,這是新時代的‘大泉山精神’締造的奇跡”
“現(xiàn)在園區(qū)注冊‘大泉山’蔬菜商標已下發(fā),隨后每項蔬菜瓜果試驗成功就會在園區(qū)全面推廣種植。獲得的收益還輻射周邊村莊的貧困戶脫貧?!标柛呖h產業(yè)產銷融合發(fā)展中心負責人告訴山西晚報記者。
發(fā)揚新時代“大泉山精神”譜寫務實為民大文章
大泉山精神的實質是黨始終與人們群眾心連心、與人們保持血肉相連的宗旨意識。弘揚大泉山精神,就是恪守為民情懷,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觀念付諸于社會各項發(fā)展的實踐中。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陽高縣譜寫出了一篇篇務實為民的大文章。
在陽高縣大白登鎮(zhèn)福泉移民新村,呈現(xiàn)在山西晚報記者眼前的是一排排漂亮的新房。這個占地200畝的移民新村,居住的242戶700口人都是從13個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搬來的。福泉,這個移民新村名字的含義就是:弘揚大泉山精神,建設新時代幸福的移民新村。
“從窮山溝里搬出來換了新住所,這是我這輩子享到的最大的福?!睆内w寨村搬遷到此的村民馬茂告訴山西晚報記者:“我原來的三間土窯洞已是三代人的住所,每逢連陰雨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怕窯洞坍塌,前幾年還臨時住過好幾回驢圈?!闭f著過去的事,看著眼前的景,觸動了馬茂的情:自家只掏了1萬元,住上了造價十來萬元的三間大瓦房,質量好得沒的說,從頂?shù)降佚R完備,從水到電都齊全,拎包就入??;村落的大街直溜溜的大道旁,亮化、綠化、美化、凈化、村級組織場所、學校、衛(wèi)生室、活動廣場……各項公共設施齊配套……“啥是天堂,這就是天堂!”
村民張啟利介紹,移民新村全部配套了產業(yè),戶均一棟棚,他今年僅此收入八九千元,相當于過去種20畝大田一年的收入。村民的收入不止于此。有的村民在大棚種植區(qū)打工,年收入1.2萬元;有的金融貸款,戶均年分紅3000元;有的安置公益崗位,戶均年工資性收入3600元……“我們的屋頂都能給賺錢!”村民馬亮指著家家戶戶屋頂上的光伏發(fā)電說道,三間房頂一年給賺 780元,全村房頂年總增收十六七萬元。
福泉新村只是一個縮影。陽高之所以能完成一個又一個奇跡,該縣縣委書記馮曉雷說,無不是弘揚“大泉山精神”的新實踐。弘揚“大泉山精神”,陽高已從一個國定貧困縣完成了向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蔬菜產業(yè)重點縣、全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國家養(yǎng)生養(yǎng)老示范基地、全國生態(tài)文明縣……的華麗轉身!
新時期賦予了大泉山新使命和新?lián)?,豐富內涵,外延拓展,這注定了大泉山還要大變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