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杰
2019年高考雖早已落下帷幕,但全國Ⅲ卷35題卻給筆者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時刻浮現(xiàn)于腦海。在不少師生眼中,該題難度較大,有些無所適從,難以下筆。而在筆者看來,本題蘊含著命題人的巧妙構思,它穩(wěn)中求變,變中求新,或許向一線教師暗示著高考命題的新方向。本文擬對該題作一粗淺剖析,以求教于廣大同仁。
一、“常量”與“變量”釋義
所謂“常量”是指長期以來高考試題形成的相對固定的命題立意、風格與特點等。著眼于長時段,它往往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例如,眾所周知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命題立意先后經(jīng)歷了知識立意、能力立意、素養(yǎng)立意等多個發(fā)展階段,每個階段圍繞其立意目標,開展試題創(chuàng)制,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題風”。
所謂“變量”,當是試題中的變化之處,且絕非淺表層次的知識類變化,更主要涵蓋內(nèi)在的思維理路、命題特點、命題技術等試題的深度變化,某種意義上講,它甚至是潛在的“常量”。以辯證法的視角看,試題的“變量”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跨越“常量”階段性的質(zhì)變或對“常量”的迭代升級轉型,如前文提及的由知識立意過渡到能力立意。二是在現(xiàn)有“常量”周期內(nèi)的試題“微調(diào)整”。它是高考試題“變量”中的普遍情形,但由于處于短時段的變動中,個中演變規(guī)律尚不明顯,因而易被忽略。本文所述的“變量”也是從“微調(diào)整”角度展開。
“常量”與“變量”的共存、疊加,相得益彰,使高考試題的規(guī)律若隱若現(xiàn),似乎近在咫尺、就在眼前,但又感覺飄忽不定,難以真正把握。當然,這也是高考試題最引人入勝之處,引得無數(shù)學者與一線教師不斷研究琢磨,欲窮其理。
二﹑年年歲歲“花”相似
試題良好的穩(wěn)定性能有效避免因其不確定性而造成的考試測量結果的起伏,降低師生對高考的不適應感。同樣,本題也延續(xù)了近年來全國卷的命題風格,具有一定的“套路”,具體如下。
第一,延續(xù)了對主干知識與法國史的考查勢頭。從外顯的知識點考查上看,重視主干依然是主體。35題對應考查必修二教材(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下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一節(jié),該知識板塊是世界現(xiàn)代史部分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是教學與復習的重頭戲。從國別史序列看,本題考查法國史,如果仔細梳理近幾年的全國卷試題會發(fā)現(xiàn),命題人對法國史是偏愛有加的,如2018年全國Ⅲ卷33題考查法國啟蒙思想,2017年全國Ⅲ卷33題考查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國民公會,2017年全國Ⅰ卷41題考查法國大革命與民族主義思想,2016年全國Ⅲ卷35題考查近現(xiàn)代法國政治體制變化。而本題的出現(xiàn)延續(xù)著對法國史的高頻考查。筆者才疏學淺自然無法窺破命題人鐘愛法國史的緣由,但毫無疑問的是這種命題傾向起碼已在不斷提示高三復習備考的知識指向。
第二,干擾選項的設計符合全國卷命題的一貫特點。全國卷在干擾選項設計上的慣用手法是選項緊扣并曲解材料或對材料“粗暴”推理。如2018年全國Ⅰ卷30題D選項中“不急于”的表述既是對題干材料末尾詞語的照搬,又是對材料主旨意思的曲解。2018年全國Ⅱ卷25題D選項中“操縱稅收”的表述是對材料“操縱物價”的隨意替換。2018年全國Ⅱ卷26題B選項中“迅速晉升”實是源自對材料“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一語的故意歪曲。上舉三例只有干擾項難度設計上的差異,命題手法本質(zhì)是一致的。全國卷試題中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此處不再贅述。
這種設計模式堪稱全國卷選擇題命題的“殺手锏”,它精準切中高中教學習慣與學生答題思維的要害。因為,高三復習備考中,教師在向學生講授解題技巧時,都會不厭其煩地強調(diào)題干材料的重要性,并反復訓練,幾乎會成為學生的思維定勢。而答題過程中,學生依照平時習得的方法、技巧會感覺似乎每個選項都有其合理依據(jù),產(chǎn)生似是而非的錯覺,從而落入迷惑項的“圈套”中。故這種命題技巧是試題產(chǎn)生良好區(qū)分度的關鍵控制點。
就本題而言,B﹑C兩個干擾選項對應了題干材料“物價上漲了1倍”,D選項源自材料中“推行包括國有化在內(nèi)的一系列措施”一語。對此,學生會作出兩種誤判:其一,受改革史“存在問題(背景)——解決問題(措施)——達到目的(結果)”的線性思維路徑影響,認定政府的措施是針對物價上漲問題而提出的,其結果自然是有效平抑物價,誤選B選項。其二,依賴材料,罔顧二戰(zhàn)結束以來法國經(jīng)濟的前后關聯(lián)性史實,認為密特朗政府實施國有化就是放棄自由主義,誤選D選項。這當中依然暴露出較嚴重的線性思維缺陷,“非黑即白”的觀念根深蒂固。
第三,保持了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注與持續(xù)考查。35題注重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考查,延續(xù)了近年來高考注重核心素養(yǎng)立意的命題追求。
一方面,本題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yǎng),主要針對新課標(2017年版)水平2“能夠認識事物發(fā)生的來龍去脈”和水平3“能夠把握相關史事的時間、空間聯(lián)系”[1]其中,題干兩個時間節(jié)點意在讓學生了解法國密特朗政府經(jīng)濟措施的由來;而題中隱含的法國與英美共時段的空間比較則是考查學生對基于空間的史事間聯(lián)系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本題中的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主要對應了課標中水平2“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并使用相關歷史術語,對個別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釋”以及水平4“能夠在盡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嘗試驗證以往的說法”[2]具體地講,命題人采用具有時間關聯(lián)和邏輯關聯(lián)的材料,要求學生作出合理的歷史解釋,而解釋的結論從某種程度上又反證教材中關聯(lián)性歷史敘述(即關于美英經(jīng)濟狀況)的觀點。
從上述分析可見,高考試題對核心素養(yǎng)較高水平層次的考察要求既提升了題目難度,也更有利于高水平學生脫穎而出。
三、歲歲年年題不同
客觀地講,世界萬物“變”是常事,高考試題之“變”也是常態(tài)。高考命題人出于反猜題與對學生歷史思維測評的需要,以及有意識地引領高中歷史教學模式變革,在試題中不斷作出“微創(chuàng)新”,大到一段材料,小到一個字的變動,既有形式的變化,也不乏實質(zhì)內(nèi)涵的革新,給人留下高考試題變化多端、出其不意、難以捉摸的印象。從今年全國Ⅲ卷的35題來看,其創(chuàng)新性強,新穎之處不少,多方面突顯出“變”的意蘊。
首先,劍走“偏鋒”,切入點新。命題人的意圖是考查經(jīng)濟“滯脹”下凱恩斯主義的失靈以及新自由主義的應用。復習中師生更關注美國的政策調(diào)整,而對本知識板塊下的法國一般點到為止。然而,命題人不按“套路出牌”,另辟蹊徑,選取了相對冷門的法國經(jīng)濟史材料,刻意“偏離”教材與教學的重點軌跡。因此當師生面對題目時,自然會產(chǎn)生矛盾的感覺——陌生與熟悉交織。這種矛盾猶如一道紗幕,讓真相隱約可見,卻又無法真正洞悉其機理,抓住“題魂”。似曾相識的材料內(nèi)容,用新的切入情景回應考查儲備知識,可以說這道題有相當?shù)拇硇浴?/p>
其次,學、考關聯(lián),用活教材。全國卷常給人教考分離之感。這種命題模式也一度讓師生難以適應,“學的全沒考,考的全沒學”,雖然有些許夸張,但生動描繪出面對高考時師生的“心病”和“痛點”?;诖吮绢}力圖將學與考、教與考有機結合,做到“學什么,考什么”。所謂“學什么,考什么”,按照多年前劉芃先生的話來講它“不等于是怎樣教就怎樣考”,因為“教學和命題是兩個系統(tǒng)”,命題的“基本意圖是要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學大綱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信息和理論要求”。[3]應該說,本題較好地再現(xiàn)了劉芃先生的關切。
從解題思路上分析,需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將材料中法國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以及物價的變化上升到概念層面,解讀為“滯脹”,同時對應題干時間,可知法國與同時代的美、英等國均出現(xiàn)經(jīng)濟滯脹。第二,將密特朗政府的措施理解為“國家干預經(jīng)濟”。第三,對比進入80年代后的英美經(jīng)濟政策——采用新自由主義,減少國家干預,基本度過“滯脹”難關;由此作出一合理的猜想(或推測):法國反其道而行,政府持續(xù)主導經(jīng)濟,終將帶來經(jīng)濟形勢的進一步惡化。根據(jù)以上思路,可以發(fā)現(xiàn)解題過程反復運用了教材知識。顯然這個題目是對教材內(nèi)容的遷移與拓展,它“主要考查學生的拓展、推理能力,或者說把書讀‘厚'的能力?!?。[4]因此,與其說本題是又一教考分離的題目,毋寧說是對教材靈活運用的典范,它意在引導學生通過推斷、推測構建新的知識關聯(lián)。
以上兩個創(chuàng)新點,其實給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應當認真反思、審視試題與教材、教法與考法的關系,唯有此才能應對正在發(fā)生的高考變局。
再次,設問“另類”,出乎意料。35題的設問為“其結果”,從設問句式結構上看,是一個并不完整的半開放式的設問語句,當然這也是全國卷中常見的設問風格。但面對“結果”這一設問詞的使用,要求學生從不熟悉的材料情景中,推測出結果的確有一定難度。此外,筆者也嘗試整理了2016年以來的高考試題,發(fā)現(xiàn)選擇題中考查史事影響的題目不在少數(shù),但直接以“結果”作為設問定向詞的題目卻難覓蹤跡。結合本題,固然以“結果”設問,實質(zhì)仍是常見的“影響”類試題,但在思考作答上比普通的“影響”類試題多了一個思考環(huán)節(jié):“法國采取的相關措施的結果是什么”,從而增加了試題本身的思維含量。這種試題設問詞的“微改變”,實質(zhì)是在引導師生進一步強化史學邏輯意識。當然,這也預示著“結果類”題目可能將成為今后高考命題新趨勢。
第四,跨界思維,立體感強。35題的干擾項C選項中“通貨緊縮”一詞原為經(jīng)濟學專業(yè)術語,相較“通貨膨脹”,它在歷史教學中的使用頻率略低。教學中,歷史教師也未必對其進行了科學的概念闡釋。進一步深究會發(fā)現(xiàn),其實本題涵蓋了非常專業(yè)的經(jīng)濟學問題:新自由主義指導下的經(jīng)濟政策解決經(jīng)濟“滯脹”困局的內(nèi)在機理。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現(xiàn)在中學歷史教學的常態(tài)范疇。因此綜合看,本題一改通常經(jīng)濟史的“純歷史味”,展現(xiàn)出經(jīng)濟學視角下的考查方向,反映出“命題的思路是一種立體系統(tǒng)”[5],提醒一線教師要跳出歷史看歷史,要引導學生運用跨學科知識、多路徑分析歷史現(xiàn)象,努力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
一言蔽之,“變量”代表了命題人的新思路,充滿命題智慧,是對高考試題命制的新探索與嘗試,它們終將傳導至高中教學終端,反撥引領教學變革。
窺斑見豹,高考試題總是在求穩(wěn)與求新中尋找平衡點,尋求突破。在漸進式的細微變化中適應國家的人才考評、選拔要求和社會的發(fā)展需求,特別是為當前新高考改革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有序、有效推進投石問路。
【注釋】
[1][2]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0、71頁。
[3][5]劉芃:《劉芃考試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05、108頁。
[4]李明海:《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高考試題與教材的五種關系》,《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