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
摘要: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推崇師生平等,愛心教育,禁止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因此,多種因素結合,面對犯錯對的學生,學校和老師感到也無可奈何,只能放任自流,致使校園欺凌、攻擊老師等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诖耍疚膹亩喾矫娉霭l(fā),對懲戒教育進行分析,以使老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所突破,提高育人水平。
關鍵詞:懲戒教育體罰 健康成長
在當今的中小學教育界,崇尚師生平等、尊重學生,崇尚賞識教育、愛心教育、情感教育的同時,適當?shù)膽徒浣逃坪醭闪私處煵桓矣|及的“雷區(qū)”,唯恐被冠以“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之名,惹火燒身。《教師法》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對于體罰學生經(jīng)教育不改的或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一些媒體針對由于體罰學生而引發(fā)不良后果等惡性事件地一再披露,似乎不時地向社會和教育界傳達著這樣一種信息:教育不應有懲戒。一些學校則三令五申,只要學生家長因自己孩子同老師發(fā)生沖突而找到校長,不管老師對錯,這個老師就得下崗。教師面對所要教育的學生,陷入了尷尬境地。這種教育現(xiàn)象可稱之為因噎廢食、矯枉過正、極端片面、得不償失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實在令人堪憂。
難道學校教育真的應廢除懲戒教育這一舉措嗎?
首先,應該明白,懲戒教育截然不同于體罰和變相體罰(包括心罰)。體罰是指通過對人身體的責罰,特別是造成疼痛,來進行懲罰或教育的行為。體罰包括罰站、罰抄、罰跑步、打手心、打屁股、打大腿、打腳心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行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職員工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或者得變相體罰,情節(jié)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而懲戒教育,則有懲罰、警戒之意,是對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犯過失地責任追究,是讓學生去承擔因錯誤所引發(fā)的不良后果,從而長善救失,使之健康地成長。這對于成長中總是與過失相伴的未成年學生來說,有著特殊而深遠的意義。
懲戒教育是學校現(xiàn)實教育的需要?;蛟S是因患獨生子女溺愛癥,或許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有的學生在教師管教過程中故意頂撞老師,甚而當眾辱罵老師(眾所周知的2018年12月29日河南阜南縣學生毆打老師致老師昏迷便是典型的例子),無知地顯示自己的“英雄氣概”;有的嚴重擾亂課堂秩序,屢教不改;有的則拉幫結派,打架斗毆(例如校園欺凌),甚而釀成嚴重后果。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和學校應采取適度或嚴厲的懲戒措施,以當頭棒喝,促其省悟。2018年7月5日,北京為解決校園欺凌,教育部首先發(fā)布北京市中小學欺凌治理方案公布:發(fā)生校園欺凌須限時上報。 2018年11月12日,廣東出臺治理校園欺凌方案,起侮辱綽號屬欺凌。2018年 11月21日,天津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天津市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若干規(guī)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而現(xiàn)實教育中,不少教師面對以上現(xiàn)象,懾于各方面壓力,于是乎只求得一味遷就避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得過且過,以相安無事為上策;學校也往往是被動應對,消極以待。試想,這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多么可怕!這能夠培養(yǎng)出合格的社會公民嗎?難道非要等到“當家長和學校不能管理的時候,就應該由警察接管,未成年人才能受到教訓!”。2018年12月11日《中國青年報》提出:缺乏懲戒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成長離不開適當?shù)呐u教育。因此,關于中小學生懲戒條例的出臺已刻不容緩,應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和反思。
懲戒教育是學生人格完善的需要。如同我們倡導以德治國的同時,也必須以法制國。對于學生,懲戒教育與賞識教育同樣重要,不可偏廢。作為教育者,如果一味遷就、寬容學生的缺點,甚而將此視之為“尊重”和“賞識”,日積月累,其結果只能使學生是非不分、專橫無禮、自私狹隘、唯我獨尊、心靈扭曲、為所欲為,以致墮入犯罪的泥潭。而懲戒教育作為學生不良行為的警戒燈與矯正器,不僅有利于學生自覺遵守社會所認可的行為規(guī)范,更重要的,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觀念、責任意識和健康心理,使學生體驗到許多賞識教育無法體驗的東西,從而痛定思痛,明辨是非,認識錯誤,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因此,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總之,懲戒教育作為一種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它的動機應是向善的,是為了扶正祛邪,治病救人;它的實施要藝術化、技巧化,所謂剛柔相濟,適時適度適當,恰到好處。正所謂“懲”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否則,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3.《中國青年報》2018年12月11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