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少卿
摘要:地理實踐力是高中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調(diào)查顯示,新課標實施以來,高中地理實踐活動推進困難,并且尚未形成有效的評價體系。地理實踐力的提升需要師生不斷努力,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拓寬課堂形式,并且要通過合理的評價體系,扎實地、可操作地落到實處,使地理實踐力真正“落地”。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評價體系要素標準
地理實踐力是高中地理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diào)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zhì)和行動能力。地理實踐力評價是指在學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過程中,評價者依據(jù)一定的評價項目,遵循一定的評價標準,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jié)合的評價方法,對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水平和層次進行分析判斷的過程。
地理實踐力評價的實施,一方面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明確要求,符合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另一方面也是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的保障。新課標實施以來,筆者走訪了江蘇省的12所學校,訪問了38位地理教師,對1486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其中,有24.3%的學生反饋“經(jīng)常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有52.5%的學生反饋“偶爾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有19.9%的學生反饋“從不開展地理實踐活動”。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受學校條件、教學方式、高考壓力等因素制約,高中地理實踐活動推進困難,且由于評價體系缺失,評價標準不夠明確、難以量化,或者評價體系過于復雜,導致地理實踐活動難以推廣。因此,筆者結(jié)合新課標要求,綜合多方因素,嘗試構(gòu)建評價體系并進行實踐。
一、高中地理實踐力的評價要素梳理
地理實踐力包括考察、實驗、調(diào)查能力,課堂討論、合作探究、地理制作、儀器操作等也都屬于地理實踐力的范疇。新課標只提供了一種籠統(tǒng)的分類方向,沒有具體的指導與評價功能。教師需要結(jié)合課堂實際情況、地理教學內(nèi)容,以及學生地理實踐活動場所等因素,進一步細化地理實踐力及其評價要素、參考內(nèi)容、課標要求等,形成地理實踐力評價要素表(見表1)。學??筛鶕?jù)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開展地理實踐活動。
操作天體系統(tǒng)模型操作望遠鏡操作選修1.2的內(nèi)容要求:了解天文學工具3S技術使用全球定位系統(tǒng)使用選修8的具體內(nèi)容: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選修9.2的內(nèi)容要求:運用地理工具在野外進行定向、定位并獲取野外地理信息氣象觀測儀器使用各類氣象觀測儀器使用環(huán)境監(jiān)測儀器使用各類環(huán)境監(jiān)測儀器使用必修1的學業(yè)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地理信息技術或其他地理工具,觀察、識別、描述與地貌、大氣、水、土壤、植被等有關的自然現(xiàn)象二、高中地理實踐力的評價標準制訂
根據(jù)《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給出的地理實踐力的評價要求及考查的維度,結(jié)合學校、學生等實際情況,教師可組織某項地理實踐活動,參考新課標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水平劃分,以及地理實踐力水平的評分標準(見表2),選擇上述某一項或者多項地理實踐力的評價要素進行重點考查。教師可根據(jù)所要考查的地理實踐力的評價要素重點關注學生在該方面的活動情況,結(jié)合評價標準,給予評分。
地理實踐力評價標準評分設計地理實踐活動方案的能力4.合作態(tài)度能否以團隊的形式順利完成,能否團結(jié)協(xié)作,與他人交流分享5.設計創(chuàng)意能否從問題出發(fā)設計地理實踐活動方案,有目標、有步驟并且方案切實可行6.工具使用能否選擇合適的地理工具,尤其是選擇合適的地理信息技術,分析、判斷地理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實施地理實踐活動的能力7.實施活動能否根據(jù)設計方案實地操作完成地理實踐活動8.體驗和反思能否在實踐活動完成后的總結(jié)性思考或是進一步思考彌補弊端,以備下一步行動9.是否順利完成地理實踐活動任務總分考查一共劃分為九個維度,每個維度都可以參考新課標中的地理實踐力水平的標準評分:水平1(0—1分),水平2(2分),水平3(3分),水平4(4分)。根據(jù)總分,再結(jié)合地理實踐力水平等級表(見表3)評判學生所處等級。
如此評價,地理實踐力既內(nèi)化為隱性的素質(zhì),又外顯為具體的行為;既是一種意識、態(tài)度和品質(zhì),又是一種表現(xiàn)、能力和行為。
當然,這一評價體系尚存在一定局限:(1)各級指標無法涵蓋地理實踐力素養(yǎng)的所有表現(xiàn);(2)各項指標設置比較粗糙,未體現(xiàn)各項指標的權(quán)重差異;(3)評價實施的過程中,受評價者的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其效度存在一定局限性。這些問題均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三、高中地理實踐力的評價案例分析
《江蘇省普通高中2018級學生課程調(diào)整方案》要求必修1、必修2安排20節(jié)以上地理實踐課,在選擇性必修1和選擇性必修2中也是如此,而自然地理中要求開設地理實踐課尤其多。因此,如何開展地理實踐活動課,以及如何評價學生地理實踐力也就顯得尤為重要。新課標中新增了選修課程“月相”等教學內(nèi)容,要求“觀察并描述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現(xiàn)象,并運用圖表等資料解釋其成因”。月相的觀察適用于地理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下面就以“月相”地理實踐活動為例,來說明地理實踐力評價體系的應用。
(一)評價內(nèi)容
根據(jù)“月相”內(nèi)容特點,從地理實踐力要素中提取需要考查的能力,即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活動設計、信息搜集以及實施活動及反思能力。
(二)活動要求
實踐活動內(nèi)容:觀察月相。
課標要求:觀察并描述月相等現(xiàn)象,并用圖表等資料解釋其成因。
參與活動人員:4—6人一組。
實踐地點:學校操場、天文館。
時間:農(nóng)歷初一至農(nóng)歷三十。
活動目的:(1)觀察一個農(nóng)歷月中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2)理解月相變化的原因;(3)了解月相變化產(chǎn)生的影響。
活動主要器材:(1)借助天文館儀器;(2)資料查詢;(3)紙筆等繪圖記錄。
活動步驟與任務:(1)學生自主設計活動方案;(2)繪制月相圖;(3)能夠用語言和圖片描述月相變化過程,分析成因時,能夠重點把握日、地、月三者的位置關系;(4)可多方面獲取相關信息資料,開展研究性學習,為進一步研究月相提供幫助。
(三)實施評價
提出地理實踐活動要求之后,班級學生紛紛開展小組合作。筆者重點關注了M組和N組。M組學生選擇每日觀察月相,再搜集資料完成活動內(nèi)容;而N組學生則相反,他們先搜集相關資料,然后有選擇地觀察月相。一個月后,兩個小組均基本完成任務。由于各組學生有所差異,思考過程和實施任務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在方案實施過程中,這兩組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傾向有明顯的差異。
由于M組學生選擇先觀察后搜集資料,因此他們主要是在研究“月相為什么會有明顯的變化”(見表4)。
而N組學生選擇先搜集資料,之后再確定觀察時間,因此他們更關心的是“應該選擇什么時間觀察月相”(見表5)。
筆者根據(jù)地理實踐力水平評分標準中的九個維度,對兩組學生進行打分,詳見表6。
從上述評價得分來看,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優(yōu)秀率為0,良好率僅為20%;就全年級而言,良好率還要更低,僅為14.11%,大部分學生處于中等及以下水平。由此可知,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總體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尤其在地理實踐活動方案設計及實施過程環(huán)節(jié)中,許多學生呈現(xiàn)手足無措的狀態(tài),并且在實踐活動中遇到問題第一反應不是思考,而是直接上網(wǎng)查。因此,在今后的地理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應強化參與實施活動的評價設計。而在地理實踐活動中,學生表現(xiàn)比較好的是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能在海量的信息中通過篩選和取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應用于地理實踐活動中。在總結(jié)和反思中,學生的表現(xiàn)差異依舊明顯。雖然大部分學生能基本完成任務,理清地理原理或規(guī)律,但是還有不少學生未能完成任務,或者處于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因此,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地理實踐活動的過程,更應關注活動的結(jié)果,并且針對活動中的缺失或不足,做好指導和彌補工作。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盡管地理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大大提高了地理野外考察、研究的速度和精度,但是考察、實驗和調(diào)查終究不可取代。而在這些行動中表現(xiàn)出的行為能力和意志品質(zhì),在很多課堂教學中難以實現(xiàn),因此,地理實踐力的提升需要師生共同努力,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拓寬課堂形式,讓學生不斷得到訓練和強化,并且通過合理的評價體系扎實地、可操作地落到實處,使地理實踐力真正“落地”。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課題“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高中開放性課堂研究”(編號:Ca/2016/02/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吳蕓.高中生地理實踐力評價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3] 趙玉.高中生地理實踐力評價方案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12-13,54,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