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平
選舉權是農民群眾民主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自實行民主選舉村民委員會以來,特別是2018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修正后,經過多次選舉實踐,廣大農民群眾的民主意識逐步增強,農村基層民主選舉制度逐步建立,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民主政治的建設。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由于目前農村經濟發(fā)展比較落后,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也比較薄弱,相關法律法規(guī)還不完善,農村基層民主選舉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一)拉票賄選
拉票賄選是民主選舉的毒瘤,一些地方已相當普遍。有些地方的農民反映,農村基層選舉中只有所謂“四大”的人,即口袋大、宗族大、拳頭大、關系大的才能當選。這種說法比較形象地反映了農村基層民主選舉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其中“口袋大”指的就是賄選,在“四大”中尤為嚴重。
(二)委托投票行為不規(guī)范
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選舉中委托投票的現(xiàn)象也呈逐漸上升趨勢。據(jù)調查,外出務工農民回村參與投票的不到20%,有80%以上的外出務工農民要么放棄投票權利,要么委托他人代投。委托投票方式雖然保證了外出人員的投票權,但在辦理委托投票的程序上也存在諸多漏洞。有的外出務工村民把自己的投票權通過電話委托給他人便完事,至于投誰的票不再過問;有的即使交代了投票的意愿,事后也不會去查證。因此,委托投票并沒有起到反映委托人真實意愿的作用,實際上是受委托人重復行使了選舉權。另外,一個選民可以接受幾個人的委托,多次代理投票,甚至不需要出示委托證明就可以代理甚至冒名代理投票。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破壞了選舉的公正性,使別有用心的人有機可乘。
(三)宗教勢力的影響
一段時間以來,在農村長期潛存的宗教勢力逐步復活和擴大,他們采取各種方式公開干預農村政治活動,影響民主選舉成為他們左右村政、謀取自身利益的主要途徑。一些地方的農村宗族勢力控制了民主選舉過程,把選舉村委會主任異化為選族長。有的候選人憑借宗族支持控制村委會組成,處理村內事物時優(yōu)先照顧本族村民。由于宗族斗爭,各姓都只選本姓候選人,致使村委會選舉流產,一直未能選出村委會主任。
(四)選舉程序執(zhí)行不嚴格
有的村選舉不召開村民大會,而是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由選舉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抱著票箱直接入戶收票。在這種情況下,村民容易受到誘導、威逼,或者礙于情面,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投票。有的地方選舉結束后,落選村干部拒不承認選舉結果,不移交公章、賬目,使新當選的村委會主任無法開展工作。對此,有的基層黨組織束手無策,個別村黨支部甚至公開支持落選村干部不移交公章、賬目。
二、對策
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從體制機制上考慮,完善有關法律法規(guī);二是從工作層面考慮,規(guī)范工作程序,改進工作方式方法。
(一)加強黨對農村民主選舉工作的領導,增強村民的民主意識和法制意識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確保其在領導村民自治、推進民主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fā)揮戰(zhàn)斗堡壘作用。同時,要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和村民的教育和引導,增強其民主法制意識,努力改進基層干部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基層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素質,克服封建意識、宗族觀念等消極思想的影響,在自治過程中增強自治意識,學會自治本領。另外,還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保證農村基層民主選舉工作正常進行,重點解決貧困地區(qū)選舉經費不足的問題。
(二)進一步規(guī)范村級換屆選舉工作
結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制定完善配套法規(guī)。一是規(guī)范候選人的競選活動方式。明確候選人的資格條件,對候選人可以開展的競選活動加以界定,增強操作性。二是進一步細化和明確選舉程序。如授予選舉委員會資格審查權及對違法競選活動的處置權等權力,嚴格委托投票手續(xù),受委托人必須持有委托人的委托書或其他有效證明文件,方能進行委托投票。三是制定選舉后工作移交的程序和紀律規(guī)定,保證工作移交及時有序。
(三)加強監(jiān)督檢查,維護基層群眾的民主權利
上級黨組織和紀檢監(jiān)督機關要對選舉工作加強監(jiān)督,及時發(fā)現(xiàn)各種違法違紀行為,特別是堅決防止鄉(xiāng)鎮(zhèn)黨委、鄉(xiāng)鎮(zhèn)政府及其負責人干涉村民民主選舉結果,隨意撤換通過民主選舉程序當選的村干部。要嚴肅查處換屆選舉中的拉票賄選等行為,認真研究解決宗族勢力參與或控制選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