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月7日,裕仁天皇因病去世,明仁皇太子繼承皇位,成為日本的新天皇。明仁天皇幼小時感受過戰(zhàn)爭帶來的災難,且戰(zhàn)爭結束時年僅12歲。由于戰(zhàn)后受到和平民主思潮影響,他在皇族中思想較為開明,曾立志要做祈求和平的天皇。
?1992年4月,江澤民總書記對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明仁天皇會見江澤民時,江澤民表示,歡迎天皇和皇后在當年秋季對中國進行友好訪問。明仁天皇對中方的邀請深表謝意。江澤民在同宮澤喜一首相會談時,正式重申了中方對天皇訪華的邀請。
?在實現(xiàn)兩國高層互訪的氣氛上升之際,我(本文作者,中國前駐日大使楊振亞)在日本記者俱樂部會見記者,就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和中日關系問題發(fā)表演講,并回答記者的提問。記者們的提問大都集中在天皇訪華的問題上,有的還直接問中方對天皇訪華關于歷史問題的表態(tài)有何要求?對此,我回答說,中國是重視禮儀的國家,天皇陛下訪華必將受到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熱烈友好的歡迎。如果天皇訪華,對過去兩國間那段不幸的歷史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我想必將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歡迎。
這時日本國內圍繞天皇訪華的輿論,日漸活躍。政界和其他各界既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認為需要慎重考慮的“慎重論”占大多數(shù)。反對的主要理由是擔心天皇訪華會被強迫表態(tài),成為“謝罪天皇”等。宮澤首相主要顧及來自自民黨內的反對或“慎重論”占多數(shù)的影響,雖然私底下也做了一些促進工作,但一直不公開明確表態(tài)。
面對日方的謹慎態(tài)度,我國考慮對于天皇訪華一事,中方已做到仁至義盡,現(xiàn)在的關鍵問題是日方的政治決斷,所以決定不再提此事。1992年5月下旬,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訪日時對此只字未提。這樣一來,反倒引起日方的關注和重視,甚至客觀上形成壓力。在萬里于6月1日離開大阪回國前,日本外務省亞洲局局長谷野作太郎還專程趕到大阪向隨行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徐敦信作解釋和說明,說當前的麻煩主要在于自民黨內還有反對勢力。
?1992年6月19日,日本首相宮澤喜一在首相官邸會見正在日本訪問的由中日友好協(xié)會會長孫平化率領的代表團。會見結束,宮澤與代表團成員握手告別后,要求孫會長和我留下,說還要單獨說幾句話。宮澤首相把我倆引進他的辦公室說:“關于天皇訪華的事,我一直當成大事在辦,自民黨內有阻力,我為進一步調整黨內意見,還需要一些時間,希望中方務必能予以理解。請相信我一定會克服阻力,盡早作出決定?!?/p>
1992年6月底,日本駐華大使橋本恕專程回(下轉第47頁)(上接第46頁)國,著重向在自民黨內有影響的實力人物介紹中國國內動向,強調中國社會日趨穩(wěn)定,對天皇訪華問題采取“靜觀”態(tài)度,實則期待日方盡早決斷。他認為天皇訪華的條件已經(jīng)具備,做了不少說服工作。我在使館宴請橋本恕大使時,兩人做了深入交談。橋本恕大使很積極,認為當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橋本恕還說,他回日本后,自家門外常有右翼勢力來騷擾,還收到過恐嚇信,夫人半開玩笑地說,還不如在北京安全呢。后來隨著宮澤首相加大工作力度,我館也配合做了些工作,日本各大報的論調在7月底明顯變化,“贊成論”逐步取代“慎重論”占上風。
1992年8月28日,宮澤內閣開會終于作出同意天皇訪華的正式?jīng)Q定,中日兩國同時對外發(fā)表天皇10月訪華的重要消息。日本國民對天皇訪華的決定,普遍表示高興和歡迎。
(摘自《出使東瀛》 上海辭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