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恒山 林開創(chuàng)
花生葉斑病是花生褐斑病、黑斑病和網斑病的總稱。葉斑病一般使花生減產10%~20%,是花生產量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 由于花生長期連續(xù)使用多菌靈、百菌清等藥劑,已導致病菌產生抗藥性,防病效果差。因此,篩選出對葉斑病抗性好且對花生特性影響不大或具有積極影響的藥劑便顯得十分必要。筆者分析了5種藥劑對花生生物學特性、產量及防效的影響,旨在為孟州市防治花生葉斑病藥劑選擇上提供理論參考。
一、材料與方法
(一)材料
試驗地點設在孟州市南莊鎮(zhèn)張莊村,試驗地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地力水平、管理方式等基本一致?;ㄉ贩N為孟州市主推品種豫花9326,由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選育。供試藥劑有40%丁香·戊唑醇懸浮劑(由吉林省八達農藥有限公司提供);20%丁香菌酯懸浮劑(由吉林省八達農藥有限公司提供);43%戊唑醇(由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30%苯醚甲環(huán)銼(由陜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學有限公司提供);25%吡唑醚菌酯(由武漢久農作物保護有限公司提供)。
(二)方法
1.試驗設計。本試驗設置5個處理(見表1)和1個空白對照,每個處理3次重復,試驗采取隨機區(qū)組法,小區(qū)面積為0.03 hm2,試驗地四周留保護行。
2.噴藥時間及次數。第1次用藥在病害初期病情指數在 5%~10%(即花生葉斑病發(fā)病初期)時噴灑,間隔10 d再噴藥1次。按照說明用量,使用噴霧器進行葉面噴施。
3.防效調查方法。整個生育期共調查4次,分別在2次噴藥前各調查 1 次及第2次施藥后10 d調查1次、收獲前10~15 d調查1次。調查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4株,共計調查20株,每株調查主莖全部葉片,記錄調查總葉數、各級病葉數,計算病葉率、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
4.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的計算,分級標準如下:
0級:無病;
1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6%~25%;
5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26%~50%;
7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1%~79%;
9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76%以上。
5.產量及生物性狀調查方法。收獲時每小區(qū)取樣10 株,調查主莖高、側枝長、總分枝數、結果枝數、飽果率、雙仁率等生物性狀和經濟性狀。每小區(qū)隨機取3個樣點,每個樣點取雙壟5 m長的花生,單收、單曬,曬干后稱質量,折算出每667 m2產量,并計算增產效果,增產效果按公式計算。
(三)數據處理
采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不同處理對花生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各處理對花生農藝性狀影響不同。不同藥劑處理的花生主莖高和側枝長與對照相比有的促進、有的抑制,其中處理1、處理3與對照相比,對主莖高、側枝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其他處理與對照相比,處理2、處理5有較為明顯的促進作用,處理4與空白對照相近。各藥劑對花生總分枝數和結實枝數與對照相比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中處理1最為明顯。在莢果干質量指標中,各處理與空白對照相比均有明顯的提高,說明各藥劑對提高莢果干質量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中處理1最為明顯,處理2次之。
(二)不同處理對花生葉斑病防治效果的影響
田間觀察發(fā)現,葉斑病初發(fā)時多為褐斑病,后期為黑斑病與褐斑病混合侵染。因為天氣原因,第1次噴藥時病情指數比2017年略低,平均維持在1.7左右。
由表3可以看出,從第1次噴藥后直至收獲前,噴灑藥劑的處理小區(qū)病情指數均低于對照區(qū),說明各藥劑對于防治花生葉斑病均有一定的效果,其中處理2整體防治效果最好,處理1次之。在第1次噴藥后處理1、處理2的防效分別為 47.25%、41.14% ,隨著噴灑次數的增多和時間的增長,其防效逐漸明顯,至花生收獲期, 防效分別為 78.23%、76.58%,花生葉片田間保綠較好。
(三)不同處理對花生產量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各藥劑處理小區(qū)的雙仁率、飽果率、百果質量均比對照有明顯提高,其中處理1、處理2的3個指標較高,其他藥劑次之。這說明40%丁香·戊唑醇、20%丁香菌酯能明顯提高與經濟性狀相關的雙仁率和飽果率。
從產量上看,各藥劑處理平均產量與對照相比均有一定的提高,增幅在6.6%~22.5% 。其中,增幅最大的為處理1,增幅達22.5% ,其次為處理2,增幅為17.6%。這說明40%丁香·戊唑醇、20%丁香菌酯對花生產量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三、結論與討論
(一)由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各藥劑在花生生育期對葉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20%丁香菌酯防效最好,最高防效達78.23%,其次為40%丁香·戊唑醇。
(二)各藥劑處理對花生的生物性狀和經濟性狀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20%丁香菌酯對花生的主莖高和側枝長有促進作用,40%丁香·戊唑醇有抑制作用。各藥劑處理小區(qū)的雙仁率和飽果率均比對照有所提高,其中40%丁香·戊唑醇、20%丁香菌酯提高較為明顯。
(三)從產量上分析,各藥劑處理小區(qū)莢果每667 m2產量與對照相比均增產。其中,增幅最大的為40%丁香·戊唑醇,增長率為22.5%;其次為20%丁香菌酯,增長率為17.6%;其他處理小區(qū)增幅較小,增長率在6.6%~11.2%。
(四)戊唑醇、苯醚甲環(huán)銼、吡唑醚菌酯是孟州市防治花生葉斑病的主推藥劑,經過5種藥劑的對比試驗可以看出,40%丁香·戊唑醇、20%丁香菌酯2種藥劑無論是在農藝性狀上的表現,還是對產量因素的影響均優(yōu)于孟州市3種主推藥劑,值得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