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為康叔后裔,以祖上謚號(或曰封邑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少弟康叔謚號“康”,后人有以其謚號為氏者,是為河南康姓。史稱康姓正宗;
2.出自漢代西域康居國王子之后裔,以國名為氏。是為甘肅康姓;
3.出自古代突厥族康氏;
4.出自匡姓,為避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名諱,匡氏改為康氏。據(jù)《宋史》載,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后,為避其名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
5.出自少數(shù)民族中康姓。
遷徙分布
康氏最早的發(fā)源地是康叔被封的衛(wèi)國,在今河南省東部、山東省西部和河北省西南部一帶。衛(wèi)國定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東北),后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東)。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xù)繁衍播遷,后來在陜西、山東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大族派。魏晉之際,又有河西康氏遷入藍田(今屬陜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陜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敌漳线w始于三國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遷到江蘇、浙江、四川、福建一帶。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說明康氏分布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陸續(xù)有人遷至臺灣,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郡望堂號
堂號:
“會稽堂”:唐朝時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騎馬射箭,官大將軍。后來討平張韶,升平盧節(jié)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校尚書右仆射,封為會稽郡公。康姓因以“會稽”為號。
歷史名人
康僧會:三國時高僧。世居天竺。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jīng)律。247年到建業(yè),孫權為之建塔,因始有佛寺,于是江蘇佛法始興。
康泰:三國時吳國人,為中國早期遠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約在公元226年和朱應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國,歸國后撰有《吳時外國傳》。
康海:明代文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為“前七子”之一。所作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
康有為:近代維新派著名領袖。1895年聯(lián)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為“公車上書”。1898年依靠光緒帝發(fā)動了維新運動,遭鎮(zhèn)壓,逃亡日本。民國六年(1917年)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后失敗。著有《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