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的人生路,是一條波動的、曲折的乃至折射的光明之路,
他的殫精竭慮給中國的光學事業(yè)帶來曙光。
中國第一片光學玻璃、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激光器、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的主持制作,第一個遙感科學規(guī)劃的主持制定,中國工程院的建立……
這些成就都離不開一個人的名字,王大珩——中國光學事業(yè)的先行者,一位用畢生精力推動中國光學事業(yè)發(fā)展的科學家。
1915年2月26日,王大珩出生于日本,祖籍江蘇省吳縣。他的父親王應偉是一位天文與氣象學家,早年旅居日本,回國后先后在北京觀象臺和青島觀象臺工作。
王大珩在讀中學的時候,就常去觀象臺跟隨父親觀測天文和氣象,對使用科學儀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些少年時代的科學熏陶,對王大珩后來研究應用光學和光學玻璃,致力于中國的光學事業(yè)與儀器制造業(yè)有深遠的影響。
1936年,王大珩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兩年后,他順利考入留英公費生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攻讀應用光學。
1948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王大珩與錢三強等人一起放棄了國外比較優(yōu)越的研究與生活條件,回國創(chuàng)業(yè)。
回國后,王大珩親手創(chuàng)辦大連理工大學物理系,從舊貨攤上撿回一個物理實驗室。
1950年秋,錢三強寫信給在大連大學教書的王大珩,請他到北京來一趟,說有要事相商。王大珩知道錢三強很忙,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是不會找他的。因此他讀完信,就風塵仆仆趕到了北京。
錢三強開門見山:“大珩,還想搞光學玻璃嗎?”王大珩愣了一下,老老實實地回答說:“想,做夢都想!”錢三強把中國科學院要建立儀器館的事情告訴他,并且明確希望他帶這個頭。王大珩毫不遲疑就答應了。
1953年1月23日,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在長春正式成立。1958年,王大珩帶領他的團隊以研制高精光學儀器的“八大件”而聞名全國科技界。這是王大珩創(chuàng)辦儀器館以來所花費心血的結晶,也孕育了1961年中國第一臺激光器在這里誕生以及后來做出更為重要的成績。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王大珩主持研制成功多種大型光測設備,為原子彈爆炸、導彈發(fā)射、氫彈試驗、人造衛(wèi)星上天等做出了重大貢獻。而“863計劃”,是王大珩生命中另一個重要標簽。
1986年初,時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部長的王大珩,在參加完一個對美國“戰(zhàn)略防御計劃”的研討會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當時,美國總統(tǒng)里根發(fā)表的關于“星球大戰(zhàn)”的著名演講,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作為參加過“兩彈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學家,王大珩深知,真正的高科技是永遠不可能用錢買來的。
正在他焦急思索時,我國著名的無線電電子學家陳芳允先生來到他家。原來,陳芳允也和他一樣,開完會后心情焦急難耐,就跑來找王大珩商量辦法來了。
當天晚上,王大珩就開始動手寫《關于跟蹤研究外國戰(zhàn)略性高技術發(fā)展的建議》。
這封“走后門”——經由王大珩的助手、鄧小平的女婿遞交的建議書兩天內就得到鄧小平 “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
后來按照鄧小平的批示,依據王大珩等4位科學家的建議,有關部門組織了200多位專家、學者,經過全面論證和多次修改,終于制定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綱要》,獲得國務院和中共中央的批準。
這就是把中國一下子推到世界高科技競爭起跑線上的“863計劃”。其實施至今,不僅直接和間接創(chuàng)造了數千億元的經濟效益,也使我國的科技在諸多領域站到了世界前沿。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在北京逝世。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所長王家騏院士這樣評價王大珩:“王老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國家的光學事業(yè),從國家戰(zhàn)略層面指揮布局,是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是一位功勛卓著的‘戰(zhàn)略科學家’?!?/p>
◎ 來源|綜合自科技日報、中國吉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