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老師 邱永欣 韋皓
想做一個“明白”的人,除了生活的日常積累外,還要向書本學習,那里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殿堂。
甲老師
原名彭金龍,江蘇省連云港市人,學者,現(xiàn)任廣州市番禺區(qū)大博學校校長。深圳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教育協(xié)會會員,甲骨文融合研究專家,全國優(yōu)秀讀寫教師,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先進個人,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市第二少年宮特聘教授。著有《教者無疆》,主編《寫吧,孩子》等書籍十本。應(yīng)邀多次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山東、廣西等地開展甲骨文講座、公開課。
“明”是個會意字。甲骨文以“日、月”發(fā)光表示明亮。
“明”的本義是光明、明亮。我們知道,六百年前,中國有政權(quán)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窮苦。他用“明”作為國號,寓意這個朝代朝綱光明,百姓安居樂業(yè)。而且,朱元璋的兒子取名字也很講究,都是“木”字旁,如四皇子朱棣,為什么要這樣起名字?按傳統(tǒng)五行來講,東方甲乙木,樹木可以最早沐浴東方的太陽,獲得光明。且木生火,可以燃燒自己,照亮他物,奉獻能量,一舉兩得。
因為“明”字象征著日月同輝,所以,除了國號,以“明”為名的人可謂縱橫天下,蔚為大觀——如殫精竭慮,筆走春秋的千年史官左丘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的陶淵明;“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千古名相諸葛孔明(諸葛亮);融合儒釋道精髓,心學集大成者,被譽為中國五百年來第一等人物的王陽明。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矣,古人這么喜歡“明”,今人亦然。如影視名人陳道明,籃球巨人姚明,作家郭敬明,歌手張明敏……足見中國人對”明”字的喜愛與推崇。同學們,我們不妨從身邊的同學入手,調(diào)查一下,沒準,同學之中早已“明”人薈萃。
“明”字由明亮又引申為明白。打雷聽聲,聽話聽音,生活中,父母都希望孩子做個明白人。我國古代有一種“端茶送客”的慣例。來客相見,仆役獻茶,主人認為事情談完了,便端起茶杯請客用茶。來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
”主人便站起身來送客,客人也自覺告辭。與人相處,要學會從一些細節(jié)知曉一些畫外之音,這樣可以避免很多尷尬。如到同學家做客,發(fā)現(xiàn)主人下意識地看鐘表,或打哈欠,你就可以告辭了。因為看鐘表,說明主人可能有其他的事情要做,而打哈欠說明主人需要休息。
做一個明白人,除了生活的積累外,一定要向書本學習,那里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殿堂。曾仕強教授曾經(jīng)舉過一個孔子的學生和螞蚱打賭的例子。螞蚱說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學生說一年有四季,后來他們一起去問孔子,孔子看了看螞蚱,對他們說,一年有三季。螞蚱走了之后,孔子的學生問原因,孔子說,螞蚱活不到冬天,所以對他來說一年就是有三季,你跟他爭死還是有三季。所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意思應(yīng)該是“知道某個知識”是為了靈活運用于“知道這個知識”的人或物,后半句同理。湖南省平江地區(qū)有句俗語,叫見了秀才要說書,見了屠夫要說豬,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也是這個意思。
“明”還可以指眼睛、視力。如《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币馑际侵?,視力足以看得見一根秋天的毫毛的末端。聰明的含義就是耳聰目明。不過,近期有個數(shù)據(jù)著實令人心酸,據(jù)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近視人數(shù)已經(jīng)達6億,中小學生近視率接近40%,大學生近視率高達9成。我們的明眸都去哪里了?過度地玩電子游戲,使用手機、電腦是造成近視率大幅上升的主因。兩千年前,有秦二世被忽悠的前車之鑒,丞相趙高指鹿為馬,至少秦二世眼睛清晰明亮,識得鹿馬,只是不敢作聲而已。一旦我們的眼睛視力退化了,模糊了,不用別人故意使壞,自己就辨別不清眼前何物,豈不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