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運來
在我國文化的土壤里,缺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傳統(tǒng),在人們的思維素質中,邏輯觀念淡薄,批判性思維意識嚴重匱乏。在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觀念下,教師的職責是傳授知識,學生的任務是學習知識,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往往被忽視。鑒于此,筆者近期開設了一堂閱讀教學公開課《滴水穿石的啟示》,旨在引發(fā)大家反思:閱讀教學的核心價值是什么?教材所提供的說理文,在“說理”上是否嚴密可信?是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一、閱讀理解的三個層次
1.基本理解:提取信息
學生能夠讀懂課文,明白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對一篇文章的基本理解。怎樣知道學生讀懂了呢?那就是看學生有沒有提取出文章的主要意思。落到課堂上,從抓取自然段落的要義出發(fā),再歸結到一篇文章?!兜嗡┦膯⑹尽芬晃挠伞皢⑹尽钡健坝^點”的提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此過程經(jīng)歷三個層級:用排除法找與“滴水穿石”相近的詞語;從課題出發(fā)關注核心詞語“啟示”;旗幟鮮明地教給學生如何抓取重要段落信息的方法——“詞語+句子”。先扶后放,隨堂練習。學生興趣濃烈,原因在于問題具有挑戰(zhàn)性,以及運用閱讀策略獲取成功心理體驗。理解課文不是主要目的,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掌握“提取信息、綜合概括”的閱讀策略,才是語文課程的本體教學內(nèi)容。
2.作出反應:贊同觀點
學生閱讀一篇文章或一整本書,總會有自己的情感反應,或情節(jié)或思想或結構等,是喜歡還是不喜歡,是同情還是反感,是熱愛還是憎恨等。讀完《滴水穿石的啟示》,運用閱讀策略,提取文章要表達的觀點(道理)后,是贊同還是不贊同“只要我們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美好的理想”這個觀點呢?學生全部舉起了小手紛紛表示贊同,因為這個啟示“觀點”是課文里說的,而且要“銘記”下來。既然是課本上說的,還可懷疑嗎?于是學生的思維就是這樣趨向高度一致的。
3.發(fā)表評論:佐證觀點
既然你贊同課文“啟示”這個觀點,那么也有必要通過“例子”來證明,不然說話無根無據(jù)。接著,教師教學生初步學習如何運用事例來“說理”,闡述自己贊同的觀點,即能用文本中的“詞語、句子和相關信息”為觀點提供支持。當學生要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白己的觀點時,就要回到課文去尋找有利觀點的信息,通過檢索、篩選,把教材中的長文段落,壓縮到圍繞觀點的精練語言上來(這也是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一種高階思維能力的訓練)。于是就有了學生仿照教師提供的語言句式支架說出的具有邏輯關系、觀點明確、事例鮮明的話語:“只要我們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美好的理想。這個觀點我認為是可信的,你看——愛迪生一生孜孜不倦,終于擁有了一千多項發(fā)明專利?!痹诠参幕浑H場域,離不開公民的理性話語。公共“說理”則是民主公共生活的潤滑劑。構成“說理”的主要結構是觀點(主張)和理由(證據(jù))(當然還有“假設”),而“非說理”則只有結論,沒有提供理由。公共說理習慣必須從小養(yǎng)成,一旦錯過了易于培養(yǎng)思想和話語習慣的形成期,即使后來有機會獲得相關知識,也很難真正成為習慣。
二、擦亮學生的眼睛
1.海綿式閱讀:匍匐教材
“海綿式”閱讀在中小學語文課堂上由來已久,強調大量吸收和個體感悟。長期以來,我們對教育的重視,主要體現(xiàn)在對教育價值的認知是知識獲取和知識傳授。教育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知識的掌握上,更體現(xiàn)在思維的發(fā)展上,其核心是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育。事實上,“有的課能授人以知識,讓人具備某種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這種課給人的影響只是局限在特定的領域。但更有一些課,它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提升一個人的思想能力。這樣的課程,對人的影響便是一種全方位的提升”。在小學語文教材里,像《滴水穿石的啟示》這類說理文不過四篇,此課教學著力點應聚焦在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而非知識的掌握上,貫穿課堂主線的則是批判性思維教育。
2.批判性閱讀:平視教材
教材編者選擇《滴水穿石的啟示》,旨在給學生一個言說與寫作的“樣板”,但我們必須清楚,作為范文,其論說應有說服力,應讓學生(讀者)信服文章的觀點。那么,此文的觀點真的站得住腳嗎?
當教師首次質疑課文的“啟示”觀點時,學生沒有不舉手贊成的,有的甚至是雙手贊成,因為那是課文里說的。對處于“無知的確定性”階段的小學生而言,這是一個盲目相信的階段。學生認為學到的知識是千真萬確的,這個確定性來源于學生知識的有限性。當教師第二次設問完善后的“啟示”觀點:“你相信這個觀點嗎?”學生再次肯定地點頭。此時學生進入“有知的混亂性”第二階段,他們感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無法判斷出是課本的說法有道理,還是老師的說法更有道理。教師第三次通過“例子”還不相信“啟示”觀點后,學生的同一思維陣營開始瓦解,出現(xiàn)了兩類分化,說明有少數(shù)學生的思維水平開始進入“批判性思維”階段。即對課文要求接受的“啟示”觀點提出疑問和挑戰(zhàn),而不是無條件地接受教材權威的結論。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是如何從“批判”(總是否定)走向審辯式、思辨式的“批判性”(多是建設性的)評判呢?
假設滴水穿石的“啟示”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那符合這個觀點的李艾齊懷揣發(fā)家致富的美好理想,南下廣州,北上北京,西到新疆,東到上海,走遍天下,拜師開鎖名匠,經(jīng)過16年的不斷努力,終于學得一手開鎖的絕活,做到了“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最后房子有了,車有了,理應是實現(xiàn)了他的人生“夢想”,他也應該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墒菍W生直搖頭。問題就在這兒,既然同學們相信這個觀點,為何又搖頭?因為李艾齊是通過偷竊獲得成功的。在思維的內(nèi)在沖突中,引導學生對“啟示”觀點的言語進行修補,增添了“符合國家法制”的詞語,來修飾“美好的理想”,使啟示的“觀點”具有可信性。
通過例子來驗證觀點假設的可信性,是邏輯學中最普遍的推理形式。在接下來的“公雞下蛋”特例中,再次逆推“啟示”觀點的不合理性,于是有了第二次對觀點言語的修補,增添了“實際、特點、特性、現(xiàn)實”等限定的詞語。
魯迅說:“從來如此,便對嗎?”胡適也說:“于不疑處有疑?!弊髡邚拇笞匀唬ㄌ珮O洞的穿石)現(xiàn)象中悟得其中蘊含的道理,然后羅列事實(古今中外代表事例),推斷出普遍的原理——“啟示”。假如“我們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美好的理想”這一觀點是正確的,那符合這個條件的人,都將是正確的(理應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教師運用“逆向思維”,判斷了“觀點”的不可信,才有了這節(jié)批判性閱讀指導課。“逆向思維”助推教師俯視文本教材,切換至別人未涉及的維度,思考別人未涉及的領域,學生才有平視教材的可能,批判性思維才會逐漸萌芽。擦亮學生的眼睛,讓學生變成一個閱讀的發(fā)現(xiàn)者,質疑、設問、推測等,方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
三、內(nèi)容還有沒教的
《滴水穿石的啟示》初次教學設計時,在課始與課末設計兩處教學內(nèi)容,但走上課堂后,沒有呈現(xiàn)出來。為什么不傳遞給學生呢?
1.課始導入部分——概念先行
同學們,現(xiàn)在是冬天是夏天?(冬天)告訴你們,我認為現(xiàn)在是夏天。老師有三個理由:你們看翠竹、冬青等樹木還是那么蔥綠,路上有的人滿頭大汗在跑步,清早有的人在泳池游泳,所以說現(xiàn)在還是夏天。(請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剛才老師是圍繞一件什么事說話的?(現(xiàn)在是夏天)圍繞這個話題列舉了幾個事例?(三個)因此我們說話要讓人信服,除了做到有根有據(jù),還得有講究——語言嚴密與科學事實。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理文《滴水穿石的啟示》。
有人會問,上來即讓學生知曉“說理文”的文體特點,“圍繞觀點,尋找事例”的導課方法不高效嗎?這種設定的框架式“概念教學”不好嗎?誠然,閱讀教學離不開概念性的語文知識的學習,但語文知識要讓學生在“渴求”的心理狀態(tài)下,在“實踐”的體驗中感悟出來,這樣的知識學習才會真正內(nèi)化,進而植根于心底。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在第八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yǎng)大賽中疾呼:“語文教學必須從強調概念性的語文知識教學這一誤區(qū)里走出來,把教學的重點從放在學生語言經(jīng)驗的積累上,轉移到學生語言的發(fā)展上,這樣我們的語文課才能走出困境,這條道才是語文改革的正道?!睉撜f這是極有見地的。
2.課末結束部分——追根溯源
課文中的“啟示”觀點是從什么事例引發(fā)出來的?安徽廣德太極洞里的“滴水穿石”?!暗嗡┦保ㄉ胁粚倏茖W事實)本是一種自然屬性,但是當作者賦予它一種人格力量,便寄托了一種理想,于是便有了“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我們美好的理想”的觀點。為了讓他人相信自己言說的“象征意義”,作者又增添了古今中外代表人物與自然界的正反事例來論證。隨著反例的枚舉,這一句就有必要完善、嚴謹起來。最后就有了(生讀——)“只要我們從自己的(實際情況/特點/現(xiàn)實……)出發(f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符合(國家法制)的美好的理想”的觀點。最后總結: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彼時是真理,但此時則需要進一步完善。布置課下作業(yè):
(1)請你用讀過的其他人物的一個相似故事,替換《滴水穿石的啟示》課文中古今人物的一個或兩個事例。
(2)像梅蘭竹菊四種常見的植物,古往今來文人雅士都喜用“四君子”來表現(xiàn)自己的品德情趣。請你創(chuàng)編一則短篇說理文:從梅蘭竹菊等植物中選一種,賦予它一種人格力量或一種理想,再用兩三個代表人物的事例,使讀者相信你提出的觀點。
作業(yè)(1)的目的在于告知學生,不同的事例也可以同樣說明一個觀點,課文中的文字也是可以改動的,不唯書的種子由此在學生心中種下。作業(yè)(2)回到“啟示”的原點,讓學生知道“啟示”從何而來,其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論說的“觀點”(道理)是怎樣發(fā)生的、知識是從何而來的,做一個學習上的明白人。常見日常閱讀課上提出的問題,幾乎所有都是關于“how”(如何)的,很少是關于“why”(為何)的。我們往往滿足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批判性思維內(nèi)含“第一性原理思維”,即刨根問底、追究最原始假設和最根本性規(guī)律的思維習慣。習慣問“為什么”,探求維護一種見解的理由,是批判性思維觀念和態(tài)度的品格特征。
兒童閱讀活動不能停留于(或者滿足于)“接受性閱讀”水準,應當上升到“批判性閱讀”的高度,教師的閱讀指導應當著眼于“批判性閱讀能力”的形成。要促進批判性閱讀,就得有針對兒童閱讀活動的多視角、多層面的支援——基于上下文情境的系統(tǒng)的閱讀指導、互教互學的環(huán)境,以及討論過程中形成的對話等。而教師的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品質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品質。批判性思維教育的意義表現(xiàn)在語文課堂乃至中小學所有的課堂上,它在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方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