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敬韋
一位教師教學《烏鴉喝水》(統(tǒng)編本一年級上冊)一文中的“多”字時,形式多樣,“趣味”十足,然個中之“理”,值得商榷。請看以下教學片段:
師:是啊,瓶子里雖然有水,但是水不多?!岸唷弊质墙裉煲獙W的一個生字,“多”字由哪兩個部件組成?
生:由上下兩個“夕”組成。
師:誰能用“夕”組個詞?
生:夕陽。我還知道“夕陽”就是傍晚時的太陽。
師:真聰明!“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上下兩個“夕”就可以表示“多”的意思呢?
(教師板寫“夕”像小半個月亮的古文字形,使學生形象感知“夕”是“月”的省形,以月來表示晚上。)
生:老師,我理解了:已經(jīng)有個“夕”了,再加一個“夕”就“多”了。
師:同學們這樣的理解也挺好的!大家再看看這個“多”字,像不像是雙胞胎的兄弟倆呀?
師:長得非常像,上面像小弟弟坐在個子稍大的哥哥上面,所以寫“多”字時要注意上小下大。拿出筆,試著寫一寫。
在這個片段中,教者借用組成“多”的比較簡單部件“夕”來教學相對復雜的生字,再加上“雙胞胎”這種通俗易懂的形象化說法,學生學起來既感興趣又容易明白。乍一看,教者利用字理識字方法來完成“多”字的教學,合情合理,效果較好??蓪嶋H上這只是教者的一廂情愿,甚至是教者的一種臆想的成功,課堂上這樣的教學是不可能取得實效的。
因為比“多”要簡單得多的“夕”字,對一年級的學生而言是一個實實在在不認識的字。其一,此前的課文中沒有出現(xiàn),也就沒有列入學習的范圍之中,一年級的學生確實可以說出很多詞語,但說到識字,還是要循序漸進,教學中只能在已有識字的基礎(chǔ)上學習新的字,而不能借助不認識的字來完成生字的學習,否則就違背了識字教學的規(guī)律。其二,“夕”字本身不是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口語詞匯,它與“朝”相對,都有明顯的文言特色,至少書面語色彩比較濃厚,因此對一年級學生而言是非常陌生的。教學中教者把學生陌生的內(nèi)容誤以為是學生熟悉的內(nèi)容,起碼沒有把握好學情。 其三,從課標 “附錄4 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看,所錄300字中并沒有“夕”字,可見雖然“夕”字筆畫只有三畫,但它不屬于識字寫字教學的基本字,相比較而言,它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簡單的難字,難就難在它在書面語中更接近文言詞。其四,識字教學中還有“減一減”的方法,就是用筆畫比較多的字來教學筆畫比較少的字,如,用熟字“漂”和“飄”來學習生字“票”,用熟字“完”和“園”來學習生字“元”,同樣的道理,學習生字“夕”就可以用熟字“多”和“外”作為已知來進行教學,可見用“夕”來學習“多”恰恰弄反了。鑒于此,教學生寫“多”字,就應該少點花樣。教學時,在學生說出上下兩個相同的部件后,實實在在地讓學生按照順序說出其部件的三個筆畫:撇、橫撇、點,看清楚每個筆畫的位置及起筆、收筆情況,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上下兩個部件的位置關(guān)系,并通過教師范寫與講解讓學生練寫有方,這是確保學生把“多”字寫好的關(guān)鍵所在。這樣教雖然少了趣味,但更扎實有效。
以字理來說“夕”本與“月”為同源字,表示傍晚、夜晚,與“多”在字理上的聯(lián)系相對而言是比較遠的。其實“多”字中的兩個“夕”字所表示的是重復,然后再引申為數(shù)量上的“多”,字理學習中的這種不斷引申轉(zhuǎn)化,對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也是一種難以逾越的學習障礙,或許教者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后續(xù)的教學中,在學生提出了“一個再加一個表示多”時,教者沒有再糾纏字理的對錯了,轉(zhuǎn)而用“雙胞胎”這種帶有趣味的說法來講解。一句話,只要教師的教學前提弄錯了,后續(xù)的教學無論多么精彩,都談不上真正有效了。<E:\劉可可\小語園地\2019園地1期\尾標1.tif>
(作者單位:安徽合肥市肥東縣東城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