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8年,坐穩(wěn)了江山的宋太祖在審閱新科進士名單時,突然皺起了眉頭。
名單上共有18人,是殿試合格后準備錄取為進士的學霸。“難道是因為沒有趙家人?”宰相趙普很快就為自己有如此齷齪的想法而羞愧。
“這個第六名陶邴,是翰林學士陶谷的兒子吧?”宋太祖的眉頭皺得像抹布。趙普小心翼翼地說:“是,陶邴讀書很刻苦,成績一直不錯,年年拿三好學生”。然而,宋太祖的眉頭并沒有舒展,問主考官是誰。趙普說是陶谷。
“兒子參加考試,當?shù)臑槭裁床换乇??”突如其來的“公平公正”讓趙普措手不及,但他還是回復,一開始讓陶谷擔任主考官,他其實是拒絕的,但一時又沒找著合適的人,而且陶谷是個老實人,所以就這樣了。宋太祖聽罷,怒不可遏地說:“陶谷老實?不長腦子!你們要動搖國本嗎?”
“陶谷的品德有問題,他的兒子成績這么好,我懷疑作弊了。你們再出一道題給他做,算是加試?!被实劢鹂谝婚_,趙普心領神會,于是中書省又出了一道題讓陶邴加試。成績出來證明陶邴并沒有作弊,宋太祖面子上有些掛不住,為了掩飾自己的尷尬,他當場下了一道圣旨:為了公平,以后凡是被錄取的衙內,中書省必須進行復試,要是通不過,之前的成績就作廢,以免某些不學無術之徒靠著關系混功名。雖然這個規(guī)定一點都不科學,然而在后來,至少在形式上,宋朝以后的皇帝是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了。
公元1038年的殿試,六個衙內榜上有名,宋仁宗立刻說:“科考不是豪門出貴子的階級固化手段,而是窮孩子逆襲的唯一途徑,必須讓所有當官的家長趕緊給衙內們做思想工作,盡量讓平民的孩子也能榜上有名?!?/p>
宰相范質的侄子是個聽話的孩子,主動放棄殿試,下海經(jīng)商去了。而名臣沈括的學霸侄兒沈遘卻不聽勸,參加了高考。在考試之前,他已經(jīng)是八品小官了。成績出來之后,沈遘考了狀元。宋仁宗在審定名單時,一看簡歷,直接把他降成了榜眼。
(據(jù)《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