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筱玲
摘 要:實驗教學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利用實驗能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驗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生物基本概念,使學生從實驗中獲取知識,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驗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興趣;實驗;觀察;創(chuàng)造
一、精心安排實驗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思維活躍的“觸發(fā)劑”,是獲取知識的“內驅力”[1]。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2]。因此,能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jié)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則成為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初中學生好奇心強,他們學習生物的動機往往是以滿足好奇心和感興趣為主的。初中生物是生物教育的啟蒙階段,生物實驗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并使這種“短暫”的興趣能夠穩(wěn)定地保持并得以發(fā)展,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生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趣化實驗內容,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趣味化的實驗能強烈刺激學生的感官,它能使學生的興趣高漲,注意力高度集中,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很大幫助。教師可以認真研究教材,積極了解掌握學情,從而把趣味化的實驗靈活應用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入新課時,若能設計切題的實驗,對整節(jié)課的教學起到了“指南針”的作用,使學生從課的開始就進入了學習的積極狀態(tài)。如在《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的課上,教師設計兩個實驗,一個是提前做好的發(fā)酵實驗,一個是現場制作的實驗,學生看到氣球膨大和嗅到酒味,從而引入新課,有助于學生聽課熱情高漲,自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變化實驗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把實驗的方式變化一下,除有些特殊的實驗外,許多實驗都可以設計成師生的合作實驗、學生的合作探究實驗等。
如在水中溶解實驗的替換(七年級上冊第51頁)。糖在水中溶解是一個演示實驗,該實驗通過糖在水中的溶解來證明分子的運動。這個實驗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需要的時間長,二是效果不明顯,學生需要嘗糖水才能感到水的變化。可以將這個實驗改為直接向燒杯中的水中滴一滴紅墨水(或增加這個實驗),學生觀察紅墨水在水中的擴散過程來感覺分子的運動,這樣不僅時間快,而且更加直觀。
二、學生在觀察中經常遇到的困難
1.對轉瞬即逝的現象不易捕捉,對多個實驗環(huán)節(jié)前后不能協(xié)調。
有些生物實驗,現象變化快,過程環(huán)節(jié)多。學生不能妥善協(xié)調各個環(huán)節(jié)并將多個現象及時納入自己的意識過程,使觀察記錄發(fā)生困難。如在P67《觀察草履蟲》的實驗中,草履蟲的運動過快,不便觀賽。對這種情況、可以放幾絲棉花纖維,蓋在蓋玻片,采用定向重復觀察的方法,讓學生由局部到整體,逐步觀察整個變化歷程,并采用恰當的方式讓注意力高度集中,訓練視感覺的敏捷性和思維跟蹤的速度,由重復訓練遷移到其它新的快速反應情境。
2.實驗時間過長,實驗結果受溫度、濕度。空氣等影響
實驗時間過長,實驗結果受溫度、濕度??諝獾扔绊懖荒茌^快得到很好的實驗效果,如《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的發(fā)酵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這些實驗所需的時間較長,不一定在課堂上得到很的實驗效果。
3.意料之外的因素引起觀察中斷,造成觀察的困難
學生專心觀察時,環(huán)境中意外的音響可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此外,一些學生對實驗探究的情況存在個人的預期,當觀察結果與預期不符時,學生依舊按預期主觀臆斷得出結論,造成探究結果與方法的雙重失敗。
三、“細化”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1.創(chuàng)造實驗機會,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習慣
有時將演示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對提出的問題大膽地猜想、假設,然后為驗證自己的猜想和假設進行實驗。在實驗前,學生自己確定實驗原理,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儀器和藥品,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動手完成實驗,實驗后,對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整個實驗就是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而且使學生充分體會出探究的樂趣,學得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了科學探究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2.關注實驗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初中生物的教材中《人類對細節(jié)和真菌的利用》中的發(fā)酵實驗,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可能出現氣球不膨大的現象,經過觀察,學生發(fā)現一些問題,①在實驗過程中,溫水的溫度過低了。②溫度過高,發(fā)酵實驗的效果也不好。③酵母茵死亡的時間比較快。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和對失敗的分析,他們的綜合能力有了提高。
參考文獻
[1]余文森,鄭金洲主編.課堂教學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6.
[2]徐仁靜.中學生物創(chuàng)新教法[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8:17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