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珠鳳
[摘 ?要: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中處處可見蹤影,關中大儒朱先生,族長白嘉軒,長工鹿三都身體力行地維護并踐行者儒家文化的價值體系,并通過書院,鄉(xiāng)約與家訓將自己所信奉的儒家理念傳達給自己的族人及晚輩?!栋茁乖分械臅海l(xiāng)約和家訓也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思想的教化系統(tǒng)。
關鍵詞:儒家文化;教化系統(tǒng);價值體系]
在《白鹿原》中,儒學以教育機構、祠堂、鄉(xiāng)約、家訓(規(guī))、傳播,演化成言談舉止、吃穿住行、思維方式、禮儀風俗,制約著人們的行為和心理。陳忠實曾在《從<跳底子>看關中人的心理結構》里說“緩慢的歷史演進中,封建思想、封建文化、封建道德衍化成鄉(xiāng)約族規(guī)家法民俗,滲透到每一個鄉(xiāng)社每一個村莊每一個家族,滲透進一代又一代平民的血液,形成這一方地域上特有的文化心理結構?!?/p>
一、書院
書院即是今天的教育機構學校,是指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tǒng)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秾W記》里記載:“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學乎”這里提到的“學”即辦學校,興教育,意指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并形成良好的風俗,就必須從辦學校、興教育入手。書院提供了傳播思想的場地,是意識集中傳播的地方,據(jù)《學記》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是最早的教育體制??鬃铀k的私學是當時規(guī)模最大的私立學校,到漢武帝“獨尊儒術”出臺后,儒家遂與權力結盟便出現(xiàn)了中央官學、地方郡國學、私學。國家設置書院大都是與政治意識緊密相連的,是統(tǒng)治者為了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更好地維護秩序的穩(wěn)定,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而進行的。
《白鹿原》中的教育機構是由白嘉軒和鹿子霖聯(lián)手合辦,徐先生教書的學堂和由朱先生坐館的白鹿書院。在白鹿原上,鄉(xiāng)村中有鄉(xiāng)賢,書院里有先生,他們了解儒家經典,通過學校向孩子、鄉(xiāng)民傳播儒家的做人道理,幾乎書中所有主要人物都是在書院接受朱先生及徐先生的教誨,學會知識和做人的。在這套儒家制度規(guī)范下,民間儒家文化積淀為集體無意識,以民風民俗和社會心理代代相傳,形成了民間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而書院及教育者朱先生、徐先生起了儒家文化傳承的作用。正如朱先生在得知白嘉軒與鹿子霖合辦學堂后竟然打躬作揖跪倒在地說“二位賢弟做下了功德無量的事??!……興辦學堂才是萬代子孫的大事;教他們識字念書曉以禮儀,不定那里頭有治國安邦的棟梁之材呢?!痹凇栋茁乖防?,書院便很好地起到了教育機構的作用,為儒學的教化提供了教化之所。
二、祠堂
祠堂的產生跟祖先崇拜有關系,農耕時期的人們,一處地方的人們?yōu)榱四艿挚篂暮Ρ憔奂谝黄鹦纬尚〉纳鐣挝恢饾u開始形成血緣認同即宗族,為了加強宗族的內聚力便有了祖先的崇拜,《白鹿原》中的祠堂也很好地起到了教化的功能。
在《白鹿原》里,白嘉軒作為族長,是祠堂的掌管者,他曾自豪地說“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腳地上的任何人,只要是人,遲早都要跪倒在祠堂里頭的”。當黑娃與田小娥情投意合想要結合時,白嘉軒拒絕黑娃進入祠堂,因為田小娥曾是別人的妾,與黑娃的結合有違三綱五常;在婚姻里,祠堂所傳揚和維持的便是儒家文化里嫁娶的合法性,若男女雙方品行端正、心性純潔,符合婚嫁標準那么祠堂便是允許跪拜的,新婚夫妻在祠堂跪拜祖先,并聽取長輩的教誨,立志琴瑟相和?!栋茁乖防锏撵籼眠€有懲戒的教化功能。面對那些賭鬼嚇煙鬼,白嘉軒將他們聚集到祠堂,“點燃了蠟燭,插上了紫香,讓徐先生念了一些鄉(xiāng)約的條文和戒律”便讓煙鬼吃屎,賭鬼燙手。在面對田小娥和狗蛋、白孝文的偷情,族長便在祠堂當著眾族人的面宣布“刺刷各打四十”,這樣的懲戒不光起到了懲戒觸犯族規(guī)之人的作用,也對族人起到了警告的作用。祠堂在白鹿原上便是儒家倫理規(guī)范的象征者,有違必究,也加強了儒家文化對族人的統(tǒng)治。
三、鄉(xiāng)約
“鄉(xiāng)儀”屬于“庶民”之禮范疇的一種,“鄉(xiāng)約”是鄰里鄉(xiāng)人互相勸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協(xié)助救濟為目的一種制度。通過鄉(xiāng)民受約、自約和互約來保障鄉(xiāng)土社會成員的共同生活和共同進步,所起作用不小。最早的鄉(xiāng)約來源于《呂氏鄉(xiāng)約》,儒學家朱熹曾修《鄉(xiāng)約》以此達到“彼此交警”、“教人善俗”的目的。鄉(xiāng)約的制定和實施有益于儒家思想在民間的傳播和影響?!栋茁乖防锏摹多l(xiāng)約》意味著對傳統(tǒng)儒家禮制的傳承,可以保持著內部秩序的穩(wěn)定與和諧,也是宗族鄉(xiāng)里訂立的共同遵守的規(guī)約,村民自愿遵守,自發(fā)執(zhí)行,族長的道德民望使爭訟雙方信服他們的公平裁決,而不需要司法介入解決矛盾糾紛。
白鹿村宗族祠堂門前的石碑上刻著村民都要遵守的《鄉(xiāng)約》其目的是“教民以禮義,以正世風”。鄉(xiāng)約詳細規(guī)定了人們日常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族長是《鄉(xiāng)約》的推行者,是人們世俗生活的監(jiān)督者。當鄉(xiāng)約抄寫出來張貼在祠堂門樓外的墻壁上后,白、鹿兩姓凡十六歲以上的男人晚上齊集學堂,由徐先生一條一款,一句一字講解《鄉(xiāng)約》,并且要求每個男人把《鄉(xiāng)約》教給妻子和兒女;若村民違犯了《鄉(xiāng)約》的條文,便按其情節(jié)輕重處罰,處罰的條例包括“罰跪、罰款、罰糧以及鞭抽板打”?!敖晦r”事件的前后時間里,《鄉(xiāng)約》的條文松弛了,村里出現(xiàn)了賭窩、抽鴉片者,白嘉軒便敲響了大鑼,將所有男人集中到祠堂,對于賭鬼,便用干棗刺刷子抽打手后將手放進滾燙的開水里;白嘉軒對于煙鬼,便讓煙鬼吃屎。
《鄉(xiāng)約》實行以后,偷雞摸狗摘桃掐瓜之類的事頓然絕跡,摸牌九搓麻將抹花花擲骰子等等賭博營生全踢了攤子,打架斗毆扯街罵巷的爭斗事件再不發(fā)生,白鹿村人一個個都變得和顏可掬文質彬彬,連說話的聲音都柔和纖細了??梢姟多l(xiāng)約》的規(guī)范作用和懲戒作用一定時期在白鹿原上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白鹿原上的人們集體無意識地遵循著鄉(xiāng)約所規(guī)定的一套價值規(guī)范。
四、家訓
中國一直是自給自足的小農村落式家族制度,儒家教化思想在家族制度中發(fā)揮多大作用,取決于家訓在家庭中得到多大的貫徹。家訓,又稱家誡、家規(guī)、家約,是指家長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對子孫的教誨,是家庭(家族)的道德規(guī)范和法令全書,故而清代學者龔自珍說:“家訓,如王者之有條教號令之意;家訓,以訓子孫之賢而智者?!庇纱艘部煽闯?,家訓以“訓子孫之賢而智者”為目的。從家庭長輩訓導晚輩而言是教導子孫為賢為智,從大的方面來說也是將祖先所信奉的思想教化給子孫。中國的家訓從周公《誡伯禽書》開始到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有《家誡》《家規(guī)》《戒子書》等。比較有名的有《顏氏家訓》和《朱子治家格言》。《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所撰,內容豐富,有“古今家訓,以此為祖”之稱?!额伿霞矣枴烽_篇便說“吾進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范世也……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鬩……”意指教導子孫誠孝,不好斗等。近現(xiàn)代則有《傅雷家書》等家訓?!栋茁乖防锏陌茁勾澹准液吐辜叶加兄约旱募矣?,并以各自家訓教導子孫形成了不同的家風和處事風格。本文以白家家訓為例。
當白嘉軒的兒子孝文孝武從學堂回來,白嘉軒便領著兩個兒子到門樓和庭院再次重溫“耕織傳家久,經書濟世長”,末了告誡說“從今日起,再不要說人家到哪念書干什么事的話了。各家有各家的活法。咱家有咱家的活法兒。咱只管按咱的活法做咱要做的事,不要看也不要說這家怎個樣那家咋個樣的話”。孝文孝武在白嘉軒的教導下也都是神態(tài)端莊,對一切人都彬彬有禮,不茍言笑,絕無放蕩不羈的舉止言語。而當孝文一日日長大,白嘉軒便時時處處不失時機地對兒子進行諸如此類的點化教育,以期他盡快具備作為這個四合院未來主人所應有的心計和獨立人格。當白嘉軒發(fā)現(xiàn)孝武兔娃對鹿三有明顯輕視的跡象之后便囑咐說“你們三伯老了。人老了就是這個樣子……你們誰也不許指撥他,更不許彈嫌他,拿斜眼瞅他粗桑子吼他都不準許”,孝武持重地點了點頭,兔娃也是一臉懊惱。
任何一種思想都是需要一定的機制來傳承,落實。小說《白鹿原》通過書院、祠堂、鄉(xiāng)約、家訓這一套教化機制將儒家文化的思想從落實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滲透到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中,通過宣講與懲戒來維持儒家文化里的倫理規(guī)范,可以說,在《白鹿原》里,書院、祠堂、鄉(xiāng)約、家訓這一套教化機制對于傳承儒家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忠實.從《跳底子》看關中人的心理結構.
[2]胡平生譯注.禮記·孝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陳忠實.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62.
[4]《借月山房匯抄》七十二冊引《蔣氏家訓》.
[5]陳國代.文獻家朱熹著述活動及其著作版本考察[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6]丁曉山.中華家庭文化[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7]馮祖貽著.家訓之祖《顏氏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