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廣雷
摘要: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除了應該掌握科學的教學方式之外,還應該掌握正確的互動形式,注重與幼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樣才能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同時有利于及時了解幼兒的實際學習情況,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形式。本文在深入分析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特點的基礎上,較為詳細地闡述了師幼互動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師幼互動
一、積極轉變傳統教育形式,樹立平等的教育觀念
與其他教育階段相比,幼兒園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主要是由于幼兒對于世界的認知尚未形成,因此對于教育來說,身心發(fā)展是幼兒園教學的主要目標。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就應該結合教育的實際特點,改變以往的灌輸式教育形式,引導幼兒學會認知世界,學會學習的基本方法,這也是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的一種有效形式。在集體教學活動之中,教師應該重新審視教師“教”與幼兒“學”之間的關系,然后在重視“教”的基礎之上,結合幼兒的實際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科學設計并開展集體教學活動,關注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體驗,這就需要在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積極與幼兒進行互動和溝通,這也是了解幼兒學習情況的一種最直接方式。
二、找準自身角色定位,在集體活動中實現平等對話
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之中,要想實現良好的師幼互動,就需要教師積極樹立平等的對話觀念。但是在以往的幼兒園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教師都是集體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之下,教師和幼兒之間也是不平等的,此時的集體教學活動之中,幼兒的中心地位就會被教師取代,師幼互動的開展就是徒勞的,互動效果也只會停留在表面上,不會起到任何實質性作用。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之中,應該首先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注重平等觀念的作用,然后積極深入幼兒之中,與幼兒之間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然后用更加真誠的態(tài)度面對幼兒,學會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真真正正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在集體教學活動之中,教師應該和孩子一起完成相應的教學活動,然后在此過程中逐漸滲透和引導,讓幼兒在完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還能夠學習有用的知識。當幼兒在集體教學活動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應該給予幼兒更多的鼓勵和肯定,引導幼兒進行不斷探索和嘗試,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樹立學習的信心,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這本身也是師幼互動的重要條件。
三、建立完善的師幼互動教學機制,提升教學技能
在集體教學活動之中,要想實現良好的師幼互動,不僅需要教師積極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找準自身在幼兒學習過程中的角色定位,還需要掌握相應的互動技能,能夠及時洞察幼兒在學習實踐中的具體情況,并且及時對集體教學活動形式進行調整。實踐中,問題是引導幼兒開展集體教學活動的基礎,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應該進行科學思考,提升問題的有效性。在此過程中,應該科學考慮幼兒的實際學習和認知水平,然后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優(yōu)化提問設計,使其最大限度地符合幼兒的實際學習特點。讓幼兒在問題之中能夠感受到一定的趣味性和啟發(fā)性,有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欲望。在集體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也應該適時提出相應的問題,并且開展與幼兒之間的互動,靈活運用提問方式,然后在幼兒回答問題的時候,側面了解幼兒對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情況,從而對不恰當的地方做出及時改進。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平等的教育和互動觀,積極主動地與幼兒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注重活動方式的改進和優(yōu)化,及時了解幼兒的實際學習情況,針對性地調整集體教學活動形式,促進幼兒園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責編 ?唐琳娜)
參考文獻:
[1]朱曉紅,姜曉麗.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理答行為研究——以呼和浩特市青年幼兒教師基本功大賽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