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源
看老師們觀課,經常能捕捉到一些有趣的鏡頭:有的老師一下課就急著上臺拷課件;有的老師在觀課的過程中擊節(jié)贊嘆,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有的老師無論課堂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喜怒也絕不形于色,頂多“微頷之”。揣度這幾種鏡頭背后的心理:第一種大約是希望借鑒好課的經驗,模仿教法,改進自己的教學;第二種可能是希望欣賞課堂教學這一特殊表現(xiàn)形式的藝術之美,領略授課者的教學風采,享受課堂的戲劇氛圍;第三種也許是希望發(fā)掘公開課的實際價值,理性思考授課者行為的動因,獲得深層次的教學啟迪。
我以為,這三種心理不分高下,都是教師敬業(yè)與愛業(yè)的體現(xiàn)。急于“仿”者大多比較年輕,倘若他們對自己的教學效果毫無期待,根本不會樂意學習并仿效。樂于“賞”者呢,也完全在理。課堂教學是藝術,藝術就有觀賞性,而開設公開課的教師對教學藝術的追求往往更強烈。在這樣的課堂上享受教學藝術,恰是對自我難以企及的教學狀態(tài)的慕戀。諳于“想”者,多能通過不動聲色的觀察、琢磨、反思,對公開課提出中肯合宜的意見和建議,這正是觀課者獨立精神和獨特智慧的顯現(xiàn)。
雖說三種心理不分高下,但假如只抱著一種心理觀課,則難免有失偏頗。一味地“仿”,容易忽略自己班級的學情,造成優(yōu)質教法的“水土不服”;只顧著“賞”,又會導致對教學效果認識的表面化與形式化;過于重“想”,則容易居高臨下,招致不耐煩的情緒,影響觀課效果。最好的辦法是三種心理狀態(tài)兼而有之。帶著學習借鑒的目的尋覓他人教學中的巧思,聯(lián)系自己的教學實際,考慮如何讓其在自己的課堂上生根。同時,抱著欣賞的心態(tài)感受他人教學的魅力,由衷地為其巧思鼓掌。在此基礎上,不盲從輕信,本著對教學常識的尊重,根據學科教學的特質,順應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總結他人課堂教學的得失,形成自己的認識,甚至努力將這些認識提升到理論的層面。這樣“仿”“賞”“想”地觀課,對自我教學理念的生長、教學心態(tài)的保養(yǎng)和教學能力的提高,都會大有裨益。
事實上,三種鏡頭并不單一、固定地出現(xiàn)在一些教師身上,因此,“仿”“賞”“想”的三種心理也時常交織在一起,難以分割。只不過有時偏重一種,使得觀課的效果失之偏頗。如果我們注意了幾種心理的合理調配,那么觀課的價值自然就顯現(xiàn)了。
既然觀課者會以“仿”“賞”“想”的心理觀課,作為開課者,就得讓自己的課可供“仿”“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